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659 期 作者 / 孫成雪 陳以國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編輯 / 許紅紅 ⊙ 校對 / 錢秀華
耳鳴是患者自覺耳中鳴響而無外界相應聲源的一種疾病。此疾病可伴隨聽力下降,若長期發(fā)展還可出現(xiàn)煩躁、緊張、抑郁甚至影響睡眠,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耳鳴的臨床治療具有多元化特點,包括咨詢(提供耳鳴保健知識,指導患者如何與耳鳴相處)、認知行為療法、各種聲治療、改善或提高聽覺信息輸入方法(如助聽器、人工耳蝸)、各種腦部電刺激、耳鳴習服療法(結合咨詢和聲治療)以及藥物治療,雖然一部分患者癥狀可得到改善,但往往療效欠佳。陳以國教授,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經(jīng)驗傳承老師,沈陽市優(yōu)秀名醫(yī),擅長針藥并舉治療內科各種疑難雜病,尤以失眠、耳鳴、面癱、頸椎病效佳,在豐富的臨床實踐中,對針藥并舉治療各種疾病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注重舌診脈診,治愈多例耳鳴患者?,F(xiàn)將陳教授治療耳鳴經(jīng)驗總結如下。 1病因病機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聽覺系統(tǒng)疾病如外耳道腫物或異物、中耳各種中耳炎、內耳梅尼埃病、耳聾、外傷、噪音等都是耳鳴的病因,全身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甲亢等亦是耳鳴的重要誘因,此外,頭頸部外傷、神經(jīng)退行性變、頸椎病、耳毒性藥物、應激狀態(tài)等也可以誘發(fā)耳鳴。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耳鳴主要與肝、脾、腎此三臟密切相關。與肝膽相關的論述,如《素問·五臟生成》:“詢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足少陽膽經(jīng)循行路線過耳,經(jīng)絡所通,主治所及,因而能治療耳部疾病,且肝有生發(fā)條達的特性,容易導致火證,上行導致耳鳴。與脾胃相關的論述,如《靈樞·口問》:“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逼⑽甘菤庋?,氣血足則濡養(yǎng)百竅,若氣血虧虛向上不能濡養(yǎng)耳竅,進而導致耳鳴。(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fā))與腎相關的論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腎主耳……在竅為耳?!薄鹅`樞·決氣》指出:“液脫者……耳數(shù)鳴?!薄鹅`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蹦I主藏精,且開竅于耳,若腎精不足則可導致耳鳴。陳教授認為耳部脈絡不通為耳鳴的主要病機,臨床中注重舌診和脈診,常常舍癥從脈,辨證論治,將耳鳴分為氣血虧損、肝膽濕熱、腎精不足三個證型,治以補益氣血、清利肝膽濕熱、補腎填精為主,輔以活血通絡,臨床中常常收效良好,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 2辨證施治 2.1肝膽濕熱:《明醫(yī)雜著》曰:“耳鳴證,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也?!庇秩纭端貑枴嵴摗吩疲骸皞丈訇柺苤?,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倍端貑枴っ}解篇》說:“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闭f明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火上逆,加之痰濁內生,痰熱互相搏結,上擾清竅,則可導致耳鳴。 按:該患者以肝膽濕熱為主,心煩易怒,口苦為肝火旺盛的臨床表現(xiàn),食后腹部痞滿為痰郁內阻的表現(xiàn),痰與熱互相搏結,上擾清竅,則發(fā)為耳鳴。陳師以化濕清熱加之活血化瘀藥為主,共同調理耳鳴。針刺處方先針刺天樞、建里,是依據(jù)腹部全息理論為基礎,調理中焦氣機之升降,且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此方法是陳師臨床中常用方法,能達到全身調理的作用。(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fā))章門為足厥陰肝經(jīng)穴位,且為脾之募會,能治療肝膽及脾胃疾??;陽溪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穴位,擅治耳鳴、目赤等五官科疾病;足三里、內庭均為足陽明胃經(jīng)穴位,具有調理脾胃之功效;太沖為足厥陰肝經(jīng)穴位,擅治肝火上炎之疾病,對于肝經(jīng)引起的耳鳴具有非常好的療效;率谷、囟會近治作用,共同調理耳鳴。經(jīng)過3個月調理,患者耳鳴癥狀基本痊愈,陳師辨證施治,針藥并舉,療效顯著。 2.2氣血虧虛:《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曰:“憂愁思慮則傷心,心虛血耗必致耳鳴耳聾?!北砻餮蛔銊t無以濡養(yǎng)脈絡故可導致耳鳴?!鹅`樞·口問》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北砻鳉獠蛔?,清陽之氣無力上升故而出現(xiàn)耳鳴。所以,若氣血不足,則不能上榮于頭部,進而導致耳鳴耳聾等,且常伴有神疲乏力、不思飲食、倦怠等癥狀。 按:該患者平素乏力、記憶力減退等均為氣血不足的表現(xiàn),氣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頭故出現(xiàn)耳鳴。陳師方中重用黃芪、黨參等補氣藥,當歸補血活血,調補氣血,以氣血雙補為原則,調理耳鳴。針灸處方中,陳師先刺陶道、身柱,具有調節(jié)全身機能的作用,是陳師在臨床當中常用的方法;(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fā))建里、天樞為陳師開穴針,具有調節(jié)氣血之功效;章門為脾經(jīng)募穴,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章門有補脾之功效,脾之功能恢復正常,氣血生成之源頭則恢復正常;關元、合谷用以補氣;偏歷為足陽明大腸經(jīng)穴位,擅治耳鳴等五官科疾??;足三里、內庭用以補氣健脾;囟會、耳和髎為穴位近治作用,用以局部調理。以上藥物、針灸相互配合調理,兼顧整體與局部,調理效果甚佳。 3結語 陳教授在臨床當中注重舌診和脈診,必要時舍癥求脈,遵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觀點,對于治療耳鳴,秉承“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這一原則進行治療,辨證準確,遣方用藥精準,根據(jù)不同經(jīng)絡疾病辨證取穴,針灸和藥物并用,藥物攻其內,針石治其外,內外結合以制服邪氣,共同調理疾病,臨床療效甚佳。 提示:轉載請注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