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茂森,現(xiàn)任巴中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曾獲“四川省特級教師”“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1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全國優(yōu)秀科研校長”等榮譽。 到四川巴中采訪趙茂森校長,時間已近中午。在辦公室等待的間隙,記者們一邊打量著校長辦公室墻上掛著的毛澤東詩詞畫,一邊在腦海中勾勒著這個人。 來之前就聽人說,這位巴中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總校長,是巴中教育的一員“闖將”。從一線教師到四川省特級教師,從教務主任到集團學校校長,一路走來,趙茂森如何傾一腔熱血,育一方棟梁,興一方教育,成就巴中教育的這張名片。 如此想過一番,卻是一個溫和謙遜的聲音出現(xiàn)在身后:“對不起各位,實在不好意思,剛開了一個會,來晚了……” 這位中年男子戴著一副細邊眼鏡,春風和煦的微笑,身形硬朗……不是猛張飛,倒像是文費祎。 “被逼出來的完美主義者” 趙茂森出生在一個較為傳統(tǒng)的家庭,父親是位醫(yī)生。作為一家之主,父親從來說一不二,他一直主張孩子應該多讀書,趙茂森幾兄弟都先后進了學堂。 說到父親的影響,趙茂森笑言:“我是被父親逼出來的完美主義者?!?/span> 那時小學認字,還沒有拼音。父親做醫(yī)生,平時就要求家里孩子背誦《藥性三百味》,趙茂森從讀到背,反而迅速認識了大量漢字。雖已過去幾十年,內(nèi)容依然清晰記得,采訪時趙校長就即興背誦了一段:“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陰養(yǎng)胃。黃芪性溫……” “小時候不覺得,把藥性藥名記準確,是醫(yī)生的基本功。然后長大了,你知道,做任何事情其實都和做醫(yī)生一樣。”他現(xiàn)在還常念起父親的口頭禪“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顆上進心”,“上進不是蠻干,是精益求精。無論什么樣的崗位都力爭做到最好?!?/span> 1980年,趙茂森從巴中城關中學畢業(yè),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巴中師范學校。這背后還有一個令人頗無奈的小插曲,本來成績優(yōu)異的他考進了重點高中,但父母考慮到家庭情況等因素,還是讓他去考了師范校。開始還有些不服氣的想法,但在基礎教育浸潤多年,趙茂森反而慢慢和那個曾經(jīng)的自己和解了。 1983年,趙茂森從巴中師范學校畢業(yè),以綜合考評成績第一的身份被巴師附小破格選拔進入巴師附小任教。除了中間幾年曾到巴中第三小學任校長。可以說,他在這里已度過了教育生涯的大半生。 “正是當年的中師生,后來撐起了基礎教育一片天。”他回憶道,“當時不知有多少農(nóng)村家庭希望自家孩子能考上中師啊!跳出農(nóng)門的機會。其實現(xiàn)在又何嘗不是,教育改變?nèi)说牧α勘柔t(yī)生更大?!?/span> 記者采訪當天,正值三八婦女節(jié),操場上參加活動的年輕教師們 教學要學“水的且歌且舞”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边@句話一直是趙茂森的座佑銘。 原巴中市政府督學何新忠曾有句話評價趙茂森:“他是一個行動派?!?/span> 行動派的意思,不僅是因為,這個35歲就成為省特級的數(shù)學教師放棄了很多仕進機會而堅持在一線教書,而更在于他對老師、對學生的影響。 如今在巴師附小,不僅有他曾經(jīng)教過的學生又回來做老師。在他的名師工作坊,更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骨干隊伍。他探索的“激趣—質疑—精講—巧練”的數(shù)學教學模式還對老師們影響巨大。 采訪期間,我們同曾經(jīng)上過趙茂森課的學生和老師交流,大家說得最多的是兩個字:有趣。 “學好數(shù)學,首先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著手?!壁w茂森對記者說。對趙茂森來說,數(shù)學學科不是一種死板的數(shù)字游戲,而是“生活數(shù)學”“綜合數(shù)學”“人文數(shù)學”,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教學要學“水的且歌且舞”。 趙茂森講課興趣廣泛,風趣幽默,但又條理分明,將學科教學與生活與人文有機結合?,F(xiàn)在,人們才給這種教學模式取了個名字叫“學科整合”。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學,趙茂森對知識點是精講加巧練,家庭作業(yè)也由學習委員來布置。布置作業(yè)只有兩點要求:一是學習委員你自己會做的,二是不超過4道題。 在學習委員選擇上,他也有自己想法:盡量選擇中等生。他認水平。采用“四子”方針(搭臺子、指路子、壓擔子、遞點子),組織開展了新進教師“亮相課”、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成熟教師“示范課”、名優(yōu)老師“精品課”等系列賽課活動,夯實了校本研修基礎。 曾經(jīng),原九小教師子女都在巴師附小上學。趙茂森領辦九小以來,要求所有老師將孩子接回九小,雖然這樣的做法頗有點“專制”,卻讓九小教師在失落中找回了自信,在聲討中樹好了榜樣。 同樣的情況還發(fā)生在現(xiàn)在的巴師附小興文校區(qū)。這所曾經(jīng)的鄉(xiāng)村小學,學生不到千人,全區(qū)督導綜合評估倒數(shù)第四。雖是新修的學校,校舍漂亮,但卻沒有“教學氣”,甚至還有些很“怪異”的現(xiàn)象,很多教師把家人接進學校宿舍,搞得非常不和睦。 趙茂森領辦伊始,立即勒令教師將家屬全部撤出,不撤的家屬按照市面價兩倍收取房租。很多人覺得他不近人情,甚至有些比較極端的家屬揚言“要找趙茂森算賬”。 他頂住重重壓力,將教師家屬清除以后,所有宿舍按照公寓標準重新裝修,實行“賓館式”管理。食堂的管理也是如此,他守在食堂門口,禁止浪費糧食,禁止一人多份等現(xiàn)象。 領辦興文校區(qū)短短兩年就躋身全市前列,核心秘訣到底是啥?趙茂森總結,其實就簡單兩個字:師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币粋€學校也只有練內(nèi)功、樹形象,才可能為人師表。 在巴師附小,每個孩子在小學階段都要掌握一項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 “讓每個生命都燦爛” 走進“巴師附小校史陳列館”,一項項榮譽映入眼簾: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全國傳統(tǒng)藝術特色學?!薄叭珖罴研W500強”“四川省曲藝示范學校”“四川省藝術特色學?!薄?/span> 對巴師附小人而言,這些榮譽都不是偶然的,可謂凝聚著每個階段的辦學總結。 曾經(jīng)有段時間,教育界大談創(chuàng)新。但對趙茂森而言,創(chuàng)新不僅是理論,而更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的一種義不容辭的擔當。 錢學森曾寫道:“正是音樂藝術里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識,使我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蛘哒f,正是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span> 這段話對趙茂森影響很大。他說,創(chuàng)新應該是一種靈感的迸發(fā),而這來源于綜合素養(yǎng)的影響?!皹I(yè)在于精,在于專?!彼惶岢裁炊紝W,“吃透一樣盡可以安身立命,退則能陶冶情操?!?/span> 他認為,以前我們要求孩子全面發(fā)展,想法是沒錯的,但現(xiàn)實中,每個孩子天賦不一樣,這樣的硬性要求會讓學生很累。學生需要的是個性發(fā)展,學生應該遵循學生個體差異。補短板只會讓學生花數(shù)倍的精力才能在這一方面達到一般水平,還不如讓學生更專注于自身的優(yōu)勢。所以早在幾年前,趙茂森在學校就提出了“讓每個生命都燦爛”的辦學理念,同時要求巴師附小的每個孩子在小學階段必須掌握一項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 這種理念趙茂森要求每個班主任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向家長傳播。家長最初有抵觸情緒,認為學校這樣做會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學校后來每次在活動前都會召開家長會,給他們做思想動員工作,逐漸讓家長開始支持學校的活動,活動中孩子狀態(tài)的明顯改變,家長對學校的要求和活動,也從被動向主動轉變。 在推動這項工作的過程中,趙茂森提出了“借智借力”的策略,一是借家長之智,二是借社會資源之力。畢竟在專業(yè)資源方面,學校同外面的專業(yè)培訓機構還是存在差異,引進社會資源,在家長的監(jiān)督下開展有效的特長培訓,才能將這件事情做得更全面。每周五下午,學校會對學生進行特長培訓,根據(jù)學生基礎的不同又分為了普通特長培訓班和提高特長培訓班。班班有特色、個個有特長——有力地詮釋了藝體教育“特”的辦學特色。 強練內(nèi)功——做好教師的引路人 隨著巴師附小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青年教師隊伍也變得龐大起來,既有大學剛畢業(yè)的師范院校新進教師,同時也考調不少農(nóng)村小學的老師。針對這種現(xiàn)象,趙茂森取“青出于藍勝于藍”之意創(chuàng)辦“青藍工程”,同時以“趙茂森名師工作室”為平臺,孵化和催生出一大批骨干教師。 每年教師節(jié),學校都會舉行隆重的拜師禮,青年教師與教齡長、教學優(yōu)的師傅結成對子,師傅對徒弟的教學、班級管理、家校溝通……進行全方位的幫助。教學方面,師傅每周至少聽徒弟兩節(jié)課,并且對其教學的質量要起到把關的作用。學校堅持個人研修與網(wǎng)絡培訓結合,堅持課標研討與校本培訓結合,堅持專家引領與同伴研討結合,拓寬教師的眼界,使他們具備更廣闊的視野,向更高的學術層次發(fā)展。學校天天有培訓、周周有目標、月月有計劃、人人有微課題、年級有大課題。每期進行效能評估,定期考核,定期表彰。 趙茂森還通過各種渠道購買了全國名師的教案、課件、視頻等,讓青年教師從“背課”入手,然后再內(nèi)化。雖然成長的過程很痛苦,但是成效卻是看得見的。在采訪期間,多位教師感慨,沒有趙校長當初逼著自己去下“苦功夫、笨功夫”,哪有后來站在講臺的從容自信。 現(xiàn)在,非師范生從事教師職業(yè)的人也越來越多,理論缺乏、基本功欠缺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趙茂森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師從寫字開始狠抓基本功,他們進校都會領到一個小黑板和一本字帖,每周保質保量完成一篇字帖加一版板書,今年還加上了毛筆字和簡筆畫的任務。趙茂森說:“一名教師寫不出一手好字,弄不好一版漂亮的板書,有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看法,現(xiàn)在確實科技進步,但是,好的板書對學生的影響不是電教設備可以替代的?!?/span> 趙茂森對教師的著裝也有嚴格的要求,女教師化淡妝但衣著必須莊重,男教師不能不修邊幅,這是一種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職業(yè)的尊重。他笑著說:“現(xiàn)在教育這一行業(yè)也是吃的青春飯啊。學生只有先喜歡上你這個老師,才更喜歡上你的課?!?/span> 趙茂森親自主持優(yōu)課名師專題研討會 育根鑄魂——提升了學校的品質 巴中是一塊古老文明的土地,巴子國的盾牌舞曾助武王伐紂。再到近代,巴中又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qū)。1932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轉戰(zhàn)巴山,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巴師附小的前身即紅軍入川創(chuàng)辦的“川陜工農(nóng)小學”,是川陜游擊隊總指揮部和川陜少先隊總部所在地。 2004年,趙茂森上任伊始就有了打造巴師附小校園文化的想法。“紅色”有多元意蘊,既有艱苦奮斗、不勝不休等紅軍精神內(nèi)涵,又有熱情、陽光、喜慶、美好、積極向上的含義,更重要的是,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 趙茂森提煉的“紅色文化”九個字:革命紅、傳統(tǒng)紅、正氣紅,形成了“紅之魂、巴之韻”紅色文化。 圍繞這個主題,巴師附小將紅色教育立體分層:一到六年級分別開展了不同的紅色文化主題課程,長期開展“紅色教育”“四個一”特色活動:每天10分鐘——紅色教育天天講;每周一課時——紅色教育定期評;每期一主題——紅色活動長期抓;每年一軍訓——磨礪意志活動練。 一年級“唱紅色歌謠”。以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收集、整合、創(chuàng)編紅色歌曲、革命童謠,萌發(fā)“紅色”理想信念,培養(yǎng)行為習慣,激勵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 二年級“講紅色故事”。各班利用紅色文化教育時間,開展融藝術性、時代性、表演性的“憶紅色經(jīng)典·講革命故事”活動,豐富紅色文化內(nèi)涵,發(fā)展學生素質。 三年級“誦紅色詩篇”。學校定期開展“紅色經(jīng)典誦讀”活動,展示“紅色教育”成果,提供學生 發(fā)現(xiàn)自我、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 四年級“進紅色軍營”。學校定期開展“弘揚紅軍精神·走進綠色軍營”“勇敢闖關·負重長征”“重走長征路”“軍訓匯報表演”等活動,幫助學生磨礪意志,涵養(yǎng)紅軍精神。 五年級“煉紅色本領”。個性發(fā)展和特長培訓結合,全方位、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審美情趣、實踐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六年級“做紅色少年”。除此之外,學校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回校園,每日誦讀經(jīng)典,實踐孝道文化等等。 巴師附小紅色文化墻部分 趙茂森認為,讓學生從革命先烈中汲取到充足的養(yǎng)分,這些文化才是培養(yǎng)學生一身正氣的文化。他說:“讓孩子們從小就去體悟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去感受岳飛的精忠報國,去感恩革命先烈的優(yōu)秀品質……在這樣環(huán)境中成長的少年才是與時代合拍的中國少年。” “一串串閃閃發(fā)光的足跡,一堂堂靈動生成的課堂,一張張熠熠生輝的證書,見證著趙茂森輝煌的教育生涯?!蔽覀冇浾咭恍袩o不這樣感嘆,“但見樹木,更見森林?!?/span> 原紅四方面軍宣傳部長劉瑞龍之女劉延淮(左三)參觀學校紅色文化 新教育家 報道關注這個時代的教育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