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于農(nóng)村的六0后都對電影有一種難以忘懷的情結(jié),也是伴隨著電影長大的一代人。六七十年代,看電影是農(nóng)村人少有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糧,也是唯一的視聽享受。 每年的夏天,冬天和春節(jié)期間村里都包上三場電影,每當聽到村里來放電影的消息時,大人小孩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唯恐錯過看電影的機會。 春節(jié)期間來放電影是最幸福的時刻,大人,小孩們沉浸在過年的快樂中。孩子們更是激動不已早早的搬著凳子和防寒的衣物到露天放影點占最佳位置,穿著過年的新衣服,口袋里有糖果和瓜子,還有嶄新的幾毛壓歲錢更是滿滿的幸福感。新衣服的布料味,糖果味和嶄新的毛毛錢味就是小時候濃濃的年味。 快到天黑的時候,大人們也趕往放影點,拿著各式各樣的凳子和衣物,懷著或喜或悲的心情,有匆匆忙忙的,有漫不經(jīng)心的,大人抱著小孩的,小孩拉著大人的,大人叫小孩聲,小孩喊大人聲,小孩的哭鬧聲,大人的責備聲,聲聲入耳,熱鬧非凡。這景象確也是那時候的一道風景。我們幾個機靈點的孩子坐到放影機旁邊,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放影師傅,放影師傅也很賣力的操作著放影機,正常放影后,他是有凳子的可以座著,但他雙手插腰站在放影機旁邊那神態(tài)就像一位勝利的將軍。 放影開始了,影幕上出現(xiàn)八一電影制片廠的畫面和序曲是,都激動不已,眼睛里閃現(xiàn)出一種少有的光芒。那個年代放的都是黑白電影的抗戰(zhàn)片和解放戰(zhàn)爭片,正面人物都是濃眉大眼,英雄事跡讓人看得心潮彭拜,蕩氣回腸。反面人物都是賊眉鼠眼,壞事做絕,讓人看得恨之入骨,巴不得一棍子打死。 隨著劇情的深入,主人公的喜怒哀樂直接影響著觀眾的心情,當時的人們愛憎分明,看到高興是開懷大笑,看到傷心處暗自流淚。大人小孩都看得會神專注身臨其境,入戲入迷間,偶爾飄來一陣男人們的旱煙味和酒味,也聽到小兒啼哭和母親哄拍孩兒聲。電影膠片一般有五卷,有時候放影前還有一卷加演片,那是最好不過的,放影大概需要三個小時左右,放到第五卷的時候,由于放影機的發(fā)熱,膠片似乎有燒焦的塑料味,這就是電影的味道。放影結(jié)束了,都還意猶未盡的惺惺離去,期待著明天的電影更加精彩。 看到彩色電影是七十年代末,全新的彩色畫面又是一番景象。改革開放后,電影事業(yè)突飛猛進,各種內(nèi)容的影片層出不窮。之后的立體電影,數(shù)碼電影,3D,4D電影等不斷涌現(xiàn)。滿足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唯獨難以忘懷的還是影片似乎燒焦的電影味。 2020.12.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