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中有太多為人所崇敬的人物。其中,鮑叔牙就是其中一位受人敬仰的千古英雄! 《左傳》等歷史著作記載——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做買賣。管仲窮,出錢少,拿的錢卻比別人都多。同伙們不樂意,紛紛指責(zé)管仲貪婪。而鮑叔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替管仲解釋:“他不是貪,他家生活困難,多拿錢好回去養(yǎng)家!” 后來,管仲和鮑叔牙參軍打仗,三次攻擊三次敗北。士兵們認為他貪生怕死。鮑叔牙聽說后,解釋道:“管仲家里有年逾古稀的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更好的孝順母親。他這并非是怕死,而是出于孝心!” 以上兩件事,鮑叔牙為管仲辯護,掩蓋他的不足,十分愛惜他這個人才。難怪孔子會以“知賢,智也”贊美鮑叔牙的人品。 公元前686年,齊桓公即位,想要殺死曾射殺他的管仲。鮑叔牙當(dāng)時任職宰相,把管仲從魯國運來,讓他免遭厄運。他身居高位,卻沒有被榮華富貴沖昏了頭腦;他貴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沒什么才華,而管仲比自己強得多。 在個人富貴和國家利益的抉擇下,鮑叔牙毅然選擇了后者——在齊桓公面前力薦管仲,為他讓出了宰相這個位子,從而成就了齊國的霸業(yè)。 鮑叔牙識人識己,在“非常人之功”和宰相的高官利祿下,他讓出相位,以大局為重,以社稷為重的做法讓他個人名垂青史。正如陶淵明所說的:“知人未易,相知實難。談美初交,利乘歲寒。管生稱心,鮑叔必安。奇情雙亮,令名倶完!”正因為管仲和鮑叔牙這場知音相見、君子之交,后人也就有了“管鮑之交”的美談。 鮑叔牙的作為,用行動詮釋了“仁義”二字。叔牙讓相的謙讓和友情表現(xiàn)了二人的情誼。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仁”。正因其仁,管仲才能有一個自我發(fā)揮的平臺——修齊政,興大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一切,都得感謝鮑叔牙的讓相位、推賢人。可見其仁!再說鮑子的“義”。鮑叔牙放棄了名利的誘惑,觀大局、識人才、讓賢人、籌局觀。當(dāng)時的齊國,僅僅這是一個小國,正因為如同鮑叔牙、管仲、齊桓公等人的努力,從不足為奇的國家到不可小覷的強國。這其中,如果沒有鮑叔牙的薦賢之舉,何來的鎮(zhèn)四海平八方的大齊帝國?何來的齊桓公的霸業(yè)盟主?可見其“義”! 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處于現(xiàn)代的我們,也要縱覽歷史,感受千古名人的風(fēng)貌和精神;以古鑒今,學(xué)習(xí)五千多年的智慧和道義!鮑叔牙的行為,展現(xiàn)了友誼最真實的面貌,無聲地講述了為人處世的智慧。今天我們不論是在家庭、學(xué)校、公司等社會上的方方面面,都要學(xué)習(xí)鮑叔牙的這種值得我們崇敬的思想和價值觀,做一個正直的、有為的青年,為當(dāng)今的江山社稷做出應(yīng)有的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