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波涼暈淡曾城,怊悵三年此夜情。 賞析這首詩選自《景文集》,原作共兩首,此為其一。其二為:“九旻含爽助清輝,萬里重陰誤賞期。正恨浮云無意緒,世間偏惱最明時(shí)。”第一首第二句后作者自注:“在淮南三年,中秋俱不見月?!北砻鬟@兩首詩寫于淮南,具體地說,是在壽州(今安徽壽縣)。宋祁與兄宋庠并有文名,兩人同于天圣(1023—1032)初期舉進(jìn)士,時(shí)稱“大小宋”。1041年(慶歷元年),宋庠與宰相呂夷簡(jiǎn)政見不合,罷參知政事,出知揚(yáng)州;宋祁也托病請(qǐng)求外調(diào),出知壽州。此詩當(dāng)在1043年(慶歷三年)所作。 首句“素波”指月光,從謝莊《月賦》“素月流天”句化出?!皼鰰灐敝冈铝林車墓猸h(huán),這是月光經(jīng)過云層中水分折射而形成的光象。因?yàn)槭恰扒镌隆?,故冠以“涼”字?!霸蓖ā皩印?,這里含有高的意思。 這天夜里,原本皓月當(dāng)空,萬里清輝,但月光卻被“浮云”所掩,不能透射出來,只能隱約看到遠(yuǎn)處的高樓。一個(gè)“淡”字,刻畫出月色朦朧之狀?!扳鲪潯本鋵懺娙嗽谂卧露灰娫碌你蝗羰У男那橹卸冗^了三個(gè)中秋。第三句“疏帷”指稀疏的遮擋門窗的帷幕。中秋之夜,無月可賞,“萬里重陰誤賞期”,“默坐”和“卷疏帷”的下意識(shí)動(dòng)作正表明有苦難言、寂寞難排。 第四句反襯出詩人百無聊賴、無可奈何的心境,又從靜中寫“鬧”,從視覺轉(zhuǎn)寫聽覺,此起彼伏的凄咽的小蟲叫聲,隨著夜的沉寂而愈益清晰,刺人耳鼓。秋聲,即指秋夜里風(fēng)吹草木、蟲鳴四壁匯成的凄清聲晌。詩人的摯友歐陽修后來寫的《秋聲賦》有“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之句,也是這層意思。 從詩里所顯示出來的詩人,是孤寂的,失意的。他的“有感”,并不是僅僅有感于因?yàn)榭床坏皆铝?。他在另一首《中秋望夕不見月》的五言排律中也說:“此夜浮云惡,胡然溷太清。”他一再埋怨“浮云”,如同《古詩十九首》第一首中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薄段倪x》李善注:“浮云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毀忠良,故游子之行不顧反也?!崩畎住兜墙鹆犋P凰臺(tái)》中“總為浮云蔽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說的也是此意。詩人所感的是由自然現(xiàn)象而聯(lián)想到人事:浮云蔽月,使得三年看不到清輝;他們兄弟被呂夷簡(jiǎn)之流排擠出來,使得三年回不到帝京。這令他們郁結(jié)于心,耿耿于懷。這就構(gòu)成了詩的婉轉(zhuǎn)而低沉的情調(diào)。 全詩含而不露,朦朧而不晦澀,寫得流暢自然,托物寄意,委曲地表達(dá)了詩人的心聲,有點(diǎn)唐人風(fēng)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