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夫少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年輕貌美的女孩嫁給“帥大叔”甚至成了一種擇偶大潮。雖然社會輿論對此現象,熱議不斷,但老少配的婚姻也逐漸被人們接受著。 然而,當老少配出現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國,經由俄國畫家普基廖夫畫筆的描繪,就成就了這幅充滿了悲情與諷刺的作品。 >>>> 《不相稱的婚姻》 這幅《不相稱的婚姻》描繪了一位青春少女與一位老者結合的婚姻悲劇。 雖然這只是一個靜態(tài)的畫面,但是通過畫家畫筆的傳神描繪,我們可以合理地想象出靜態(tài)畫面背后的動態(tài)故事。貌美如花的新娘,或許有與自己青梅竹馬的情郎,兩人情投意合,可能談及婚嫁。然而面對地位權勢的威逼抑或是金錢財富的利誘,少女不得不拋棄摯愛,嫁給年紀堪為自己祖父的老者。 畫面以近景特寫人物構圖,描繪了一位風燭殘年的將軍迎娶一位少女為妻的情節(jié)。而諷刺的是,這如此悲劇的婚禮卻是在莊嚴的教堂中舉行。畫面里,新郎手持蠟燭,斜睨著牧師為少女戴上戒指。而新娘眼皮紅腫,左手無力拿著蠟燭。 面對這樣一個不相稱的婚姻,她也曾徹夜痛哭,但絲毫無法改變她的命運。在名利面前,個人的感情追求算得了什么呢,哪里還能顧及兩人是否般配,自己是否會有幸福??偠灾?,她只能悲哀地接受,接受這個用自己的青春換取榮耀的交易。畢竟,人只有活下來,才有談論其他一切的資格。 而兩人身后的“親友團”,也是畫家對兩個階級的補充描繪。畫面右邊是一群和新郎一樣身份地位的親屬,他們戲謔地旁觀著婚禮的進行,有著和新郎一樣嘲弄的態(tài)度。在新娘后邊的兩個年輕人,眼神凌厲,雙手交疊與胸前,審視著這幕丑劇。 據說這幅畫描繪的是畫家自己的親身經歷,那個被迫出嫁的少女,曾經是他的未婚妻。而當自己的未婚妻成為了別人的新娘時,他所有的憤怒,也只能通過畫中年輕人的表情動作來傳達。郎才女貌,不一定終成眷屬。在現實面前,相配不是結合的第一要素。 俄國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促成了這場不相稱的婚姻。 這是新娘的悲哀,這是她身后年輕人的無奈,這是新郎主導的世界。 作 者:普基廖夫(V.V.Poukirev1832-1890)(俄國) 作品名稱:《不相稱的婚姻》 作品尺寸:高: 173 厘米. 寬: 136.5 厘米 作品年代:1862 作品材質:布面油畫 現收藏于: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不相稱的婚姻》描繪了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青春少女與一位可以做她祖父的白發(fā)老頭結合的愛情悲劇。老者被畫家描繪得蒼老憔悴,而少女則面色紅潤,充滿青春活力。畫家以同情少女的筆調,鞭撻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這件作品色彩簡潔,極注意明暗、冷暖的對比關系,手法寫實,人物性格鮮明。 新郎手持蠟燭,目光斜視在神父要給新娘戴的戒指上。他 的頭上尚有幾根稀疏的白發(fā),臉皮松弛,眼瞼塌陷。新郎的左胸和脖子上掛著勛章,畫家以此來顯示新郎的社會地位。 新娘低頭無奈,她的眼皮浮腫 ,頷首自憐,左手蠟燭低放,右手有氣無力地抬著。眼眶微紅,仿佛哭了一整夜。 她的婚紗是上好的輕紗所制,上面有著細碎的光芒。但是這么美麗又怎么樣呢?她的左手甚至不想好好的拿蠟燭,右手機械的伸著讓神父戴戒指。即使心里萬般不愿,但身為社會最底層,也不得不向命運屈服。 主持婚禮的神父,他衣著華貴,堆錦列繡。卻以細膩逼真的半邊形象,被處理在全畫的暗處。畫家抓住了這種病態(tài)的婚姻,揭示了卑劣的社會交易和對婦女的摧殘。 周圍的人群臉上并沒有任何的喜樂表情,目光也是各有焦距。這個婚姻和他們并沒有任何的關系。婚禮的嘉賓也是蒼老不堪,只有一個年輕人站在新娘的身后。 畫面背景中的婚禮嘉賓,是些與新郎有同樣地位的“親屬”,這些形象十分可憎。
而左邊的背景處,卻畫了與右邊截然不同的兩個年輕人,其中一個雙手交疊于胸前,目光嚴峻,審視著這幕丑劇。 據說這個年輕的男子正是根據畫家自身的原型所作。畫家也有類似的經歷,他的未婚妻就是因為種種原因被家人許配給這樣的一個老人。將這樣一個形象置于畫中, 以顯示畫家本人的憤懣心情。 19世紀60年代,俄國出現了許多揭露社會黑暗,對被損害與被污辱者表示深切同情的優(yōu)秀繪畫作品。這種繪畫較早的有菲多托夫的批判性諷刺油畫,較遲的有畫家普基寥夫作品,這一幅《不相稱的婚姻》是他的代表作。 不僅油畫中的新娘沒有追求幸福的機會,在中國古代,“佳人才子來相配,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情節(jié),大多也只出現在戲劇文學里。雖有張生和崔鶯鶯的“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有柳夢梅和杜麗娘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還有李娃與鄭生千回百轉終團圓的故事。
《西廂記》 可 大部分藏匿于市井瓦肆中的愛情,不是受著“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地理因素阻撓,便是扼殺在“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尷尬時機里,或是不湊巧地出現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年齡鴻溝。 當這一個個讓人無法忽視的現實因素橫亙在兩人中間時,礙于道德標準抑或是世俗的眼光,他們只能“發(fā)乎情,止乎禮”,不敢越雷池一步,自然也不會有一個神仙眷侶般的結局。 時至今日,道德準則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也隨著現實狀況而不斷地更新。 或許大眾依舊不能容忍發(fā)生在“恨不相逢未嫁時”的愛情,但是對于“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年齡界限,似乎已經不復存在了。 老少配的婚姻,已經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被人們議論著,批評著,也逐漸接受著。 今天我們就盤點一下曾被蘇軾戲稱為“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老少搭配。 >>>> 楊振寧、翁帆,年齡相差54歲
1995年,73歲的楊振寧到汕頭大學參加物理學家大會時與負責接待的19歲的翁帆相識。這次結識,后來被楊振寧浪漫地稱為 “那是一個只有上帝才會做的安排”。 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登記結婚。 這一消息經媒體報道,全國一片嘩然,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有人批評楊振寧薄情寡義,發(fā)妻離世僅十四個月,便與翁帆再次走入婚姻殿堂;有人質疑翁帆嫁給楊振寧的初衷,認為她只是貪圖楊振寧的名望財富。 在種種不看好二人婚姻的議論中,這對相差54歲的夫妻,這段沒有生育子女的婚姻,已經度過了近12個年頭。 回望兩人的婚姻,楊振寧表示,“不管今天大家對我們的婚姻是什么看法,到三十年四十年以后,大家會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羅曼史”。翁帆認為自己雖然選擇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路,但是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因為楊振寧給了她一個很純凈的世界,讓她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十二年的相守,如今依舊恩愛如初,這是楊振寧翁帆夫婦對外界所有質疑的聲音最有力的回應。 >>>> 默多克、鄧文迪,年齡相差38歲
提及鄧文迪,那就是開掛的人生無需解釋。 1990年,年僅22歲的鄧文迪,憑借第一段婚姻,獲得了美國綠卡。 1996年,28歲的鄧文迪與65歲的傳媒大亨——新聞集團總裁魯伯特·默多克在飛機上相識。 1999年6月25日,31歲的鄧文迪在泊于紐約港的私人游艇Morning Glory號上與69歲的默多克舉行了婚禮。 當時,默多克在與前妻離婚協(xié)議生效僅17天,便迎娶了鄧文迪的做法,飽受媒體熱議;而鄧文迪憑借婚姻拿到美國綠卡的舊事,也成為人們的談資。 2001年和2003年,鄧文迪分別生下了她和默多克的女兒格蕾絲和克洛伊。而在鄧文迪生下第二個女兒后,默多克很快樂地宣布, 這讓他無限期地擱置了退位的打算,因為他和第三任妻子鄧文迪組建的新家給他帶來了無限活力。 2011年,鄧文迪在英國議會一躍而起,保護被扔奶油蛋糕的丈夫?!睹咳锗]報》對此評論, 鄧文迪的“護夫”行為似乎為她與默多克的婚姻增添了合理性。 2013年11月20日,鄧文迪與默多克正式離婚。 雖然這段備受關注的婚姻,最終以離婚收場??刹还苁悄嗫艘蚺畠旱慕瞪錆M活力,還是鄧文迪在英國議會上對丈夫的維護,都讓我們感受到夫妻間的相互扶持讓默多克、鄧文迪夫婦攜手度過了13年的婚姻生活。
默多克、鄧文迪及兩個女兒 不管老夫少妻的搭配,幸福與否,結局怎樣,現實生活中諸如楊振寧夫婦、鄧文迪夫婦的老少配婚姻,不在少數。 >>>> 金庸、林樂怡,年齡相差29歲
金庸在開會、講學和其他社交場合,都要偕夫人林樂怡前往。 兩人對視時,眉眼之間也是掩藏不住的情意。 >>>> 李雙江和夢鴿,相差27歲
對聲樂的愛好,讓兩位歌唱藝術家走到了一起。 >>>> 齊秦、孫麗雅,年齡相差24歲
兩人婚后育有一子一女,湊成一個“好”字。 >>>> 王剛和鄭艷東,相差20歲
鄭艷東在王剛花甲之年為其生育一個兒子,王剛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高興之余寫了一副 “戊子偏得子,花甲一輪回”的對聯(lián)以示紀念。為了這個兒子,王剛推掉了很多工作,力爭做一個合格的父親和丈夫。 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夫少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年輕貌美的女孩嫁給“帥大叔”甚至成了一種擇偶大潮。雖然社會輿論對此現象,褒貶不一,可是以上幾對夫婦都享受著屬于他們自己的幸福。 《不相稱的婚姻》中的老少配,讓我們憤慨當時俄國社會的黑暗,斷送了如花少女的幸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