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天干物燥,小心火燭。我們常常疑問,為什么在晚上要在外面一直喊呢?這不是打擾別人睡覺嗎?實際上,這些人是在打更,是古代的一種真實的職業(yè)。可以試想,在古代的鄉(xiāng)鎮(zhèn),晚上萬籟俱寂,大街上空無一人,這些打更人獨自拎著銅鑼和竹筒,在街上游蕩,想想都覺得陰森恐怖。《僵尸先生》中,那個打更的大叔就在深夜遇鬼,還被調(diào)戲一番,可見其危險性極高。

聽爺爺說,在古代打更人是非常辛苦的,所謂小心火燭并不是一句空話,哪里著火了,哪里有人逗留都會前去查看。并且,打更的時候遇到了有人點綠油燈,一定要繞著走,因為它們不是人,當然這都是迷信,實際上是來說打更人的辛苦。尤其是在冬天,據(jù)說四更天是最冷的時候,打更人都會被凍得瑟瑟發(fā)抖。打更,被稱為古代的一種報時制度。顧名思義,就是在晚上給大家報告時間,幾時幾刻。因為在古代是沒有鐘表的,這正是打更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可以用來計時工具少之又少,只有富貴人家才有“日晷”等這樣的“高科技”計時工具,平常的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也因此,人們往往會等到天亮就起床勞作,等日落就入榻睡覺,在晚上一般是沒有人出來走動的。
但夏天晝長夜短,冬天晝短夜長,怎么樣才能知道準確的時間呢?為了讓老百姓知道一天中的時間,這種打更的制度應運而生,打更人作為一種職業(yè)也就隨之產(chǎn)生。
既然打更如此辛苦,那么誰賦予他們薪酬呢?實際上,打更人在古代的地位比較低下,很少人會主動去應聘打更職業(yè)。在古代,這種機構(gòu)類似于“氣象局”這種專門負責氣候的機構(gòu),那么負責時間的,我們可以認為是“時間局”,其名叫譙樓,這種機構(gòu)里的計時工具叫做漏刻。
漏是盛水的工具,一般都是銅制成的。在古代,這種計時工具類似于現(xiàn)在的流水臺,它有四層,每層通過一個小孔將水流出來,在這些裝水的小匣子里都有刻度,這正是打更人用來記錄時間的刻度。古人把一個晝夜分為100刻,也就是24小時,每一刻相當于14.4分鐘,這樣,我們就知道古代在斬人的時候,所說的“午時三刻”是什么時候了。在打更的時候,每一個小時,打更人都要記錄一次,每兩個小時,都要去打一次更。所以為了保證每一個時刻都不會出現(xiàn)意外,這些打更人往往會每時每刻都盯著計時器,分毫不敢離開。
最早關(guān)于漏刻這種計時器的出現(xiàn),是在春秋時代,這種計時器比較普及,一直流傳到了清代都還在使用,北京博物館現(xiàn)在所存的銅壺漏刻是在公元1745年發(fā)明的。相傳在漢朝,這種打更制度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時候的人們就已經(jīng)根據(jù)天干地支,將一天24小時做成十時辰制。
《左傳》中記載,在西周,就已經(jīng)有十二時辰制度,可見在古代,雖然沒有鐘表,但是人們對時間還是有一定的記錄能力。
最早有打更記錄的史料,是司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無一人知者。在《群英會蔣干中計》中也有記錄: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從諸多的明清小說中可以看出,這種打更的制度,在明清時期非常盛行,在古代,打更的單位可是官府專屬直營的,可見其重要性。很多人認為,打更的作用僅僅是告訴人們時間,實際上并不是如此。宋代洪適在詩中說:譙門漫打更,卻怕催歸騎??梢姡@古代的打更還有更大的作用,一個人分擔著好幾個角色。
地域保安
在古代,這種時間單位叫做譙樓,譙樓實際上是在小鎮(zhèn)或者城市的最高處,就相當于國家的烽火臺一般,古代征戰(zhàn)頻繁,一不小心就會遭到敵人的攻擊和夜襲,所以這些打更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便是“保安”,當高樓遠眺,發(fā)現(xiàn)敵人夜襲,就要趕緊吹響號角,敲響警鐘,其敏捷程度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

在打更人的口號中,除了簡單的報時間以外,其實還有專有口號。在晚上7點到9點,也就是戌時一更的時候,打更人要說,天干物燥小心火燭。這里的小心火燭其實非常重要。在古代,大多數(shù)的建筑都是木頭制成的,包括里面的家具全部都是木頭,一旦發(fā)生火災,那可就全部化成灰燼了。所以,小心火燭尤其重要,打更人也是重要的消防員。地域警察
在晚上9點到11點二更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們都已經(jīng)進入了深睡狀態(tài),也是小毛賊出沒的關(guān)鍵時候,在古代,沒有監(jiān)控沒有防盜門,小偷非常的張狂,在你枕頭底下都可以把錢偷走。所以這個時候,除了留意小偷出沒,還要喊著:關(guān)好門窗,小心盜賊。從這個角度,打更人就是地域性的“警察”。
在凌晨3點-5點,是五更中的最后一更,這個時候,朝陽馬上就要升起來,人們也要開始起床了。所以當打更人喊到五更天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會睜開眼,開始起床勞作了。所以在古代,為了防止人們懶睡,打更也是一種獨特的“起床鬧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打更這種古老的報時制度已經(jīng)不見了,因為在當代社會,人們想要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辰,只要擼擼袖子看看手表,或者看看手機就知道了,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都規(guī)劃得非常具體,更何況,現(xiàn)在不管是消防員還是警察,各種職業(yè)各司其職,古代打更的價值自然也就沒有了。

如果現(xiàn)在還有人打更,那一定有人會開窗大罵,還讓不讓人好好睡覺了?實際上在古代,打更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習慣,如果某一天街上沒人打更,可能還真睡不著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在好多年輕人用“當代打更人”自嘲,實際上是把自己比成熬夜的夜貓子,這些人往往穿梭在城市中,披星戴月,在深夜還在默默加班。比起來古人,我們到底是幸福還是辛苦呢?那你是不是“當代打更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