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佛教并非中國的本土宗教,但傳入中國后,卻迅速在中國生根發(fā)芽。很多人在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時,都會到寺院求神拜佛,希望菩薩和佛祖能幫他們渡過難關(guān)。在宋朝時,有一名女嬰在出生時不哭不笑,父親為之發(fā)愁。當(dāng)父親帶她到寺院拜佛時,高僧卻說:“這不是你該來的地方!”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李師師的傳奇身世在北宋末期的東京城里,有一個名叫王寅的染布匠。王寅的老婆給他生了一個女兒后,便去世了。而王寅的女兒也與普通小孩不同,她在出生時便沒有大聲啼哭,幾個月來也沒有笑過。不哭不哭的孩子,這世上少有,所以王寅為之發(fā)愁。他帶著女兒四處求醫(yī)問藥,但也沒個結(jié)果。女兒仍舊像個大人一樣沉穩(wěn)。 女嬰出生 就在這時,有鄰居建議他帶孩子去寺院燒香拜佛。王寅也是實(shí)在沒辦法,只好臨時抱佛腳,帶著女兒去了寺院。說來也奇怪,當(dāng)寺院老僧為王寅女兒摸頂時,一直不曾哭鬧的女孩突然哇哇大哭起來。王寅眉開眼笑,暗道菩薩靈驗(yàn),想將女兒寄養(yǎng)在佛寺。但老僧卻說:“這不是你該來的地方!” 高僧 這是為何?原來寺院大多都是男性僧人,照顧女孩多有不便,而且女孩哇哇大哭,也會擾亂僧人們的清修,使大家無法集中注意力念經(jīng)。所以老僧便讓王寅將自己女兒帶回家。但孩子畢竟是在寺院會哭的,應(yīng)該與佛有緣,于是他便請老僧為女兒取個名字。當(dāng)時做活佛弟子的,在風(fēng)俗習(xí)慣上被稱為“師”,老僧便說:“既然是女孩,那就叫師師吧!” 寺院僧人 李師師名動京師在師師四歲的時候,王寅因染布耽誤工期入獄,后來死在了獄中。而師師也從此淪為孤兒和乞丐。師師在大街上乞討時,被當(dāng)?shù)匾粋€老鴇李蘊(yùn)發(fā)現(xiàn)。李蘊(yùn)看師師是個難得的美人胚子,便收養(yǎng)了她,教她琴棋書畫,將她捧成了礬樓的頭牌,并改姓為李。李師師在未滿15歲時,已經(jīng)憑借才色雙絕,名動京師。不僅風(fēng)流才子、王公貴族是座上賓,就連當(dāng)朝皇帝宋徽宗都為了見她而挖了一條地道。 李師師 李師師最終結(jié)局而且宋徽宗還為了李師師與才子周邦彥爭風(fēng)吃醋,找了個由頭,將周邦彥發(fā)配外地。讓他再難與李師師相會。在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中,李師師則癡情于梁山好漢中的浪子燕青,并為了燕青一力促成梁山與朝廷的招安事宜。那歷史上的李師師,最后結(jié)局如何呢?一共有三種說法。 李師師 其一,李綱主持東京保衛(wèi)戰(zhàn)時,李師師捐出了全部家產(chǎn),助宋軍抗金。抗金失敗后,李師師逃出東京,在慈云觀中做了女道士。 其二,金軍攻破北宋都城后,金朝皇帝垂涎李師師美色,命人四處搜尋,后來在大漢奸張邦昌的協(xié)助下,李師師終于被找到。但她卻蓬頭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服侍金人。后來趁金人不備,吞金自殺。 其三,靖難之難中李師師南渡,但江南文人卻說她是紅顏禍水,將宋徽宗做出的種種錯事強(qiáng)加在她的身上,不肯與其交往。李師師只好嫁給商人為妾,最終溺死于錢塘江中。 李師師 結(jié)語說到底,李師師也是一個可憐的女子。雖然名動京師,才色雙絕,被眾多男子拜倒在石榴裙下。但終究不過是以美色侍人,無法將命運(yùn)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寫得那樣:“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師師心中的傷感,始終難為外人道。 參考資料:《鳳凰臺上憶吹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