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2月我在海南新華書店尋覓到一部“海南歷史文化名人叢書”《張之洞》,拜讀后很受教育,對張之洞的愛國主義精神由衷敬佩。張之洞是我們南皮縣人,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經(jīng)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實業(yè)家,晚清洋務派領袖之一。他九歲時就讀完了《四書》、《五經(jīng)》,11歲時作《半山亭記》,被世人稱為“神童”。他回南皮老家來參加縣試,連考五場均被列為榜首,鄉(xiāng)試中舉人獲得“解元”殊榮;會試列“貢士”;殿試上了“金榜”。26歲探花及第步入仕途。37歲簡放四川學政,41歲翰林院入閣,成為清流健將。45歲任山西巡撫,48歲任兩廣總督,53歲任湖廣總督,一生在湖廣任上時間最長,業(yè)績最大,已彪炳史冊。光緒十年(1884年)五月,張之洞赴任兩廣總督。海南島歸廣東管轄,此時在深山中的黎族人民非常落后和困苦,幾戶幾十戶部落群居,無村規(guī),無道路,無文化,無衣著,群居部族還時常相互殘殺。海南是祖國的寶島,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期間,對寶島的發(fā)展用盡了心血,從任期留傳下來的多多電報和頻繁的奏折告訴世人,張公那平靜的思緒,曾無數(shù)次的波瀾越海,可體會張公謀略改變海南社會現(xiàn)狀的決心。在這十二策中,張之洞的重要思想是以開通修路為基礎,制定田產(chǎn),減輕賦稅,開市交易,興辦義學等。他的用心很明確:“以期黎漢永遠相安,良黎秋毫不擾”。安民必須做到百姓能夠活命,他特別聲明“大軍開山,于民有益”。《撫黎十二策》是張之洞安瓊的重要思想和舉措。他的撫黎舉措條條務實具體,如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張公致電陵水馮子材、崖州劉牧、瓊州方道說:“對光著身子沒有衣褲的黎民,一律賞給衣服和褲子,使黎民衣能蔽體,還給每個黎營村發(fā)若干剃刀,使黎民都剃發(fā)改裝”。張之洞撫黎修路、墾田、伐木、開礦政策深得黎民擁護,海南寶島物產(chǎn)豐富,在原始森林山谷中有千百年的花梨、紫檀、香楠、鐵力等名貴樹木和伽楠、沉香、冰片、朱藤等稀有藥材;土地肥沃,稻田一年可三熟。一年后(1889年正月光緒十五年)瓊州朱采向張之洞電文匯報撫黎工作成效時說:伐木局在萬州、陵水已采運木材三萬株;在昌化墾荒縱橫十多里,耕田大數(shù)千畝。還在凡陽至崖州之間辟路。張公撫黎之策為海南后來的社會發(fā)展奠定下了基礎。張之洞在撫黎十二策中強調(diào)“辦義學”講《圣諭》是面對海南當時黎民文化低下急迫強化辦教育促使黎漢國人和諧發(fā)展之大計。所謂義學是初級的學漢語和漢字,先鑄好文字基礎,講《圣諭》鑄定好作人作事的性情品質(zhì),意解:“孝悌”,尊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儒家道德的核心,是說兒女和父母之間,哥哥和弟弟之間的關系,這兩組關系與夫妻關系一起,是人倫關系的基礎,處理好這些關系,家庭就和睦了。同時宗族、鄉(xiāng)親之間關系也好了,融洽而無爭端訴訟。這些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人際之間要遵之,友愛寬容,辦學校端士習,講法律明禮讓,人際關系溫良恭儉讓,做官利國利民忠厚正直,心無邪惡,心善德全,使百姓安心固本,不胡作非為,社會安全得以保障。張之洞力作把《圣諭》普及到天涯海角。張公調(diào)任兩廣總督后,在海南的“邊防建設”上做出的歷史貢獻也非常卓著。例:廣東潮州、瓊州???、廣西欽州、廉州海口各軍港的建設,張公力盡之至,他曾親自數(shù)次進行邊防巡示,檢閱各炮臺營伍的操演,審度筑臺設戌處所,測量兵輪出入要隘,考核吏事營伍工作力度。一次在臘月初二出巡各???,先瓊州,次北海,白龍尾,汕頭,船不登岸,伙食自備,所到鎮(zhèn)、道、府、州、縣均勿遠迎,即不擾民也不擾官,實地嚴務審示。海防炮臺不足,張公夜不能寐,急地籌款,速造淺水輪10艘,并一一親自命名,第一艘叫“廣甲號”,新造的艦船功能怎樣,他親自一遍又一遍的進行審試,其愛國敬業(yè)精神可為后學之鏡。西方列強對中國發(fā)起的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妄圖瓜分中國的野心,幕幕載入張之洞的心中,救國強國之愿,日夜思慮在急,他曾三反五次的向朝庭盡諫,主張保家衛(wèi)國,籌餉、選將、強軍,力建槍炮廠,主張推行“東南聯(lián)防”衛(wèi)國戰(zhàn)略,在援越抗法時,他敢于擔當,啟用年邁老將軍馮子材和曾反清愛國將領劉永福,馮子材父子與愛國將士奮戰(zhàn)在彊場,在取得鎮(zhèn)南關大捷中彰顯出了國家棟梁之才之能,其名垂青史當之無愧! 古城文化界 努力打造以紙刊,微信平臺為一體。積極傳播正能量,創(chuàng)辦宗旨“立足古城,放眼八方,推介精品,惠及萬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