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寫著寫著就變成了一名作家;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變成了一名旅行家; 我所向往的汕頭味道里一定得有果汁冰、夜糜、腸粉、牛肉火鍋、豬腳飯、大排檔、蠔烙、鹵鵝…… ▼蠔烙 蠔烙,別名“厚朥蠔烙”,主要用料是鮮蠔、雪粉和鴨蛋。做法先用旺火燒熱平底鐵鍋,下足豬油。 吃蠔烙當?shù)厝说牧晳T是沾魚露吃。 ▼薄殼 8-9月是吃薄殼的好時節(jié),這時的薄殼肉非常的飽滿鮮甜。炒薄殼一定不能缺少的是金不換,香味濃郁的金不換可是一碟薄殼中的味道靈魂。 ▼爆炒鵝腸 爆炒鵝腸,有點韌勁但又比較脆,腸子有一小撮的肥膏,不會誤以為這是店家沒處理好,其實這是有意留下來的,有了它就可以提高鵝腸的口感與味道。 ▼豆醬蒜頭焗蟹 豆醬蒜頭焗蟹,用的原材料蟹是潮汕本地蟹,這種蟹個小但相比外省的大肉蟹卻鮮甜很多。 ▼腸粉 汕頭的腸粉跟廣州做法大抵一致:粉槳開好在四方蒸盤中攤開均勻,堆放上餡料放進蒸籠里蒸。但汕頭腸粉的餡料就與廣州腸粉不相同了,主要材料是豬肉碎或牛肉碎,然后添加豆芽、番茄等各種青菜。 分量充足的肉碎粒,青椒、番茄、豆芽,還有魷魚和蝦,一份只需要9塊錢,不能要求更多了。 ▼豬血湯 潮汕人最愛的早餐除了腸粉,還有一碗豬血湯。 真珠花菜與益母草長得有點接近,真珠花菜清熱解毒,益母草嘛是姑娘的好朋友 ▼夜糜 糜,即是粥。 粥米顆粒明顯,不軟爛但也不硬生,與廣州綿滑似水的粥有所區(qū)分;粥水微微的粘稠清亮。 ▼潮汕咸酸菜 潮汕咸酸菜,是用潮汕地區(qū)的大頭芥菜腌制而成,這種大頭芥菜梗多綠葉少。厚厚的菜梗腌成酸菜后特別的清脆,咸酸度適中,是佐食白粥的最佳搭配。
▼嫩豆腐 嫩豆腐不再加工,直接澆上普寧豆醬,給了我意想不到的好味道。豆腐嫩滑充滿了豆子的清香,普寧豆醬的咸鮮味剛好彌補了豆腐無味的短板。
▼腌蜆 沙蜆用開水焯燙,殼一開就可以撈起來了,再加上醬油、大量的!大量的!大量的!鹽姜香菜蒜腌制。經(jīng)過了這么多重口的材料泡制,沙蜆的腥味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蜆肉可能只有三成熟,滑溜溜的很爽口。
▼剝皮牛魚 剝皮牛魚很小,但只需要5塊錢一條,我覺得還是便宜吧。簡單的豆醬燜煮就是對魚仔最好的解決之道。
▼芥蘭 潮汕人最愛吃芥蘭,所以來到汕頭,不炒上一碟爽脆無渣的芥蘭,我也不好意思說我來過汕頭了。
▼雜錦三拼 一碗雜錦三拼:牛肉餃、牛腩、牛肉丸。
▼牛肉丸 牛肉丸爽脆彈牙,咬開還有肉汁。
▼牛肉火鍋 潮汕人吃的牛肉火鍋一般都用當天宰殺的新鮮牛,牛肉剛屠殺好,就被拉到各大牛肉火鍋店內(nèi),沒有經(jīng)過冷凍,沒有排酸。就是這一點的差異,就足以令口感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在廣州吃的潮汕牛肉火鍋味道永遠也及不上在汕頭吃到的牛肉。
汕頭人民對牛肉火鍋的狂熱與及對牛肉的消耗不容小覷。只見刀鋒或深或淺的起落間,原本一大塊的牛肉就變成厚薄均勻、大小一致的肉片整齊的碼放在碟子里。
要了腳只肉、肥牛、牛脷、牛肚、新鮮牛肉丸,這5樣每一樣都帶給我驚喜,口感與香味各有相差,但不變的是入口咬合時產(chǎn)生的脆彈。
湯底是清湯牛骨湯,加上幾片苦瓜,這是最傳統(tǒng)的潮汕牛肉火鍋吃法,佐料大多是沙茶醬。
牛骨湯煲滾開后,用筷子每樣牛肉夾上兩三片,擺放進漏勺里,再將浸在湯中的肉片來回撥動打散開來焯,用時很短促,不知道有沒有一分鐘?可能也只是二三十秒的時間。
看似雪花牛肉的牛脷,豐腴恰當,在嘴里咬合咀嚼時不斷的有牛油肥脂分泌,肉質(zhì)脆嫩又富有彈性。
這里的肥牛與平時涮火鍋見到的肥牛完全是兩個世界的物種,每一片肉都均勻的連帶著鮮黃的脂肪。眾所周知,肉片太瘦只有柴實感,肥朥過多缺少鮮美,只有瘦中間點肥的一片肉才會令人引人入勝。
“腳只”肉,即牛腱子肉的部分, 牛后腿大腿內(nèi)側(cè)的兩小塊肉條。它是肉汁很飽滿,爽脆筋肉感十足。
第一次吃新鮮的牛肉丸,比以往吃過冰凍牛肉丸更加彈牙,筋道。
牛肉火鍋缺少了清甜蘿卜這個正室,用粉粉的馬鈴薯來做填房,也是同樣可以帶給你味蕾上的幸福感。
最后的收尾就是灼焯一窩青菜,灑上一把青綠清香的芹菜粒,連湯帶菜一起吃,無比的滿足與舒暢。
▼鹵鵝 每天鹵的鵝數(shù)量不多,要吃上得早來,要吃好也得早來,因為最受歡迎的鵝翼與鵝腳更加稀罕。 用的是嫩鵝,所以鵝掌與鵝翼都不是很巨大,鵝掌的皮比較厚,咬起來Q彈又有點粘糯的骨膠原質(zhì)感。
鹵鵝皮脆肉嫩,肉汁鮮甜;鹵汁咸淡適中,沒有過分濃重的鹵料香味。
汕頭人的沾料習慣:鹵水得配以一碟蒜醋汁才叫合理。
▼魚丸 我平時不怎么喜歡吃魚丸,因為總是感覺像在吃著一團不知道什么東西。倒是碗里的豬肚丸和肉片味道不錯。
很彈牙還脆脆的,但我就是絲毫沒吃到有魚的存在,像是粉添加過多的而成的制成品,所以我真的不懂去形容,因為與我期待的味道相差有點大。
▼干面 吃的時候速度要快點,要不,面就會結(jié)成一坨。
▼地都蟹粥 地都蟹粥,顧名思義是以揭陽市地都產(chǎn)的青蟹為主要材料。這種青蟹殼薄、肉質(zhì)細致鮮甜。尤其在秋風起的時節(jié)吃蟹,那可是膏肥肉鮮哪。
可以加入如鮑魚、角螺等海鮮一起煮,加入的海鮮越多那一窩粥水就越發(fā)的鮮甜。米是事先浸泡過再下鍋煮,一邊煮的時候要不斷的翻攪粥水,以免焦底。
煮好的粥米粒不會硬硬的,軟錦飽滿,每一粒都很有顆粒感。
肥美甘香的蟹香,早已經(jīng)和粘稠綿滑的粥水結(jié)合成一道更加鮮的米湯了。
舔一下蟹殼上的粥水,輕輕一咬蟹殼就破開了,顯露出細嫩的雪白蟹肉。不急不慢的細細品嘗,找尋每一個方寸里隱藏的蟹肉,不放過任何想殘留在蟹殼上的蟹黃。
▼澄海豬腳飯 潮汕地區(qū)比較有名的豬腳飯是隆江和澄海,隆江這次沒機會去,所以我去離汕頭市區(qū)較近的澄海,尤其了解到澄海的豬腳飯是蹲在板凳上吃,十分的感興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