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每心生煩惱,甚而連文章也寫不出的時候,“靜止的流水”這句禪語就會在我心里響起。就此觀想靜止的流水,我的內(nèi)心漸然平靜下來,清清楚楚照見念頭的洪流,升起又落下,浩蕩而去。 一位禪師曾說,你也許見過流動的水,你也許見過靜止的水,你可曾見過靜止的流水? 江西云居山山頂有一口井泉,名為智泉,傳說飲過此泉的人,可以開啟智慧。寺廟里的山僧每天走過迢遙的山路,來此汲水,用以烹茶,清冽的泉水沖泡自種的云霧山茶,此間的禪茶之味,只有靜下心來,細(xì)細(xì)品過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甘苦滋味。在云居山小住的時候,我日日蒞臨智泉之畔,對井照影,那一口深泉,照得出山容,畫得出云裳,映得出面影,唯獨(dú)看不出它的流動。我很好奇在此山巔,海拔如此之高,這里怎會泉流不止。這口井匯聚了天地精華,幻化成清泉,如青山的明眸,日日滿盈,每天都有人到此汲水,不見其減,天長地久,不見其增,它有如山的沉靜,也有如云的靈動,它是流動的,亦是靜止的,這是靜止的流水嗎? 北方邢臺玉泉寺所在的龍山,也有一口泉眼。泉水東流至山門前的玉泉池,日積月存,永不外溢,俗稱“灌不滿”,池面波平如鏡,幾米長的水草自湖底招搖,沒有人能看出水是從哪來的,如此一泓碧波,令人誤以為是一潭死水,卻日新月異,那靜靜的池水映照著玉泉禪寺,寒泉古寺,寧靜深遠(yuǎn)。玉泉禪寺所在的皇寺村,亦是古村落,石橋,石屋,上上下下的石板路,山圍石竇,小橋流水千萬家,這眼泉水,竟令這里的居民,家家有井,戶戶得泉,這在干涸的北方亦是不多見的。天地有情泉一眼,除了民間傳說,沒有人確切能說出此泉的來歷,依然流經(jīng)千年,當(dāng)?shù)厝擞H切稱其為“流不干”。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清泉汨汨冒出,千年不竭,在這一極度缺水的石灰?guī)r地區(qū)有這樣一處泉眼,令人稱奇。因著這眼亦行亦止的泉水,這里的青山,這里的古寺,甚而這里的風(fēng)土人情染上寧靜的氣象。粗重的欲望令我們的心靈日漸騷動難安,漸然體味不到流水的無限禪意,這一脈流水寧靜如天地始初,如佛之慧語,靜靜流淌,不惹塵埃。這里的人內(nèi)心是富足的,任歲月遷變,朝代更迭,內(nèi)心卻是安然平靜的,古老的智慧貫穿著他們世世代代的生活,生命安詳如“靜止的流水”。 在邢臺玉泉禪寺于月下品茗,聊起云居山真如寺的智泉,常住法師正巧在云居山真如寺住過幾年。法師說,那口泉水真的很好喝,清涼甘甜。云居山海拔很高,可是不乏水源,到處是湖泊清泉,和那里的氛圍很相得,云居山真如寺是曹洞宗道膺禪師開山的地方。有一則典故,一位居士問一僧人:“我家總是用一口鍋煮飯,三個人吃都不夠,如果要讓千人吃而有余,該怎么辦才好呢?”這是一個相當(dāng)難的問題,僧人答不上來。 于是道膺禪師代僧回答:“爭則不足,讓則有余!”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于何?”在日常生活中,大到名利地位,小到一茶一飯,一飲一啄,人們都要爭奪計(jì)較,所謂欲壑難填,由此永遠(yuǎn)處于不足的狀態(tài)。如果彼此舍棄自己的欲望,謙謙若禮,一鐺之飯,千人吃而有余,悟此即為佛法,悟此則知足,知足而得福,得福即心安,心安即靜,靜若止水。 久在寺院盤桓,漸漸喜歡上了清晨的早課,天色未明,世界渾如始初,寺院的鐘鼓之聲就在山間回蕩了。衣著海青的身影,輕靈如許,端莊如是,魚貫而入大雄寶殿,隨著引磬聲響,維諾舉腔,一聲梵唱破空而來,隨之經(jīng)文如流,誦經(jīng)的聲音如山谷流泉,它是流動的,又是靜止的,它令心回歸當(dāng)下,此刻是如此安詳,無住,無念,亦無相。 曾一度奢望自己心量廣大,不被煩惱委屈觸痛,曾一度期許心懷慈悲,見眾生而不起眾生相。日日在在三千紅塵里行走,終會被熱惱搖動了心神,被外物之相瞇蒙了眼睛。生活中的諸多紛擾,時時會令人亂了方寸,可是只要靜下心來,誦一段經(jīng)文,我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靜如秋泓,清清楚楚映照出這個世界的本然。于順境,不起貪念,于逆境,不生嗔恨,知道世事無常,三千繁華,終成落花流水,笑看花開,目睹花落,不累情殤,當(dāng)下妄念頓息,心海澄明,于三千紅塵而入清涼凈域。梵唄經(jīng)文,承佛智慧,此心清明若靜止的流水。 《壇經(jīng)》中云:"時有風(fēng)吹幡動。一僧曰風(fēng)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jìn)曰:'非風(fēng)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