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3月,希特勒命令德軍開進萊茵蘭非軍事區(qū),英法為何沒有阻止?多虧了“豬隊友”意大利的幫忙。 萊茵蘭位于德法交界,東北是德國魯爾工業(yè)區(qū),西南為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位置極為重要,但根據(jù)《凡爾賽和約》規(guī)定,萊茵蘭被設(shè)置為非軍事區(qū),德國不得派部隊進駐。 ![]()
這樣一來,德法邊境德國一側(cè)就會出現(xiàn)一個緩沖地帶,對保障法國安全極為有利。 希特勒上臺后,擴充陸軍和海軍,重建空軍,肆意踐踏《凡爾賽和約》,而英法等國卻不斷姑息退讓。 囂張氣焰的希特勒,終于在1936年3月作出進軍萊茵蘭的舉動。 雖然德軍進展順利,成功進入萊茵蘭,也得到當?shù)仄矫竦臍g迎和擁護,但德軍各級將領(lǐng)卻坐立不安,擔心遭到法軍攻擊。 ![]()
因按照公約規(guī)定,法國有權(quán)力出兵將進入萊茵蘭的德軍趕走。 德國將領(lǐng)約德爾后來回憶道:“我們就像一個在輪盤賭中將所有財產(chǎn)都押上去的賭徒,感到一種無可名狀的恐懼……以我們當時的處境來說,單單法國的掩護部隊就能把我們打得落花流水?!?/p> 希特勒后來也承認:“進軍萊茵蘭后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最著急的時刻,如果法國人當時果真向這里進軍,我們只有忍辱退出,別無他法,因為我們當時擁有的兵力連稍微抵抗一下都辦不到……” 然而,令人稱奇的是,法國雖然派出13個師的部隊趕往德法邊境,卻全部進入了“馬奇諾”防線,沒有越境攻擊德軍。 ![]()
英法兩國最終抗議了一下就沒有了下文,英會默默接受德軍進入萊茵蘭的事實,除了希特勒膽大包天之外,意大利功不可沒! 意大利作為德國盟友,在二戰(zhàn)期間幾乎都是以豬隊友的形象出現(xiàn),但這一次,意大利人還真幫了德國一個大忙。 原來1935年10月,意大利突然出兵入侵阿比西尼亞(即埃塞俄比亞),意大利出動了20萬大軍、600多輛坦克、100多架飛機,發(fā)動攻擊。 ![]()
阿比西尼亞是非洲強國,曾在幾十年前打敗過入侵的意大利,最近一些年也得到法國的軍備援助,實力雖然不弱,但還是遠遠比不上意大利。 戰(zhàn)爭爆發(fā)后,阿比西尼亞大部分國土被意軍占領(lǐng),國王塞拉西流亡到英國,直到1941年,在英軍的幫助下,阿比西尼亞才得以復(fù)國,國王塞拉西將國號改為“埃塞俄比亞”。 意大利的入侵行徑,讓英法大驚失色,立即集中全力應(yīng)付意大利。 希特勒利用英法焦頭爛額、無暇他顧之機,進軍萊茵蘭。 英法沒有精力,也不愿再同時得罪德國,就對德軍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法國也僅僅是派部隊加強了“馬奇諾”防線。 ![]()
進軍萊茵蘭大獲成功,希特勒叫囂道:“凡爾賽和約的精神已經(jīng)被摧毀了!”從此加快了擴軍備戰(zhàn)的腳步,三年半之后,德國入侵波蘭,二戰(zhàn)爆發(f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