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隸尚書房,一開始只是一個公眾號,是響應(yīng)全民閱讀的一個民間小平臺。幾個愛讀書的朋友湊在一起,有的寫稿,有的編文,有的組織大家讀書交流。 平臺雖小,但是尚讀書的精神一直都在。直隸尚書房公眾號,去年曾經(jīng)被保定市文廣新局評為年度“十佳”。再后來,保定軍校廣場東側(cè),突然冒出一家直隸尚書房公益書吧,文廣新局支持的一個公益性城市文化客廳項目。 我們愿意看到他們使用這個名字,我們更愿意和他們一起,為倡導(dǎo)全民閱讀做點小事。 最近,直隸尚書房連續(xù)舉辦三期閱讀沙龍,每期邀請10來個書友,大家一起交流讀書體會。據(jù)說,這種活動還在繼續(xù),這個小小的閱讀沙龍,正在讓更多人堅定讀書的意義。 直隸尚書房舉辦第二期文化沙龍,邀請趙云耕教授作《讀書與人生》交流演講。 書香醉人春意暖,學(xué)海泛舟心境寬。3月18日,直隸尚書房成功舉辦第二期文化沙龍活動,邀請保定學(xué)院思政教研部主任趙云耕教授作《讀書與人生》的主旨演講,來自機關(guān)、高校、媒體、企業(yè)的數(shù)名書友聆聽講座,并進行了探討交流。 位于軍校廣場東側(cè)的直隸尚書房,窗外車水馬龍、人流熙攘,屋內(nèi)書香繞梁,茶香四溢。趙云耕教授以“為什么讀書”開篇,從“讀書可以掌握專業(yè)知識,是生存必備條件”、“讀書可以提高文化底蘊,培養(yǎng)現(xiàn)代思維方式”、“讀書可以使人心明眼亮,是人的精神食糧”三個方面系統(tǒng)闡述了讀書的意義。 就如何選書,趙云耕教授提出“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閱讀著名學(xué)者高水平作品”的觀點得到了在座書友的廣泛認同。 講者文采飛揚,妙趣橫生,聽者心神專注,沉浸其中,時間不知不覺已近兩小時。趙云耕教授就如何讀書進行精彩闡述,認為讀書要“眼到、心到、口到”,做到“古今通、中外通、主客通、心物通”,經(jīng)歷讀書的三個境界,才能詩意地棲居。趙云耕的講演,旁征博引,通聯(lián)古今,融合中外,既有理論高度,又具有現(xiàn)實操作性,論述生動,鞭辟入里,對正確閱讀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和指導(dǎo)作用。 與會人員還與趙云耕教授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大家紛紛表示,將不斷學(xué)習(xí)理解,融會貫通,讓讀書成為常態(tài),用書香浸潤人生,使生活更加詩意。 三個多小時的時光轉(zhuǎn)瞬即逝,直隸尚書房第二期文化沙龍雖然結(jié)束了,但大家的思想在書海中徜徉,文化的氣質(zhì)在書香中生長,在潤物無聲中,靈魂得到升華,詩意的精彩人生,必將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歷久而彌香。 下面,摘發(fā)一篇第二期閱讀沙龍讀者撰寫的閱讀體會: 讀書的意義 春意萌動的季節(jié),感覺一切都是新的、積極的、向上的。 3月18日,有幸參加直隸尚書房第二期文化沙龍活動,聆聽了趙云耕教授《讀書與人生》的講座。云耕教授旁征博引,通聯(lián)古今,融合中外,系統(tǒng)講述了讀書對人生的意義,如醍醐灌頂,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拙筆書寫感悟一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從小學(xué)、中學(xué)、大學(xué)到工作,年齡不同,經(jīng)歷不同,理解不同,追求不同?;仡^再看,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 讀書首先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馬克思說過,知識本身具有歷史繼承性,作為人類認知成果的間接作用不容忽視,所以主體可以也應(yīng)該通過讀書或者傳授的方式獲得間接經(jīng)驗,這是發(fā)展人類認知的必要途徑。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文明不斷傳承和發(fā)展,重要的載體便是文化知識傳播。從個人來看,立身以立學(xué)為先,立學(xué)以讀書為本。不論是“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愿景,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追求,只有通過發(fā)奮讀書,專其所功,提其所能,鍛造修身立業(yè)的筋骨,才能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雖然并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能成為大家,激昂文字,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但通過對知識的不斷汲取和融會貫通,我們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優(yōu),把生活過得更好。正如余秋雨所說,閱讀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讀書可以提升文化底蘊。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煙云,不復(fù)記憶,其實它們?nèi)允菨撛跉赓|(zhì)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dāng)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我們的思想,在書海中徜徉,我們的精神,在沃土中生長。 通過讀書,我們可以與秦皇漢武沙場點兵,可以同李白杜甫把酒問歌,我們可以與亞里士多德探討哲學(xué),可以同莎士比亞談?wù)搼騽?。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通過讀書,我們能通曉政治、了解經(jīng)濟、明白社會、熟悉文學(xué)……在一點一滴中,在潤物無聲中,靈魂得到升華,像一杯老酒,歷久而彌香。 讀書可以鍛造人格精神。 古語有云,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讀書使人明理思辨,寄天下蒼生為己任。“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多少文人在文化的浸潤中,鍛造了一身頂天立地的傲岸風(fēng)骨。讀書使人寬容豁達,望云卷云舒自得閑?!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白居易……多少文人在文化的滋養(yǎng)下,形成了一顆空靈純真的真性之心。 生活的經(jīng)歷及對書的理解,形成了讀書人百態(tài),無論是“讀書為天下,心中系黎庶”,還是“讀書為美譽,心中存利祿”,抑或是“讀書為私欲,行動謀實利”,都是我們對文化的理解和文化對我們個體的作用力。 云耕教授講到,讀書有三到,即:眼到、心到、口到。讀書要四通,即古今通、中外通、主客通、心物通。要“認真地、嚴肅地、獻身地”做任何事情,包括讀書。在讀書的三個境界里,我想我還是處于“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初級階段,堅持的不夠,閱讀的量少,理解的淺顯,思考的不足。前不久,在一本雜志中看到楊絳與父親的對話,書中楊絳先生的父親問楊絳:“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她說:“不好過?!备赣H問:“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她說:“一星期都白活了。”對比之下,自慚形穢,也喚起了堅持讀書學(xué)習(xí)之心,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也相信更多的人能夠做到。 作者:武曉然 P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