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份的綜藝,淚目了。 高中男孩第一次對媽媽吐露心聲: “你為了讓我過得更好,獨自去廣東工作”
然而,兒子話鋒一轉(zhuǎn): “我很羨慕別人的媽媽可以管著他們”
在變得獨立的同時,他還有一句壓抑多年的話: “我不需要這些遙遠的助威,只需要你的陪伴”
最后,更是發(fā)出了靈魂的拷問: “你錯過了我的童年,我的少年” “我將有自己的人生了” “你還要繼續(xù)錯過嗎?”
此情此景,仿佛《生命模式》里的很多個案再現(xiàn)。
我想起了那個北京的大妞,性格爽辣爽辣的, 坐在地上大哭,抱著媽媽的腿, “我不要新書包,我不要新玩具,我不要新衣服” “爸爸媽媽,你們不要走。”
我想起了溫州的姑娘,說話聲音細細的, “爸爸媽媽長期出門做生意,姐姐也去住?!?/span> “臺風的時候,我一個人緊緊裹著被子,縮在床角哭,聽著門窗被大風吹得嘩嘩響”
我還想起了剛認識不久的寧波姑娘,眉清目秀,好看的像以前的香港女星, “爸爸媽媽總是把我一個人留在小屋子里” “我的頭卡在床欄桿中間了,很久才被人發(fā)現(xiàn),差點沒命”。
此刻,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我們,看戲般的談論他們的故事。 只是你知道,她們后來,又發(fā)生了什么嗎。
那個北京的大妞,因為對安全感的缺失,長大后一直沒法進入正常的戀愛關系。 溫州的姑娘,把父母老公孩子都送去國外,自己孤單一個人,因為她從小就賭了一口氣,“沒有你們我也能活得很好”。 寧波姑娘經(jīng)常莫名的緊張和恐懼,源于幼時差點喪失的經(jīng)歷。
當然,不是所有父母離家的小孩,家鄉(xiāng)都有臺風。也不是所有的小孩都發(fā)生過意外。
只是,那些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尤其是孩子幼年時,年齡越小,影響越大),往往都具有以下共性:
行為層面,超出同齡人程度的早熟、懂事。 在家長眼里,這是他們滿意的、甚至引以為傲的自強和獨立。 在孩子身上,這卻是一份本不該承擔的責任和沉重。 長大后,這樣的孩子,心重、敏感,容易用力過猛。 換句話說,拼,且累。
心理層面,親密感的缺乏。 在親密關系中與對方建立連接時,(不管是友情、愛情,還是其他人際),容易在某種程度上感到焦慮。 而這樣的焦慮,會給日后的關系蒙上陰影。 看過了很多人版后,事實就是:那些在幼年時和父母分離的孩子,還真的很少有在兩性關系上很順利的。
當然,這樣的孩子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會為父母的行為做非常合理化的解釋: “我理解他們,他們也是為了讓我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在那個年代,很多父母都這樣” “他們也是為了我”。 其實,他們騙了自己,也騙了父母。
理解是意識層面的, 潛意識層面的那些創(chuàng)傷、那些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的焦慮緊張恐懼不安失望,產(chǎn)生了,就存在了。 意識層面的“理解”永遠化解不了潛意識里的“傷痛”。
所以,那些一口一個“我理解他們”的成年人, 在用心理學工具帶他們?nèi)ヌ剿髯约簝?nèi)心時, 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心里一直有一句沒說出口的話, “別走,留下來,陪我”。
還說什么呢。 如果你此刻正面臨著“給孩子更多陪伴”與“更好的物質(zhì)條件”之間二選一的抉擇,愿你有一秒鐘,可以脫離成年人強大的理性與理智,也試著去聽聽孩子的心聲。
順便說一句,一個更“巧合”的發(fā)現(xiàn)是: 在“陪伴孩子”和“面包”之間選擇面包的父母,往往自己的親密關系也并不順利。 也許,正是因為覺得感情沒有面包安全,他們才用更多的面包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其實,需要面包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最后,愿我們都不用說出這句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