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愛你啊,中國》是一首抒情詩歌,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贊美了祖國的美麗富饒以及悠久的歷史、光輝的成就,同時也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的堅定決心。本文的教學本人圍繞著“以人為本”,“以情為線”展開,從學生生活與課文內(nèi)容的結(jié)合點切入,較好地實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的生活化。另外,從學生的學著眼,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發(fā),安排了有條理、有層次、有情趣的自讀自悟、辯論發(fā)言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主體化。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是因教學內(nèi)容較豐富,所以沒有依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教學中教師的調(diào)控能力有待提高,學生在辯論美方面由于準備不足,所以開展得不夠成功。針對本課教學的不足,我認為應從這方面進行改正: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及本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學得輕松,因輕松而興趣,因興趣而完成學習任務。 《鄭成功》這篇課文讀了很多遍,比如“終于”這個詞,我在朗讀時嘗試著用各種不同的語調(diào)去讀,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個詞蘊涵的感情十分豐富,它寫出了鄭成功周密的準備,道出了臺灣同胞長達38年的苦難,暗含了我們揚眉吐氣的時刻到了,預示著勝利必將屬于我們。再比如“英勇”這個詞,在朗讀中我發(fā)現(xiàn)第四小節(jié)的每一句話,都是在寫鄭軍官兵英勇的,而且細細品味發(fā)現(xiàn),每一句話反映英勇的內(nèi)容又是不同的。第一句話,寫荷蘭侵略者負隅頑抗,告訴我們“英勇”就是不畏強敵;第二句話,寫鄭軍官兵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駕著艦船向敵艦沖去。寫出“英勇”就是不怕犧牲,勇往直前…… 上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感覺還是挺好的,因為學生會品讀文本了,在品讀中學會體會了文章。例如在學習課文第二小節(jié),肖邦鄭重地接過老師手中的銀杯,讀到“鄭重”學生回答他們品出了肖邦對祖國的熱愛,在肖邦眼里這里裝的是他深愛的祖國,裝的是老師和同學們殷切的希望。讀到“肖邦登上馬車疾馳而去”時,孩子們質(zhì)疑了“這么熱愛祖國他該是一步一會頭,為什么要疾馳而去?”在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細讀后,學生體會到了,有人說:“真是因為愛波蘭,他不忍一步一回頭,他怕自己下不了決心離開祖國。”還有學生說:“他怕他的依依不舍,讓老師和同學更加難過?!备跽哂腥苏f:“他為了祖國的前途,要抓緊時間去別國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答案一定不是唯一的,孩子們的回答就是最好的答案。我們的教學如果多關注一些詞語讓孩子們品讀,一定能讀出更多的理解。當學生已經(jīng)讀通讀透詩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也感悟到這首詩處處流露出喜悅的情感之后,我鼓勵學生針對詩中的重點詞“喜欲狂”質(zhì)疑,杜甫為什么喜欲狂?從哪些地方看出他喜欲狂?這兩個問題具有統(tǒng)領性,為這節(jié)課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學習的效率就會更高。另外,這首詩其實并不難,所以這節(jié)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當然,教師的引導也必不可少。因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免碰壁,教師在關鍵處一點,學生或豁然開朗,如詩中,“青春”“妻子”“白日”等幾個詞古今意義不同,學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師的點撥。學生自學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我相信這樣的學與教的方式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的。 蘇教版語文第11冊第二單元教學反思 《負荊請罪》,是一篇劇本。上課伊始,我讓孩子們介紹“負荊請罪”這個成語的意思,接著講講這個成語的來歷、出處等,孩子們顯得饒有興趣。緊跟著我讓同學們回憶劇本的基本特征,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的發(fā)言顯得瑣碎而不完整,指名幾個同學交流后,我隨即做了總結(jié)性的概括,讓孩子們對劇本的特點進行再次強化。 《最后的姿勢》一文第六小節(jié)中的最后一句話,是對譚老師舍身護救學生這一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這段細節(jié)描寫連續(xù)用了三個動詞寫出了在危難時刻,譚老師舍己救人的場景,譚老師在短暫的時刻那種以生命來換取學生生存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們師生。在處理這段教學內(nèi)容時,我讓學生先自讀,問: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指名說感受,根據(jù)感受指導朗讀。然后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人物形象,最后把讀懂的情感帶進課文再次深情地朗讀。 《船長》這篇課文選自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說。課文講了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鎮(zhèn)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脫險,自己卻屹立在船長崗位上,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的故事。歌頌了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本次教學的重點是以朗讀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通過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哈爾威船長在生死關頭,把自己一個船長的職責記得牢牢地:必須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以及尊重婦女、愛護兒童的人性美。指導學生精讀時,抓住重點把能夠展示船長風采的部分反復朗讀,認真體會,理解感悟。 《愛之鏈》是一首愛的贊歌,文章極其細膩地描寫了發(fā)生在一個嚴寒夜中的充滿愛的故事。我在備課時,以課題為“突破點”,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先是“愛之鏈”的整 體把握,次是“愛之鏈”的具體探究,繼是“愛之鏈”的前承后繼,再是“愛之鏈”的索圈圖示,在探究“愛之鏈”具體環(huán)節(jié)之一:喬依關愛老婦人。通過抓住關鍵段,通過設想心理活動體現(xiàn)“愛之鏈”。緊扣“愣”字引導學生設想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反映喬依幫助老婦人有特定經(jīng)過,同時結(jié)合“常?!薄耙恢薄崩斫鈫桃兰鹊眠^別人的幫助,也幫助過別人,但從來沒有想過,應該得到錢的回報,很有深度地表現(xiàn)了喬依樂于助人不求報答的高尚品格。 蘇教版語文第11冊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小草和大樹》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作為課題,比較接近學生生活,所以,我先讓學生就課題暢談自然界中這兩種事物的特征。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理解從形象方面不難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樹則很高大。隨后,我質(zhì)疑:如果小草和大樹分別表示兩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們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樣的人?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著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樹則象征著高貴顯赫的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通的,這樣設計,便于學生產(chǎn)生興趣,并且為下文學習鋪墊。 《輪椅上的霍金》一文內(nèi)容實際與學生生活距離較大,學生沒有切身的體驗。因此品味文本語言時,學生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教學過程教師必須激活學生的思維來展開學生的想象,在交流、思考中走進主人公。 帶領學生學完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一文,我想:文章不僅僅是描寫《魯濱遜漂流記》。走出小說,我讓孩子們明白了家傳的期望,寫寫緬兒的贈言,討論女孩子要不要讀這本書,如何寫一篇讀書筆記。但是正因為小說已經(jīng)深入人心,后面的教學才能順利地進行,才能讓文章學得有滋有味。 蘇教版語文第11冊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看到《姥姥的剪紙》這一課文時,一股親切感油然而生,當時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動的剪紙??蓚湔n備下來,我覺得心里一直很難過,我記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對我很是疼愛,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就因為肺癌過世了,最近幾天我也幾次夢見了外公,夢見她給我做陀螺,夢見用竹子給我制作風箏……我知道這篇文章打動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間相互牽掛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學時候,我想通過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和祖孫之間的濃濃親情。 《牛郎織女》是一個動人的民間故事。講述了牛郎織女相愛但卻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奇幻愛情悲劇故事。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語言通俗易懂,情節(jié)生動有趣。因為學生對這個故事很熟悉,而課文語言又通俗易懂,所以我決定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按照老師給出的模式學著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意。如:第一自然段(生活孤苦、人稱牛郎),學生通過標題式的概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接著我讓學生圍繞課題,先來品悟課文主人公牛郎和織女的人物品質(zhì),學生邊讀邊感悟,交流得很輕松。然后讓學生當堂完成了《補充習題》的第四題,品悟了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最后,我以問題導入了文章的中心。①織女為什么會嫁給牛郎?②王母娘娘為什么要拆散牛郎織女?③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什么會感動眾人,流傳至今?學生討論之后,我加以點撥總結(jié),學生對文章的中心就明白了。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xiàn)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zhèn)?,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在進行第5——17段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分四個層次來細細品讀。首先,是對這部分文本的整體感受與欣賞。我先讓學生朗讀這幾個自然段,找出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好一個安塞腰鼓”。然后,再讀課文找一找“好”體現(xiàn)在哪里。引導學生歸納出:1、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場面。2、好在鼓聲的巨大力量。3、好在有茂騰騰的擊鼓后生。4、好在變換的舞姿。在朗讀品味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還請學生找出你喜歡的語句,并說說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tǒng)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再加上朗讀訓練,讓學生了解了安塞腰鼓獨特的魅力,感受到黃土高原后生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