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材名稱:蒺藜 別名:白蒺藜、刺蒺藜、蒺藜子 采收加工:8-9月果實由綠色變成黃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幾天,脫粒,再曬干。 藥用部位:成熟果實 產(chǎn)地:主產(chǎn)河南、河北、山東、安徽 科:蒺藜 科原植物:蒺藜 植物情況:一年生草本 莖通常由基部分枝,平臥地面,具棱條,長可達1m左右;全株被絹絲狀柔毛。 托葉披針形,形小而尖,長約3mm;葉為偶數(shù)羽狀復葉,對生,一長一短;長葉長3-5cm;寬l.5-2cm,通常具6-8對小葉;短葉長1-2cm,具3-5對小葉;小葉對生,長圓形,長4-15mm,先端尖或鈍,表面無毛或僅沿中脈有絲狀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絲狀毛。 花淡黃色,小型,整齊,單生于短葉的葉腋;花梗長4-10mm,有時達20mm;萼5,卵狀披針形,漸尖,長約4mm,背面有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略呈截形,與萼片互生;雄蕊10,著生與花盤基部,基部有鱗片狀腺體。子房5心皮。 果實為離果,五角形或球形,由5個呈星狀排列的果瓣組成,每個果瓣具長短棘刺各1對,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狀突起?;ㄆ?/span>5-8月,果期6-9月。 蒺藜飲片性狀:蒺藜復果多由5分果瓣組成,放射狀排列呈五棱狀球形,直徑7-12mm。商品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斧狀三角形,長3-6mm,淡黃綠色,背面隆起,有縱棱及多數(shù)小刺,并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成八字形分開,兩側面粗糙,有網(wǎng)紋,灰白色;果皮堅硬,木質(zhì),內(nèi)含種子3-4粒。種子卵圓形,稍扁,有油性。氣微,味苦。
以果粒均勻、飽滿堅實、色灰白者為佳。 蒺藜藥性: 本經(jīng)上品 蒺梨子 味苦溫。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味苦,微溫,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泄?jié)耱?qū)風,斂精縮溺。蒺藜子疏木驅(qū)風,治肝氣輸泄,精滑溺數(shù),血淋白帶。白者 與沙苑同性。產(chǎn)地】到處皆有。 【性味】味苦性溫。 【別錄】主身體風痿,頭痛,咳逆?zhèn)?,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做磨粉。 【大明】主身益精,療水臟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腫痛。 【毅民】白疾藜治睛球凹陷,及睛生障翳,視物模糊。 【容川】利濕,此以金行水也。 【時方】腰脊引痛——搗末為蜜丸,胡豆大,酒服二丸日三。年久失明——陰干搗散,食后水服方寸匕。(外臺)' 【炮制】 蒺藜除去雜質(zhì)。炒蒺藜取凈蒺藜,炒至微黃色,碾去刺即可。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用小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干。 【性味】 辛、苦,微溫;有小毒。 【歸經(jīng)】 歸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于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 6~9g。【貯藏】 置干燥處,防霉。 |
|
|
來自: WENxinHANmo > 《醫(yī)藥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