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告訴我們,貧困問題直接關系到人類生存的最低限度,消滅貧困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最低需要。圍繞著貧困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始人不斷強化對這一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批判傳統(tǒng)觀念論、唯靈論。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真正的實證科學”,立足生活決定意識的基本原理,研究社會歷史的總體發(fā)展,強調群眾史觀。恩格斯在青年時期就表現出唯物史觀的最初立場,并將其充分運用到對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分析中,將貧困問題作為社會總體問題進行考察。 發(fā)現貧困問題:以社會歷史為研究對象 恩格斯將貧困問題視作社會歷史問題,而不是獨立的經濟學問題、政治學問題以及哲學問題。在說明貧困問題時,恩格斯并不囿于既定的社會狀況,而是敞開對歐洲大陸歷史的考察,著重分析了英國進行社會改革所面臨的困境。通過梳理從古代到現代的社會形式及其典型特點,恩格斯說明了利益統(tǒng)治即財產統(tǒng)治下的主體性原則和單一化原則的形成原因,指出社會革命大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消亡以及基督教世界秩序的滅亡。一方面,出于利益原則,政治和宗教已經不能說明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人人開始爭取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另一方面,形式上以這種“比較自由的原則”作為依據的濟貧法,被恩格斯稱為巴士底獄般的社會存在物。因為在反對自私和競爭、鼓吹協(xié)作分工和自由勞動的背后,是通過改良的方式強化競爭制度,以至于在承認私有制的基礎上旁觀無產者普遍貧困問題。 恩格斯拒斥“基督教就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注解法,拒絕無政府主義的個人負責制,也反對以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所進行的思想實驗,即“解除社會貧困的社會主義計劃”。恩格斯認為,在現實的貧困問題和正義問題面前,這些精神材料顯然毫無意義。他通過親身觀察獲取數據,由此發(fā)現了貧困問題的社會根源。恩格斯指出,貧困問題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工人階級貧困狀況是工業(yè)社會形成、發(fā)展的歷史結果。工業(yè)革命進程的推進逐漸形成了競爭和壟斷現象,使貧富差距更加尖銳和明顯。隨著勞動與資本的矛盾、人和土地的矛盾、消費與生產的矛盾,商業(yè)危機的普遍嚴重化直接導致了社會危機。 恩格斯提出了“社會謀殺”概念,將赤貧問題等同于“社會謀殺”,認為這是源自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機制,直接體現為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占有多寡問題。但是,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在向無產階級傾斜。在當時,英國的輝格黨、托利黨,以及空想社會主義都沒有從根本上說明問題。例如,輝格黨從土地壟斷和谷物法等方面解釋貧困現象;托利黨從自由競爭方面說明貧困問題;空想社會主義者則以財產共有為前提,從既定的法權關系理解貧困問題。這些理論家或經濟學家既沒有深入考察“現代文明社會的一般實際情況”,也沒有以社會歷史總體為研究對象,因而也就沒有透過競爭和壟斷現象、所有權與自由主義的關系而深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問題。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貧窮的原因就在于現代的社會關系,特別是競爭?!彼麑⑸鐣偁庁灤┯趯θ课镔|生活關系的分析中,不僅將貧困問題視作生產關系問題,同時也指出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虛假性。面對“社會謀殺”現象,資產階級清楚地知道工人階級正在飽受苦難,但不去改善這一現狀,反倒用法律或思想啟蒙等方式掩蓋和修飾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分配不公的問題,結果便是資本愈加速流動,赤貧現象就愈劇烈。 剖析貧困問題:以生活決定意識為基本原理 恩格斯拒絕用思辨哲學的基本觀點作為原理和依據,而是立足于感性生活分析社會現實問題,從而形成對工業(yè)社會狀況的基本看法。恩格斯以經驗直觀的方式說明了私有制以及貫穿于全部生活關系的競爭機制的作用,追究“社會戰(zhàn)爭”產生的根源。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恩格斯指出:私有制的發(fā)展使得人成為商品,競爭制度使得千百萬人受到“屠殺”,由此帶來的一系列人性倫理問題,必須用“消滅私有制、消滅競爭和利益對立”的手段才能解決。物質生活關系的發(fā)展使得人的存在方式逐漸由人的支配向物的統(tǒng)治轉移,世界的統(tǒng)治者成為普遍抽象的資本及其所有物。人在淪落為資本奴隸的同時,貧困問題隨之形成。 以現實個人的生產生活狀況為立足點,恩格斯說明了內在性與外在化原則。在英國,內在性主要體現為純粹利己的、原子式的原則,外在化的形式主要體現為私有制的運動。圍繞這兩大向度,恩格斯全面地分析了現實個人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從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兩大方面對工人階級的生產生活進行了凝視。 從外在化形式來看,物的規(guī)律取代自然規(guī)律參與對人類關系的塑造,形成私有制統(tǒng)治的世界秩序和政治社會。私有制的產生和發(fā)展始終伴隨著對被雇傭者、工人階級的剝削與壓迫。恩格斯指出正是財產或者資本在進行統(tǒng)治,所以國家與法的一切不正義行為將整體壓力加之于無產者、窮人身上,而整個社會卻采取了一種旁觀態(tài)度,間接向富人提供庇護手段。當時的英國只是富人和中間階級的天下,憲法所承認的正是這樣一個社會群體及其所有物,而窮人和無產階級則在資本的裹挾下失去社會平等和自由。 從內在性原則來看,恩格斯通過人性倫理、社會意識、利己主義等方面表達了貧困問題所帶來的影響。隨著私有制和資本的運動,“現金支付升格為人類唯一的紐帶”,利己原則和主體性原則以一種合乎理性的世界秩序在人類意識中根深蒂固。在經濟生活中,人們一如既往地崇尚利己主義,追求利益的活動成為普遍現象。利己主義成為推動工業(yè)運行的重要“法寶”。然而,功利主義在提高城市效率的同時,也在拉低城市最主要人群的生活水平。不近人情的利己主義與無以言表的貧窮狀況共同形成工業(yè)社會的空間形象。 解決貧困問題:以階級斗爭為突破方式 階級是一定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因而分析歷史現象就必須展開對階級狀況的分析。在工業(yè)社會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一直以一種“社會戰(zhàn)爭”的形式出現,貧困問題也一直以這種階級對立的方式存在,集中表現為無產階級的困苦生活和被壓迫狀況。恩格斯特別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分析了無產階級的各種社會狀況,并指出:“工人階級的狀況也就是絕大多數英國人民的狀況?!倍鞲袼箤⒂鵂顩r的核心問題視作工人階級狀況問題,著重考察了工業(yè)革命以來所催生的無產階級及其貧困問題。貧困問題不只是生活狀況問題,更暗含著普遍的階級矛盾和沖突,直觀地體現在工人階級的勞動生產和生活之中。因此,描述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直接體現了普遍的社會現實問題。 恩格斯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歷史,說明貧困問題特指工人階級的貧困問題,而不是窮人、勞動者的貧困問題,只有工人階級的貧困問題才是關系到英國社會走向的普遍問題。青年恩格斯將18世紀的英國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最終結果厘定為無產階級的形成和發(fā)展,并指出其社會狀況和歷史原因。對此,恩格斯重點描述了城市工人階級的住宅狀況、人口移民、產業(yè)競爭、工廠勞動等典型問題,以一種經驗直觀的方式說明私有制的起源及其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實質。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資本統(tǒng)治權和享樂權落在占社會少數的資本家手里,而占社會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卻享受不到自己的勞動果實。 恩格斯指出,只有通過工人運動和階級斗爭并全面變革社會關系,才有可能使階級利益得以融合。工人運動不是自然運動的過程,而是社會歷史展開的過程。不是因為貧窮而產生工人運動,而是因為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產生工人運動。恩格斯通過親身考察說明了無產階級在資本裹挾下的奴隸般生存條件,揭露出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虛幻性,間接說明了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不可長久性,最終會被無產階級政權所推翻。正緣于此,恩格斯提倡社會革命,從最根本的社會利益的分配問題說明解決貧困問題的世界歷史意義。基于無產階級的社會狀況,恩格斯進一步指出解決貧困問題,特別是窮人反對富人的階級斗爭不是在整個政治或民主制的基礎上進行政治革命,而是超出一切政治實物并基于社會主義原則引導下的社會革命。同時,恩格斯指出:“原則要對歷史產生影響,必須先轉變?yōu)槔?。”換言之,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無產階級從虛幻的普遍性中解脫出來,真正成為社會普遍利益的獲得者,以及社會權力的擁有者。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