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行儉字守約,雖一介書生,卻是唐朝繼蘇定方之后的又一位名將,蘇定方曾為找不到傳人而苦惱,后來兩人相遇對他說:“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賢也。”裴行儉得蘇定方傳授其一生所總結(jié)的用兵奇術(shù),后世稱其為“儒將之雄”。 
公元677年,吐蕃經(jīng)常騷然唐朝邊境,西突厥中有一些部落也叛唐歸附吐蕃,唐朝開始商議征討叛賊一事。在公元679年,唐朝得知吐蕃國王贊普去世的消息后,唐太宗便趁其子還未鞏固吐蕃上下之時,令裴行儉率大軍出征剿滅叛軍。 只是裴行儉對討伐吐蕃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向唐高宗進言獻策,認為吐蕃現(xiàn)在雖然剛剛死了領(lǐng)頭的,但是群臣之間依舊和睦,加上國力強盛又接連取得勝利,現(xiàn)在正是士氣正旺的時候,不好強行征討。接著裴行儉提出了應(yīng)對政策,借著波斯國王去世,護送壓在唐朝的其子回國,等路過西突厥和吐蕃的地盤時,再突然發(fā)難拿下吐蕃。此計確實精妙又符合時宜,唐高宗當即便采納裴行儉的計策,然后任命他為安撫大使,執(zhí)行這次秘密斬首行動。很快裴行儉一行人就到了西州,沿途唐朝的各個屬國全都派出官員迎接,然后裴行儉就開始實施他的計劃。首先他四下傳播現(xiàn)在天氣炎熱,要在須秋駐軍,等到秋天涼爽的時候再前進,而對方藏在人群中的探子也很快將這個假情報送了回去。裴行儉又召來安西四鎮(zhèn)的酋長,說他自幼便喜歡打獵,到京城做官后也不曾忘記,邀請眾人前去一同狩獵。在裴行儉的招攬之下,很快就湊齊了上萬名打獵的好手,帶著這些人一路前進,路過阿史那都支突厥可汗的營地時,裴行儉派出使者前去問好。阿史那都支還以為裴行儉真的是來打獵的,在前來拜見時被擒獲,李遮匐聽到消息后也投降大唐,隨后兩人被押送回京師問罪。裴行儉不費一兵一卒就抓獲叛黨,被唐高宗夸贊說集文韜武略于一身,要同時授予他文官武將的職位。裴行儉當即被高祖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wèi)大將軍。 公元679年,東突厥的兩個部落蓄謀已久叛出唐朝統(tǒng)治,單于都護府管轄內(nèi)二十四州的酋長響應(yīng)反叛。在蕭嗣業(yè)討伐失利后,朝廷任命裴行儉為軍隊大總管率軍三十萬討伐叛逆,軍隊規(guī)模之大歷來少有。 蕭嗣業(yè)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糧車被劫,裴行儉吸取教訓(xùn),又針對突厥人愛襲取糧車這一點設(shè)下計謀。裴行儉下令偽裝糧車三百輛,精兵持陌刀勁弩藏于其中,由羸弱士兵護送前進,而大軍緊跟其后。突厥人的探子將糧車的位置送回去之后,突厥人果然率大軍來襲,護送糧車的士兵逃走。等這些賊人放下戒心查看糧車之時,精兵從糧車中殺出,緊接著大軍殺至,自此突厥人再不敢襲擊后續(xù)的運糧部隊。次年裴行儉同叛軍在黑山處決戰(zhàn),以突厥叛軍慘敗的結(jié)果暫時告終。不久之后,阿史那溫傅同阿史那伏念再次叛變作亂,裴行儉第二次奉命征討東突厥。在裴行儉的反間計之下,阿史那伏念對盟友心生猜疑,先是送來請降的信件,之后沒幾天就押著阿史那溫傅前來投降。裴行儉隨即押送兩個叛軍首領(lǐng)凱旋回京,只是侍中裴炎一干人等嫉妒裴行儉立下的功勞,在向高宗一番進言之下,裴行儉的功勞變得只值一個“聞喜縣公”。而之前裴行儉承諾阿史那伏念說降者不殺,只是朝廷最后依然將兩人斬首示眾。這是唐朝自建立以來第一次處決投降的將領(lǐng),也為之后突厥再次反叛埋下了禍根。裴行儉對這種行為表示恥辱,稱殺降之后,恐怕再也沒有人敢來投降了,隨即以生病為借口,再不出府門。公元682年,突厥再次發(fā)動叛亂,唐高宗任命此時已經(jīng)六十多歲的裴行儉為大總管,打算讓其再次西征平定突厥叛亂。或許是裴行儉年老身體不適,或許是他對伏念和溫傅降而被殺依舊心中抑郁,在即將要出征的時候于家中突然去世,享年64歲。《舊唐書》:“裴聞喜,文雅方略,無謝昔賢,治戎安邊,綽有心術(shù),儒將之雄者也?!?/span> 唐高宗念及裴行儉多年里為穩(wěn)定邊疆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追授他為幽州都督,并令京城中一位六品官員負責(zé)裴行儉的家事,直到其子孫可以自立為止。而這位花甲之年仍要為國效命的裴行儉老將軍,雖原是手無縛雞之力一介書生,率軍卻依然能夠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無愧于舊唐書對其的評語,無愧于“儒將之雄”的稱號。
《舊唐書》 《裴行儉的道與術(shù)》 《唐代名將裴行儉治邊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