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攝肯尼亞〈在神目睽睽下〉連載之九《從馬賽部落看到的非洲》

畫布上的馬賽人


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有一個神奇原始的部落民族:馬賽人(Maasa),這是東非現(xiàn)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逐步地加入到了當?shù)氐穆糜螛I(yè)中。
馬賽人的祖先是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哈米特人。
據(jù)傳在18世紀,哈米特人趕著牛群遷徙南下尋找水草,一支進入肯尼亞北部形成現(xiàn)在的土爾卡納族,另一支進入烏干達形成卡拉莫加人,還有一支進入肯、坦邊境,發(fā)展成為如今的馬賽人。
馬賽人的裝束很顯眼。
馬賽男人一律著棗紅色帶黑條格的“術(shù)卡”,即“身披兩塊布”:一塊圍在腰間,另一塊斜搭在肩上。馬賽人解釋,穿紅是為了嚇走野獸,因為部族男人終日在野生動物出沒的熱帶草原放牧,常有野獸襲擊。獸怕“火”,以“紅”代“火”自有其道理,加上馬賽男人有高密度的肌肉、骨骼,爆發(fā)力強勁,手持梭標、腰插尖刀驅(qū)獸防身尚無大憂。


馬賽婦女通常在頭部掛一圈白色珠飾,而眉心處那枚彩色裝飾墜兒頗為顯眼,更令人眼花繚亂的是戴在她們的頸、臂和小腿部的彩色珠鏈(草珠、玻璃珠、塑料珠)及鐵環(huán)銅環(huán),這些飾品隨著結(jié)婚年頭的增加不斷加碼,而且戴上就不準摘除,晝夜與之為伴,最后可重達十四五公斤。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們的耳朵很大,可謂“大耳垂肩”。馬賽女孩生下來就扎耳朵眼,以后逐漸加大飾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長,洞也越來越大。



在肯尼亞,馬賽人雖然所占人口總數(shù)比例不大,但是對于國家民族文化傳承,生態(tài)經(jīng)濟圈的平衡維護,甚至當年抗擊殖民統(tǒng)治都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馬賽人面對如今高度發(fā)展的社會依舊保持著非常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以肉、乳為食,喜飲鮮牛血,每個大家族都飼養(yǎng)幾十頭牛,專供吸吮鮮血之用。
村落里沒水沒電沒氣,依舊靠放牧牛羊為生。這些牛羊不僅是他們平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會獲取牛羊血和奶作為常規(guī)食物,更重要的是這些牛羊是馬賽人的財富,有多少牛羊就象征著馬賽村落或者家族的經(jīng)濟實力,在盛行一夫多妻制下,牛羊多的,就可以討到更多的老婆,生更多的孩子,家族興旺,而沒有牛羊估計成家就有難度。




前往馬賽馬拉或者安博塞利的中國旅游團隊,當?shù)貙в螘蚰憬榻B一個參觀馬賽村的自費項目,每人收費40美金。

安博塞利馬賽村是個非常貧窮的馬賽人部落,這里有國際衛(wèi)生組織開展的醫(yī)療救助項目。中國游客來這里與其說是參觀,毋寧說是一次國際性的“憶苦思甜”與“扶貧幫困”。

馬賽村的“群眾代表”身著鮮艷的民族服飾,在“廣場”上排成一排迎接中國客人的到來。“廣場”是我給取的名,實際上是村里的牛圈,場地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牛糞與泥土的混合物,人一走動塵土飛揚,空氣中散發(fā)出刺鼻的牛糞味。
馬賽村的“迎賓”活動由村里的中年男人輪流主持。主持人要戴上特制的頭飾,手執(zhí)象征長老權(quán)威的“法仗”。
 首先表演馬賽人舞蹈。
“旱地拔蔥”是馬賽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動作。這種看似簡單的原地直立跳高,實際上很難,要靠腿部肌肉發(fā)力才能完成,非馬賽男子無成。




歡迎儀式結(jié)束后,進行“鉆木取火”表演。

鉆木是個很費勁的活,兩男子輪番上陣,鉆了好幾分鐘,才收獲到“火種”。


值班男子帶著游客去馬賽人家中“家訪”。馬賽人房屋用泥土混上牛糞沫在柵架上而成,十分矮小簡陋,成人進出必須躬腰,室內(nèi)也沒有窗戶,漆黑一團。



游客到了馬賽人家中,見到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生存環(huán)境,無不為之震驚,紛紛解囊相助。



一夫多妻的后果__女人生下的孩子誰養(yǎng)?



村里小學校。操場上的塵土有幾寸厚。

小學校長是從內(nèi)羅畢來的自愿者,向游客介紹學校狀況。
學校是在國際資金援助下建立起來的,但條件十分差,辦學資金難以為繼。游客參觀馬賽村的每人40元門票費全額歸學校,但還希望游客捐款支教。
參觀者每人都又捐了一些,我的美金花光了,捐了100元人民幣,校長說無法用,找領(lǐng)隊換成15美元交給他。



學校放學了,同學們在操場集合。
一排排的石頭做什么用?操場被塵土掩蓋,不能劃線,石頭是用來擺線的。
女人們在村頭設(shè)攤銷售飾物、紀念品。





值班男子完成了今天的接侍任務(wù),拍賣手中的黑木法仗,經(jīng)討價還價,以10美元成交。
接手過來,就和司機朋友演示一下法仗的“權(quán)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