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鳴在盛夏 也鳴在初秋 蟬鳴最盛的時候 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因為有句話 心靜自然涼 夏日,聽蟬 有幾個人可以心靜 又有幾個人可以不熱 忽一日 蟬鳴漸遠 漸遠 再聽 就要等到明年 蟬鳴漸遠 那就再讀一首詠蟬的古詩吧 老牛最喜歡虞世南的這首詠蟬 垂穗飲清露, 在這首詩里,詩人自己就是蟬,蟬就是詩人的化身,詩人借詠蟬實際也是在抒發(fā)自己。 我是一只蟬,在地下,在黑暗的地底下,摸索了十七年,終于來到這個世界。吃了那么多年的腐土,再不想吃那些污穢的東西,此生,我只餐風(fēng)飲露。我在地底下摸索了十七年,終于來到這個世上,我的每一聲鳴響,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雖然沒有什么韻律和節(jié)奏,但是我希望這并不太美的聲音能夠自梧桐林向外播遠,讓看多人聽到,這積蓄了十七年的聲音。 蟬聲播遠,可能是藉助于秋風(fēng)的傳送,詩人卻道出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如權(quán)勢地位、貴人扶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所說,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這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使然。 詩人,被大唐皇帝贊有五絕的虞世南,就是這只鳴蟬。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fēng),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zhì)的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xiàn)出殊異的面貌,構(gòu)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shù)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吟詠再三,還是最喜歡虞世南這首詠蟬。 ps:唐太宗稱虞世南有五絕,就是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詞、書翰,有一于此,足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 越明年,相約,共聽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