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兼?zhèn)涞淖T派傳人——記著名京劇演員譚元壽 摘自《人民文學》雜志 1982年12期 作者:呂國慶 正值霜秋紅葉入晚霞的季節(jié),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富英逝世五周年紀念演出在京舉行。譚富英之子譚元壽演出了《定軍山》《戰(zhàn)太平》《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等具有代表性的譚派劇目。譚元壽的精采表演,贏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掌聲中包含著贊賞、鼓勵和期望。有人說:“相傳梁啟超曾在譚鑫培的照片上題詩:“聲名卅載轟如雷,尚有俊響吹?!薄N覀冊诳戳俗T元壽演出后,深為譚門在八十多年之后俊響不絕而高興。 家學淵源 基礎扎實 譚元壽出身京劇世家。他是譚門第四代老生。他的曾祖父譚鑫培,是譚派藝術創(chuàng)始人,是京劇史上位才華出眾、承前啟后的表演藝術大師。祖父譚小培是民初譚派著名老生,并傾心栽培后代。父親譚富英嗓音宏亮,扮相俊美、身段飄灑、做功真切,是譚派藝術富有成就的傳人。譚元壽生于這樣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京劇藝術熏陶。他從四歲就開始練功、學戲,不僅聆聽祖父、父親的教海,還得到舅父宋繼亭的精心培育。 譚門三代人 譚小培先生(1883-1953) 譚富英先生(1906-1977) 譚元壽先生(1929-2020 ) 譚元壽六歲時,第一次登臺、他和祖父譚小培同演《汾河灣》。兩個月后,在開明大戲院,譚元壽又同父親合演了這出戲。 京劇《汾河灣》 當時,他既有家教,又可請先生,完全有條件在家學戲。但是,譚小培和譚富英為了把譚元壽培養(yǎng)成一名出色的演員,堅持把他送到京劇科班,接受嚴格的訓練。 京劇《連環(huán)套》演出視頻 一九三八年,十歲的譚元壽帶藝投師,進了富連成科班。在科班譚元壽和其他人一樣文武功都練,上下手全來,從跑龍?zhí)讓W起,到逐漸演配角、主角。他向雷喜福、王喜秀、張連福、劉盛通等老師學文戲,向王連平、沈富貴、茹富蘭、錢富川等老師學武戲。一九四五年四月,譚元壽結束了七年科班生活。 譚富英先生為譚元壽先生說戲留影 譚元壽出科后,感到譚門繼承譚派藝術的重擔落在了自己肩上,所以依然刻苦練功,勤奮鉆研。后來他由于嗓子倒倉,有一年多不能登臺。他嗓音恢復后重新登臺,為荀慧生“挎刀”,參加裘盛戎班社。 ー九四七年,十九歲的譚元壽和初登舞臺的杜近芳,在北京長安戲院,首次合演《紅鬃烈馬》,獲得好評。從此以后,譚元壽一直活躍在舞臺上。 繼承譚派 文武不擋 譚元壽家學淵源,功底扎實,較好地繼承了譚派藝術。 譚元壽先生《連環(huán)套》留影 飾演黃天霸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是譚派代表劇日之一。譚元壽在排演這出戲時,譚富英對元壽說:“咱們演歷史戲、哪朝哪代,你得心里有譜??戳藲v史書、才能了解戲里的人物性格,明白那些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要不,能演好戲嗎?”遵照父親的教導,譚元壽反復閱讀和研究了《三國演義》,能較深地理解并較好地在臺上表現諸葛亮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空城計》中,他著力于諸葛亮聽了“三報”之后的表演上,演得層次分明,細膩傳神。探子頭一報:“馬謖、王平失守街亭。”這早已在諸葛亮意料之中,他只是冷冷一笑,語氣平常地說:“再探!”二報:“司馬懿帶兵取西城?!敝T葛亮雖故作鎮(zhèn)定,但緊張的心情已從他說的“再探”二字中有所流露。三報:“司馬懿大兵離西城不遠?!贝藭r,諸葛亮無法掩飾自已的吃驚,嗓音發(fā)地說:“再再再探!”司馬懿進兵神速,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兵馬調出,剩下老弱殘兵,留守空城,如何是好?這時,譚元壽是這樣表演的:他背對觀眾輕搖羽扇,以寧靜反襯諸葛亮的內心緊張。接著,他猛轉身,用一段節(jié)奏緊而語調穩(wěn)的道白,表現了諸葛亮臨危不亂,才思敏捷,隨機應變的風度。 司馬懿兵臨城下,這時,諸葛亮有一段[西皮慢板],唱得緩慢,表演沉著,顯出胸有成竹的樣子。當諸葛亮斟了第二懷酒之后,司馬懿唱“我本當領人馬殺進城”此時,諸葛亮舉酒杯,以扇遮擋,卻不飲,兩眼緊緊盯住司馬懿。司馬懿心虛地說出“殺不得”之后,諸葛亮這才感到勝利在望,將酒飲下。當二老軍報“司馬懿大兵倒退四十里”時,諸葛亮有一笑。雖然口中有笑聲,臉上卻沒笑容,因為他既高興,卻又有些后怕。這些細節(jié),譚元壽演得不瘟不火,十分傳神。在這段戲中的念白準確清晰,唱腔疾緩得當,板槽穩(wěn)而不亂,用字行腔,圓潤大方,不失“譚派”的演唱特色。 譚元壽先生演出《定軍山》視頻 譚元壽繼承前輩傳統(tǒng),還擅長演一些如《定軍山》《戰(zhàn)太平》等以老生應工的靠把戲。這些譚派代表劇目,不重猛翻爆打,講究唱念和工架,歌舞并美,有聲有色?!稇?zhàn)太平》中花云被俘游街時,有段[西皮原板]轉[快板]的唱段。譚元壽在這個唱段中表達了花云的忠烈氣概和激昂情緒,具有譚派慷慨悲的特點。譚元壽演唱開頭兩句:“嘆英雄失勢入羅網,大將難免陣頭亡!”“失勢”和“陣頭亡”幾個字,噴口有力、感情強烈,當花云路見懷抱嬰兒的夫人時,急中生智,一腳踢倒孫氏,叮囑她快抱孩子逃走,想方設法到金陵搬救兵。這時,有一段[快板],既是花云對妻子的囑托,又表達了他視死如歸的決心。這段[快板],共有八句,唱得節(jié)奏快,吐字清,鏗鏘有力,字正腔圓,顯示了譚派善唱字多腔少的[快板]的特長。從中也可以看出譚元壽吐字和用氣的功力。 俗話說:“藝高不如德高?!弊T富英是一位技藝精湛,藝德高尚的藝術家。他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在政治上也積極進取、嚴格要求。這些對譚元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譚元壽先生為馬連良先生配演《趙氏孤兒》留影 譚高英善于同別人合作,不以名演員自居,不爭角色。譚元壽常說:“一個人唱不了八仙賀壽”。京劇是整體藝術,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要認真對待?!绷甏?,北京京劇團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戲曲藝術片《秦香蓮》,張君秋邀請譚元壽扮演韓琪。這個人物戲不多而且是他從來沒演過的角色。但是,他欣然接受了任務,并且表示要把這個配角演出特色來。他和張君秋一起反復研究“殺廟”一場,為韓琪增加了一段[原板]唱腔。他還在韓琪自刎身亡時,增加了“僵尸”動作。盡管韓琪的戲不多,經譚元壽認真表演,其善良、正直、剛烈的性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廣征博采 不斷進取 譚元壽對京劇表演藝術注意博采眾長,不斷進取,這也是繼承了譚門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譚元壽剛出科時,譚富英就対他說:“你先別忙著往譚派里去,要多鍛煉。文戲武戲都要演”并且,多次對譚元壽說:“要多看戲,凡是老生的戲都要看,多學?!薄暗赇佉胸?,演員要有藝、藝多不壓身?!?/p> 譚元壽先生《龍鳳呈祥》留影飾演劉備 譚元壽自幼得到家傳,同時,他還經常觀看余叔巖、時慧寶、孟小冬、王又宸、言菊朋、王鳳卿、馬連良、奚嘯伯、李盛藻等著名老生的演出。楊小樓、尚和玉、馬德成、周瑞安等名演員的武戲,他也十分愛看?!八拇竺钡膽?,他也看得不少。這些不同流派、不同行當的表演,對譚元壽都有啟發(fā)和教益。 但他最喜愛和敬慕的是李少春的表演藝術。李少春的戲,他幾乎是凡戲必看,甚至到了著迷的地步。譚元壽佩服李少春扎實的功底,并且立志要學文武兼?zhèn)涞膽蚵纷印?/p> 譚元壽先生演出《打金磚》視頻 1950年,譚元壽在天津中國大戲院首次演出《打金磚》,受到觀眾熱烈歡迎?!洞蚪鸫u》是當年李少春堪稱一絕的保留劇目。該劇既有繁重的唱功,又有翻“吊毛”、走“硬儒尸”等高難動作,沒有文武兼?zhèn)涞恼姹绢I是不敢問津的?!洞蚪鸫u》中“上天臺”的唱段,李少春演唱平腔較多,譚元壽結合自己高音較好的特長,揚長避短,把平腔改為高腔,顯得更加高亢有力。劇中,劉秀上場時的[二黃原板],譚元壽唱得圓潤、舒展、熨貼。接著,是那段膾炙人口的唱段:“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唱得聲情并茂,行如流水、抑揚分明、委婉韻足,未死學李少春,而是發(fā)揮了“譚派”唱法的特點。 京劇《沙家浜》譚元壽先生飾演郭建光 自一九五八年以來,譚元壽還積極參加排演現代戲他參加排演了《智取威虎山》《草原烽火》《黨的女兒》《節(jié)振國》《黎明河邊》《蘆蕩火種》等現代戲。他排演現代戲時,注意深入生活和塑造人物、在突破和運用程式化的表演上,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素。排演現代戲,對于他在表演藝術上的提高,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譚富英逝世五周年的日子里,譚派傳人云集北京。譚門第五代老生譚孝增也參加了紀念演出。譚元壽不僅把譚派藝術傳授給自己的兒子譚孝增,也傳授給青年演員張學治、宋光明、徐尚斌等。他表示,要為更好地繼承、發(fā)展譚派藝術,推動京藝術前進而繼續(xù)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