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原文朗讀】  【注釋】 子賤:姓宓(fú),名不齊,字子賤,比孔子小30歲,有才智,十分仁愛,曾為單(shàn)父宰,今山東菏澤單(shàn)縣的縣官。 若:此,如此,如同。 斯焉取斯:前一個“斯”指子賤,后一個“斯”指其品德和取得的治理成果。焉,何處,哪里。取,取法,獲取?!景自挿g】 孔子在談論子賤時說:“子賤這個人呀,真是個君子!君子就是如同他這樣的人??!誰說魯國沒有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那么多君子,他又從哪里取得這樣的品德呢?,他又靠誰治理好了單父的政事?”【解讀】1.為什么子賤會受到質(zhì)疑?這件事的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本篇主要對古今之人的行為得失進行評價,尤其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和事,那么子賤受到過什么質(zhì)疑?《論語》中只提及子賤一次,所以我們只能從其它典籍文獻中去尋找答案。子賤平日做事非常干練,善于充分調(diào)動手下的積極性,即使不親力親為,也能把事情辦好。但在外人看來,子賤工作不努力。后來魯君準備派他去管理單父這個地方,當今山東菏澤單縣的縣官,身邊有人提醒魯君說子賤工作不努力,所以魯君便又派了兩個人跟著子賤。子賤知道這是魯君不放心自己,便故意處處找茬,把這兩個人趕跑了。這兩人一回去就向魯君告狀,魯君聽完馬上明白了自己不應該質(zhì)疑子賤的能力,便又派人告訴子賤讓他全權管理單縣。子賤治理單縣時非常悠閑,每日彈琴取樂,卻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單縣的前任官員,也是孔子的學生巫馬期向子賤請教,我每天早出晚歸日夜操勞,才把單縣治理好,你每天優(yōu)哉游哉,是怎么做到的?后來子賤來看老師,告訴老師說“我那里有五個才能比我強的人,指導我如何治理單父”??鬃右桓吲d,便說出了本章的這段話“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有兩層含義。其一,不僅為子賤正名,還夸贊子賤有君子之風。其二,為魯國還有這么多君子而高興,如果魯國沒有那么多君子幫子賤的忙,子賤怎么能那么輕松就治理好單縣啊。 2.環(huán)境對人們培養(yǎng)仁德很重要,增強了孔子文化復興的信心《里仁篇第四》中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闡述了環(huán)境的重要性,宓子賤之所以能夠成為君子,就是因為魯國具有培育君子適宜的氛圍和歷史的淵源。令孔子更高興地是,魯國居然還有這么多君子。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面對當時的魯國大夫?qū)?、君臣關系發(fā)生了嚴重倒錯的混亂政局,可能有人失去了信心,感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很難培育出君子了,孔子說這番話,表明自己還充滿信心。孔子一直贊揚魯國有禮樂文化的氛圍,始終有積極樂觀的精神,在《雍也篇第六》中,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也正如子貢在《子張篇第十九》中所說的“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保韧醯亩Y樂制度還留存于魯國,不僅有“文”,而且有“獻”,它還存活在世人的心中,許多有識之士還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息。有了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盡管一個國家暫時處于禮崩樂壞,但只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尚存,就仍然可以成為培養(yǎng)君子的一方沃土?!窘o我們?nèi)松膯⑹尽拷袢罩袊m然傳統(tǒng)文化也處于衰微的時期,但我們堅信,在有著五千年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蘊的華夏大地上,傳統(tǒng)文化一定能夠復興。 上一章:論語連載(94)《公冶長篇》第2章,“以其兄之子妻之?!?/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