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提問
視頻解答 我們先了解一下肩胛骨的中立位,正常情況下肩胛骨從背面看是位于第二肋骨到第七肋骨之間,它的上角與第二節(jié)胸椎平行,下角與第七節(jié)胸椎平行。 內側緣距離脊柱大概是3-4根手指的寬度。 肩胛骨與冠狀面的夾角是30°,還有一個略微向前傾的角度,大概是10°。 正常情況下可以觀察到肩胛骨的上角到脊柱的距離,以及下角到脊柱的距離大概相差一根手指的寬度,也就是1cm左右。 如果從背面來觀察,肩胛骨其實是處于一個略微上回旋的狀態(tài),角度大概是5°,這樣的結構是為了可以給關節(jié)提供更大的接觸面,可以跟其他的軟組織共同協助來更好地穩(wěn)住肱骨頭。 如果肩胛骨長期處于非控制的下回旋狀態(tài),原本關節(jié)窩上揚的角度就會變成垂直于地面甚至是朝下,肱骨頭就失去了原本結構上的支撐,會有往下掉的趨勢。 但是這個時候不僅僅是肱骨頭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肩胛下角也逐漸靠近了脊柱,這一段的距離就會變小,這也是我們判斷溜肩體態(tài)的依據之一。 因為肩關節(jié)周圍不僅僅只有這樣的骨性連接,它還有一些軟組織來維持穩(wěn)定性,例如韌帶跟肌肉。 但是當肩胛骨的下角逐漸靠近脊柱的時候,肩關節(jié)的穩(wěn)定就開始下降了,包括肩胛骨的穩(wěn)定也會下降。 因此長期處于溜肩狀態(tài)的人,不僅會出現關節(jié)的失穩(wěn),還會出現相應的肌肉疼痛,例如肩痛以及頸部疼痛。 除了肩胛骨下角的位置變化之外,還可以從頸部跟肩部的夾角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存在溜肩。 一般情況下,如果男性的頸部跟肩部的夾角大于110°,女性大于120°,就可以判斷是處于溜肩的狀態(tài)。 還可以從前面來觀察,如果這個人左右兩側的鎖骨連線變成一個非常筆直的“一”,這也是溜肩的體態(tài)之一。 這些就是我們常見的用來判斷溜肩的依據,接下來看一下能夠形成常見的溜肩體態(tài)的原因有哪些,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思路。 這一類人群的肩胛骨位置其實并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化,處理的思路是: 第一步:先對他進行上斜方肌充分的拉伸; 第二步:去改變他的運動模式以及減少肌肉的代償; 第三步:針對性地加強他的下斜方肌和前鋸肌的力量。 由于頭前引的時候通常會伴隨著圓肩駝背,相對而言前側的肋骨是處于閉合狀態(tài),那么他們的呼吸模式多見于高位胸式呼吸,淺而短,這樣子又進一步加重了上斜方肌的負擔。 這些人群其實不會出現單純的溜肩體態(tài),通常會伴隨著溜肩、頭前引以及圓肩駝背,嚴重甚至會出現頸椎失穩(wěn)的狀況。 通常對這一類人群進行的處理是直接給他練習上斜方肌的力量,不需要再做拉伸,因為上斜方肌已經是處于拉長狀態(tài)了。 接下來示范一個啞鈴聳肩的動作: 請會員拿一對適宜重量的啞鈴,練習上斜方肌的聳肩。 動作開始之前,先保持肩胛放松,然后吸氣,呼氣之后往上聳肩: 第一次盡量到達最高點,落下的過程中慢慢落下來,增加上斜方肌的收縮。 通常這個動作練15~20下,并且啞鈴的重量要稍微輕一點,控制在3~5組之內完成。 胸椎曲度變直的改善方法,請參考第15期由陳浩老師為大家分享的 ?? 胸曲變直有什么好的方法改善? 以上就是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思路,這里要提醒一下大家,所有的訓練方案一定要針對會員的實際情況來對癥下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