|
律詩格律規(guī)則,說來其實挺簡單,也就三個字:替、對、粘。 一、替 所有律句須遵循平仄兩兩交替而行原則,即所謂“馬蹄韻”,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等。 二、對 兩句律句構成一聯(lián),即上聯(lián)下聯(lián),也稱上句下句。聯(lián)內兩句平仄應相“對”如: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粘 基本律句就四句,如何將其有機組合,而不雜亂呢?古人用了一簡單辦法,那就是“粘”。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平仄應相“近”,即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一三五七字可以有差異,但二四六字平仄必須完全一致: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樣四句構成一基本單元,稱為絕句;兩個絕句如此辦法“粘”起來就成為一完整律詩。還可用“粘”的辦法使律詩無限延長,成為二十韻甚至四十韻的長律或排律。 基本句式通過變換組合,即得到四式絕句、律詩的不同類型。 這么做的好處就是讓律詩的結構變得有章可循,同時盡最大可能,保證有四種不同的節(jié)奏,循環(huán)往復而不至于單調。 但是,這個規(guī)則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從南朝齊梁,到隋,直到盛唐都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差不多兩百年后,直到晚唐甚至宋代才最終定型,成為共識。 所以我們看到初唐盛唐一些很著名的律詩,失替、失對、失粘;對仗不工、或有的前三聯(lián)對仗,有的后三聯(lián)對仗,有的四聯(lián)都對仗,有的僅有一聯(lián)對仗,一點都不應驚訝,因為那時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規(guī)則,怎么做全憑詩人個人興趣,大家都心照不宣,不會過多指摘。 到宋代明清以后就不同了,不按套路出牌的話,可能連個秀才都考不取,一輩子都做童生,祖孫三代一同考秀才是考場常見的風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