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區(qū)陳阿姨在我家院門前掃地,一眼看到我種的紫眉豆,尚還有幾顆果實高掛著,居然連連稱贊,并預先問我討要,說等再過幾天徹底成熟了,給她幾粒作種。對于剛種植新手而言,這話我一聽就心內暗生歡喜,仿佛自己一不小心班門弄斧,卻無意間居然得到行家的認可,于是意外之下滿口答應下來,當面作了認真承諾。 不想,第二天一早,我打開院門取牛奶箱里的牛奶,發(fā)現(xiàn)在不遠處掃地的陳阿姨正對著我笑,待我心情愉悅地回報一個笑容之后,她似乎低了一下頭暗示我看地上,我這才發(fā)現(xiàn)院門邊堆著一個塑料袋,里面黃橙橙一片,竟裝了幾十個柑橘。 “這是蘆柑,我自己種的,很好吃的?!卑⒁绦Φ煤荛_心。 “你自己種的?真好!”我忍不住羨慕,心里盤算著開春后也種一棵試試。 “我一共種了三棵,收獲了一百多斤!你吃吃看——”她的聲音和和的,面容善善的,笑容燦燦的。 “哦,謝謝哦!”我滿心的感謝無以表達,感覺“謝”字太過平淡,不足以完全表達我內心的謝意。她要的豆種我尚無法變現(xiàn),然而卻于得到夸贊之后,又收獲了滿滿的一袋禮物!那蘆柑,酸酸甜甜,味道真濃!倘若林清玄在世時能品嘗此果,也許就不會寫那篇《味之素》,而我只能在心里連連重復著孔子的那句感嘆“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 不曾想,第二天清晨,院門口躺著的是一個香芋;第三天清晨,是一袋菠菜與芹菜,都同樣裝在一個塑料袋里。我知道這一定又是陳阿姨送的,但好不容易在小區(qū)碰到她,我感謝的話語還沒說完,她就直擺手,笑得歡快開顏又不好意思: “你不用總謝我,我自己種的,不值錢哦!” 她是真心不要我的感恩與感謝。 忽然就想到了蔣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內容,他居住在鄉(xiāng)間的日子,每天早晨都有一袋新鮮蔬菜放在家門口,他四處打聽也沒有人承認是自己放的,在他為此煩惱不安時,鄉(xiāng)人卻告訴他,你根本不必知道是誰,因為本地最樸素的民風就是這樣,自家種的蔬菜吃不完,就放在鄰居家門口,誰也不會問,誰也不會說,這樣大家都可以分享,免得浪費了,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其實,早在剛搬到小區(qū)不久,人生地不熟的我,就天天都遇上一張老遠就沖著我打招呼的笑顏,那就是這位陳阿姨,這個我印象深刻,自然不會搞錯的。 我常常思考關于幸福的問題,也讀過一些哲學家關于幸福的論述。 以往思維的習慣,讓我不禁想:鄉(xiāng)人陳阿姨的生活,應該是簡單而又樸素的,然而,她每天一張不再年輕卻春風明媚的笑臉,將她的幸福都寫在臉上。 那,她何以感覺幸福? 一則,定然是因為知足:她固然生活簡單,但心思也很單純,欲望并不高,每天吃著自己種的菜,她內心很滿足了。 二則,定然是因為她為分享而快樂。當她拿出自己所種的各種菜品與人分享的時候,她既有一份成就感,也感覺自己被需要,滿足由此再一次產生。她種的菜,吃到的不只有我,還有小區(qū)其他的朋友呢!她的分享,非常單純,一點非分的“心機”都沒有,“無所為而為”(梁啟超語),如孩童一樣的純凈,所謂“赤子之心”是也!因此,她的快樂,單純易得。 而這兩種感覺,都讓她快樂,并且這種快樂,都是由自己內心所產生的,可以源源不斷地“自給自足”。故而,還是印證了這句話:幸福是一種向內求得的感覺,它不因外物而獲得。 可是,現(xiàn)在這樣的人卻是不多的,因為懂得這樣簡單道理的人不多。 現(xiàn)實生活中,我更多見到的是另外一種人: 因為不單純,因為貪欲多,故而總不知足;因為不知足,總難以獲得快樂;因為內心總不快樂,于是通過不擇手段指望獲取快樂,這種不擇手段,其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拼命攫取不義之財,或者抓住時機一味不管不顧往上爬;另一種是不自覺地踐踏別人,以諷刺、嘲笑與挖苦別人來獲得自己內心的滿足…… 這種一心以向外,指望通過外物(人)來獲取幸福與快樂的方式,最終只能與幸福感南轅北轍。何哉?那是因為,借助外物的必然結果是,缺少自主性、恒久性與可持續(xù)性,外物一旦變故,或者由于種種原因不再擁有,或者中途情況突變,都極有可能會使其變得復雜而不又可控,于是徒然增加自身很多煩惱,須花費更大的心思與心機再應對之,既不單純,又不保險,且十分被動,自然與幸福無緣,快樂也就必然姍姍來遲,或者根本不可能來。 當然,我這番推論,自然會有人反對,他(她)或許會說,總有人對于名利、設套、狡詐或者心機“樂此不疲”,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是的,我只是由陳阿姨而推斷出一種幸福的可能,那就是向內更易獲取些。也許幸福還有其他可能,但我想說的是,想要向外獲取幸福,也許不幸福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最佳的狀態(tài),就如陳阿姨那樣,向內得到幸福,向外散發(fā)與分享快樂,又由于散發(fā)與分享美好,內心就更快樂。 最可怕的就是,指望著向外能攫取幸福,卻向內膨脹更多焦慮、怨憤與貪欲,又因為焦慮、怨憤與貪欲,內心就更難有幸福感了。 事實上,一個人感覺幸福與否,別人憑著本能也能感知:總是善待他人的,內心幸福感不會差;而對人陰險、兇狠、刻薄的,鮮有內心感覺幸福之人。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感覺世上自己最幸福,故而寬容他人;因為感覺自己幾乎沒有幸福感,故而對別人妒恨無比。 我身邊幸福感滿滿的阿姨,姓陳,名建英,今年應該五十幾歲吧!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保潔員陳建英阿姨無意中對此作了最好的注腳。 忽然想到流浪漢與富翁的故事。流浪漢躺在大樹下乘涼,富翁經過時不屑地罵他懶漢,訓斥他該起來做事。流浪漢悠悠地問富翁:“你辛辛苦苦賺錢是為了什么?”富翁回答:“當然是為了以后能悠閑而舒服地生活。”流浪漢抬頭望望樹冠與太陽,接著他的話音笑說:“那我現(xiàn)在就已經做到了!” 這個故事同樣適用于對幸福的追尋——人們不斷相互攀比、傾軋與爭奪,無非就是希望自己獲得更多幸福與快樂,然而,真正的幸福之人,早就于不經意間以最單純的方式擁有了。 小區(qū)陳阿姨在我家院門前掃地,一眼看到我種的紫眉豆,尚還有幾顆果實高掛著,居然連連稱贊,并預先問我討要,說等再過幾天徹底成熟了,給她幾粒作種。對于剛種植新手而言,這話我一聽就心內暗生歡喜,仿佛自己一不小心班門弄斧,卻無意間居然得到行家的認可,于是意外之下滿口答應下來,當面作了認真承諾。 不想,第二天一早,我打開院門取牛奶箱里的牛奶,發(fā)現(xiàn)在不遠處掃地的陳阿姨正對著我笑,待我心情愉悅地回報一個笑容之后,她似乎低了一下頭暗示我看地上,我這才發(fā)現(xiàn)院門邊堆著一個塑料袋,里面黃橙橙一片,竟裝了幾十個柑橘。 “這是蘆柑,我自己種的,很好吃的?!卑⒁绦Φ煤荛_心。 “你自己種的?真好!”我忍不住羨慕,心里盤算著開春后也種一棵試試。 “我一共種了三棵,收獲了一百多斤!你吃吃看——”她的聲音和和的,面容善善的,笑容燦燦的。 “哦,謝謝哦!”我滿心的感謝無以表達,感覺“謝”字太過平淡,不足以完全表達我內心的謝意。她要的豆種我尚無法變現(xiàn),然而卻于得到夸贊之后,又收獲了滿滿的一袋禮物!那蘆柑,酸酸甜甜,味道真濃!倘若林清玄在世時能品嘗此果,也許就不會寫那篇《味之素》,而我只能在心里連連重復著孔子的那句感嘆“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 不曾想,第二天清晨,院門口躺著的是一個香芋;第三天清晨,是一袋菠菜與芹菜,都同樣裝在一個塑料袋里。我知道這一定又是陳阿姨送的,但好不容易在小區(qū)碰到她,我感謝的話語還沒說完,她就直擺手,笑得歡快開顏又不好意思: “你不用總謝我,我自己種的,不值錢哦!” 她是真心不要我的感恩與感謝。 忽然就想到了蔣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內容,他居住在鄉(xiāng)間的日子,每天早晨都有一袋新鮮蔬菜放在家門口,他四處打聽也沒有人承認是自己放的,在他為此煩惱不安時,鄉(xiāng)人卻告訴他,你根本不必知道是誰,因為本地最樸素的民風就是這樣,自家種的蔬菜吃不完,就放在鄰居家門口,誰也不會問,誰也不會說,這樣大家都可以分享,免得浪費了,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其實,早在剛搬到小區(qū)不久,人生地不熟的我,就天天都遇上一張老遠就沖著我打招呼的笑顏,那就是這位陳阿姨,這個我印象深刻,自然不會搞錯的。 我常常思考關于幸福的問題,也讀過一些哲學家關于幸福的論述。 以往思維的習慣,讓我不禁想:鄉(xiāng)人陳阿姨的生活,應該是簡單而又樸素的,然而,她每天一張不再年輕卻春風明媚的笑臉,將她的幸福都寫在臉上。 那,她何以感覺幸福? 一則,定然是因為知足:她固然生活簡單,但心思也很單純,欲望并不高,每天吃著自己種的菜,她內心很滿足了。 二則,定然是因為她為分享而快樂。當她拿出自己所種的各種菜品與人分享的時候,她既有一份成就感,也感覺自己被需要,滿足由此再一次產生。她種的菜,吃到的不只有我,還有小區(qū)其他的朋友呢!她的分享,非常單純,一點非分的“心機”都沒有,“無所為而為”(梁啟超語),如孩童一樣的純凈,所謂“赤子之心”是也!因此,她的快樂,單純易得。 而這兩種感覺,都讓她快樂,并且這種快樂,都是由自己內心所產生的,可以源源不斷地“自給自足”。故而,還是印證了這句話:幸福是一種向內求得的感覺,它不因外物而獲得。 可是,現(xiàn)在這樣的人卻是不多的,因為懂得這樣簡單道理的人不多。 現(xiàn)實生活中,我更多見到的是另外一種人: 因為不單純,因為貪欲多,故而總不知足;因為不知足,總難以獲得快樂;因為內心總不快樂,于是通過不擇手段指望獲取快樂,這種不擇手段,其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拼命攫取不義之財,或者抓住時機一味不管不顧往上爬;另一種是不自覺地踐踏別人,以諷刺、嘲笑與挖苦別人來獲得自己內心的滿足…… 這種一心以向外,指望通過外物(人)來獲取幸福與快樂的方式,最終只能與幸福感南轅北轍。何哉?那是因為,借助外物的必然結果是,缺少自主性、恒久性與可持續(xù)性,外物一旦變故,或者由于種種原因不再擁有,或者中途情況突變,都極有可能會使其變得復雜而不又可控,于是徒然增加自身很多煩惱,須花費更大的心思與心機再應對之,既不單純,又不保險,且十分被動,自然與幸福無緣,快樂也就必然姍姍來遲,或者根本不可能來。 當然,我這番推論,自然會有人反對,他(她)或許會說,總有人對于名利、設套、狡詐或者心機“樂此不?!保臃囚~安知魚之樂! 是的,我只是由陳阿姨而推斷出一種幸福的可能,那就是向內更易獲取些。也許幸福還有其他可能,但我想說的是,想要向外獲取幸福,也許不幸福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最佳的狀態(tài),就如陳阿姨那樣,向內得到幸福,向外散發(fā)與分享快樂,又由于散發(fā)與分享美好,內心就更快樂。 最可怕的就是,指望著向外能攫取幸福,卻向內膨脹更多焦慮、怨憤與貪欲,又因為焦慮、怨憤與貪欲,內心就更難有幸福感了。 事實上,一個人感覺幸福與否,別人憑著本能也能感知:總是善待他人的,內心幸福感不會差;而對人陰險、兇狠、刻薄的,鮮有內心感覺幸福之人。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感覺世上自己最幸福,故而寬容他人;因為感覺自己幾乎沒有幸福感,故而對別人妒恨無比。 我身邊幸福感滿滿的阿姨,姓陳,名建英,今年應該五十幾歲吧!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保潔員陳建英阿姨無意中對此作了最好的注腳。 忽然想到流浪漢與富翁的故事。流浪漢躺在大樹下乘涼,富翁經過時不屑地罵他懶漢,訓斥他該起來做事。流浪漢悠悠地問富翁:“你辛辛苦苦賺錢是為了什么?”富翁回答:“當然是為了以后能悠閑而舒服地生活。”流浪漢抬頭望望樹冠與太陽,接著他的話音笑說:“那我現(xiàn)在就已經做到了!” 這個故事同樣適用于對幸福的追尋——人們不斷相互攀比、傾軋與爭奪,無非就是希望自己獲得更多幸福與快樂,然而,真正的幸福之人,早就于不經意間以最單純的方式擁有了。 |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