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燈籠記憶 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結(jié)婚了,每次到了朋友家,都可以看到非常喜慶的燈籠,自己都被這樣喜氣十足的氣氛所感染了。突然想起來小時候,家里還沒有這樣好看的燈籠,往往是奶奶用各種顏色的紙糊成燈籠,里面點上蠟燭,也是過年過節(jié)十分美好的回憶。 每當元宵節(jié)的時候,我們小伙伴就會一個人拎著一個紙燈籠出去玩,比比誰的燈籠最亮,比比誰的一晚上可以不滅,那時候的元宵節(jié),手中有一個小燈籠比吃元宵高興多了。 燈籠釋義 燈籠又叫燈彩,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工藝品,最早起源在西漢,那時候每年的正月十五,人們都會掛燈籠,用來表示非常喜慶的氣氛,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燈籠的文化已經(jīng)流傳下來,用來當做喜慶的象征。如今進入現(xiàn)代化時期,燈籠的種類更是豐富不已, 在外形上和內(nèi)部的光源等,都有非常大的改進,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好的生活質(zhì)量。 燈籠是怎么來的?傳說在姜子牙封神完成后,自己卻沒有什么職業(yè),有這樣大的貢獻,老百姓都看在眼里,為了是讓姜子牙不要迷路,老百姓就在高處點一盞蠟燭,還用紙做成燈罩,讓他找到歸途。慢慢這種點燈籠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燈籠的歷史 在大量的史料中,《南史》最早記載過“壁上掛葛燈籠”這樣的句子。葛字表示就是用麻做成白色粗布,用來制燈籠。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明朝著名詩人唐伯虎曾有詩云: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可見在清朝已經(jīng)流行燈市,燈籠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最常見的用品。 燈籠的講究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燈籠的種類也各種各樣,有宮燈型、花瓶型、圓形、方型、春字型等等,在古代最常見的就是圓形和橢圓形的燈籠,很多在燈會還會把方形的燈籠漂入湖中,作為許愿燈。 當然,掛燈籠也有很多的講究,因為在古代講究好事成雙,燈籠是喜慶的象征,所以一定要掛兩只,在賣燈籠的時候,也要賣兩只,如果在試用的過程中,有一個不亮了,也要及時更換,這樣做寓意著“好事成雙”。 燈籠的傳承 如今,燈籠已經(jīng)走入了千家萬戶,在每個喜慶的節(jié)日都可以把燈籠掛出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燈籠已經(jīng)不單單是大門口的“守護神”,越來越多燈籠文化隨之而來。“燈會”“燈謎”“賞燈”“燈展”,大型的燈會里會有幾萬個燈籠,給人一種光彩奪目的感覺,而且燈籠的外表也各種各樣,體現(xiàn)了人們的生活的多樣化。 在這樣色彩繽紛的燈火中,你還能記起來你小時候是用什么做的燈籠嗎? 作者/老黑 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掃描二維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