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回家,偶有時間,隨手看一眼電視,翻到一紀錄片,正講清代陳廷敬的故事。其中講到,陳大人曾任管理鑄錢的官職,寫過一篇三百多字的小文,名為二錢說。由題目即可知,這是從兩枚銅錢說起的。 要說這陳廷敬,那可是清朝時期輔佐康熙帝治國理政的一把好手,是一位清正廉明、吏服民懷的好官。清代曾經(jīng)留下一本很牛的大書,叫《康熙字典》,陳廷敬就是這部大書的總裁官。
余今年四月,以吏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督理京省錢法。既至寶泉局,則偕其同官給事中、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督即官而謂之曰:此天下錢之所由出也。吾自矢不受一錢,愿與諸公司之。指白日以為誓。(黃銅、白日、紅頂、舉誓,這陳大人還真是夠率直的,一個管錢的官,上任伊始就作出承諾,保證一錢不受) 后數(shù)月,監(jiān)督從廢銅中得古錢數(shù)枚,余選其中一文曰“半兩”,蓋秦錢也。(那時候銅還不是很多,開采效率也很低下,所以鑄錢總是要從全國各地去收銅,所以一些破銅爛銅就一股子收來回爐,這其中就有打了眼的人把一些值錢的古銅混了進來。前幾天還看某報道說山西曾有一廠,某領導率一專門小組,從回爐廢銅里面發(fā)現(xiàn)寶貝,搶救了數(shù)千件古董,其中甚至有一級國寶,估計和陳廷敬發(fā)現(xiàn)的這半兩秦錢有一比,不過,人家這個小組都如實上交了國家,沒有交給陳廷敬) 監(jiān)督曰:人言古錢佩之身吉,請公佩之。余許諾。(這搞監(jiān)督的小跟班倒是挺會討陳大人喜歡,知道文人都喜歡這些有文化味兒的東西,來個投其所好,其實也就是一枚銅錢的事。此為二錢說之一錢) 又數(shù)月,余遷左都御史。一日,御史臺有公事,不得至局,局人以鑄請余視,緡解錢散落,亂布于席,視畢,局人去,席上隱其一錢。(此為二錢說之二錢) 又月余,晨起理寶泉事,心有觸曰:吾誓不受一錢,前后取其二錢,其何以自明?(這時候想起了白日之下的那個不取一錢之誓,陳大人還是很有自我反省能力的)立命呼寶泉吏,喻之意而還之,吏嘆息持以去。(至此二錢先后來至陳廷敬之手,二錢又終是退還,陳大人不取一錢之誓算是沒有破?。?/span> 是日,康熙二十三年,歲在甲子,十有一月二十七日也。書其事以自警,名曰《二錢說》云。(要說古代這些文人,值得我們敬佩的一點,就是記日記敢于記那些自己的糗事兒,后來的曾大人還有一回記下過見某美女的臨時心動,自感甚為不妥。這些文人們受傳統(tǒng)教育,形成的自我約束力還是相當強烈的) 這篇小文只有三百字左右,雖是二錢小事,卻是讓陳廷敬自我感覺很是不好意思,說好了一錢不取,結果一不注意就取至二錢,幸虧自己省悟早,不然就壞在這一錢之誓上了。 古時銅錢,其形外圓中方,中間一方孔,既節(jié)約用料,又便于用線穿連。所以,古時也稱錢為孔方兄。每千枚錢穿在一起稱為一緡,俗稱一串,一串相當于一元,一枚為千分之一元。如果按現(xiàn)在的標準看,一枚錢也不過就是幾毛或幾分錢,最高估計也達不到一元。 陳廷敬作為管理鑄錢幣的大臣,拿了區(qū)區(qū)兩枚錢,前一枚是取之,后一枚則是無意得之,加起來也就是塊兒八毛的事,這兩小錢,在那個時候既構不成貪污,也不屬于受賄,就連個收受禮金也夠不上,主要是這兩枚錢實在是太少。 但陳廷敬想到當初的誓言,堅持要把這兩枚錢退給寶泉局,并且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記述。這要是放現(xiàn)在,應該還會一手一枚拍照發(fā)朋友圈,是不是感個茄子,就不得而知了。 可能有人會說,這塊兒八毛的能算什么大事,這是不是在做秀?這是不是在矯情?我們無法與陳廷敬去復盤這件事,但是,陳廷敬既然主動記錄下這件事,當然是想從正面表達這件事背后的意義。其實就是古人說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好事,再小也要堅持,壞事,再小也要拒絕。 假使當時,前面發(fā)了不取一錢之誓,后面行了取之二錢之事,那無異于是自己爆破了自己的底線原則,再往后,二錢,八錢,百錢,萬錢,也就會習以為常、來者不拒了。即使是陳廷敬有點做秀、有點標榜的意思在里面,這種標榜和做秀,也是一種積極的標榜、積極的秀,這樣的標榜和秀多一點,怎么說也不能算是壞事吧。 如果想深入了解陳廷敬的故事請點擊下面圖書鏈接 投稿文章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