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文嚼字 平時里忙忙碌碌,為生計奔波,難有閑暇。雞年春節(jié),和老母在太原度過,妻、兒回丈母娘家小住,雖感清冷,倒也自在許多。簡單的粗茶淡飯后,卻也有時間坐下來,想冬思西,考慮一些有聊或無聊的問題。 一直以來,都對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頗感自豪。且不說四書五經(jīng),孔孟之道;也不論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更不論那周易八卦,占卜問爻。就說一個一音多字,一字多音,已足可另一眾老外一籌莫展,不知所云。今取其滄海一粟,聊做談資。 一個“l(fā)i”的發(fā)音,你想到了多少漢字。禮、里、理、立,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說不勝枚舉。想我泱泱中華,幾千年的禮儀之邦,這眾多的“l(fā)i”音中,想來“禮”當居榜首。何謂“禮”,簡言之,禮者,敬人也,意即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上下級之間、父母子女之間、親朋好友之間,抑或是鄰里、陌生人之間,都講究個相互敬重。哪怕是夫妻之間,雖最為親密,不也強調(diào)要舉案齊眉嗎?所以,人與人之間,這“禮”就至關(guān)重要了。正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此外,“禮”還有禮物之意,象這個春節(jié),大家走親訪友,莫不要提點煙酒、點心等禮物,表達對長輩的敬意。實在是距離遠的,工作忙的,也會發(fā)條短信,打個電話等聊表問候,這也是禮節(jié)的表現(xiàn)! 這“禮”講得多了,便也漸漸演變成了一些“理”。譬如說,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禮尚往來等等,就成了我們必須要恪守的一些道德規(guī)范。拿孝敬父母來說,為人子女,倘能做到侍奉雙親于床榻,噓寒問暖于平時,雖也值得表揚,卻本就是你分內(nèi)之事。想父母生你、養(yǎng)你,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可想而知,尤其是我們中國的父母,對子女可謂是畢生費心勞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講的都是動物感恩父母之事。畜牲尚知如此,那么人理當做得更好,否則豈不禽獸不如。這里講的是子女之禮,更是一個做人的道理。子女孝敬父母,父母疼愛子女,都是人之常情,然如果子女不孝,父母卻念其生活不易,一味遷就退讓,在我看來,可能合乎“禮”,卻委實不合“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語道盡人間事,確實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古往今來,“利”最是迷人,不管是金銀珠寶,還是高官厚祿,抑或是萬世英明,說來皆是“利”,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我等販夫走卒,升斗小民,自然求不得那一世英名,榮華富貴,卻也對富足的生活孜孜以求,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高談闊論與眾人的。然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譬如孝敬父母,倘得父母經(jīng)濟殷實,可以為你創(chuàng)造優(yōu)越條件,那自當坦然接受,斷不必羞羞答答,預(yù)迎還拒。然若父母困頓,家庭拮據(jù),為人子女,斷不可步步緊逼,致父母于絕境!由于生在農(nóng)村,這些事見得頗多,孩子結(jié)婚富,父母當下窮,看得讓人唏噓不已!饒是這樣,畢竟孩子成家,雖不忍,卻也尚能理解。然讓人不恥的是,父母本已家徒四壁,兒子和兒媳卻仍然坐吃父母,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啃老族,寄生蟲。更讓人忿忿的是,眼見父母年邁,需要自己報答養(yǎng)育之恩的時候,卻粗暴辱罵,推三阻四,談起了條件,講起了價錢,非要將父母的所有所有全都歸為己有,然后再做一個甩手掌柜,這樣的子女,看到了所有的“利”,卻忘了為人子女的“禮”和“理”,這就不是一個臉皮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喪失了做人的根本! 再說一個“厲”,可做厲害,色厲內(nèi)荏講。一些子女眼見父母再無可榨之油水,頓時兇相畢露,斥責,打罵父母,更有甚者,一邊將年邁父母當作奴役使用,一邊又是厲害的緊,刻薄得緊,似這等子女、兒媳,與畜牲有何異,當真是不如畜牲! 最后再說一個“立”字,很多可憐的父母將自己所受的苦歸咎于娶了一個不講道理的兒媳婦,這話聽起來有理,事實上也卻有很多這樣的“氣管炎”,有很多霸道、不講理的兒媳婦。但是,這其中真的沒有兒子的責任嗎?媳婦要愛,父母也要愛,倘你心中有父母,自然會堅持自己的“立”場,你立起來了,媳婦也就順了。誠如老家俗語“兒孝順,妻不敢”,講得就是這個理! 為人當知禮,孝順實為理; 做人當自立,切莫只逐利; 切勿色厲荏,跪謝父母力; 勸誡眾子女,莫傷高堂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