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風秋雨秋桂香 作 者 | 義盛章(湖 南) 桂花飄香時,又是一年秋。桂花的芳香是伴隨著秋風秋雨成長和成熟的。一陣秋雨一陣寒,難免會讓人染上葉落知秋的感傷。然而,有一種樹,有一種花,卻在這深秋季節(jié),給我的心里帶來了滿滿的暖意。 每年的中秋之后,每天擠公交車上班都會多坐一站,不為別的,只為貪戀那滿街滿樹滿天空的桂花香。車子剛剛駛?cè)胍菰坡?,一縷縷、一絲絲、一抹抹淡淡的桂花香,隨著拂面的秋風在車廂里慢慢的蕩漾開來,喧鬧的乘客突然靜下來了,只看見乘客們一陣陣陶醉的深呼吸,仿佛要把桂花的香氣盡數(shù)地吸入在肺里,珍藏在心里,留存在記憶里,這便是秋桂飄香十里難以抵擋的誘惑。 漫步在彌漫著秋風秋陽秋色宜人的秋桂花香的氤氳中,每邁開一個腳步,都會踩著飄落在地上的那一顆顆金黃色的寶石,每甩開一次臂膀,都會撥動凝固在空氣中的一縷縷暗香,每張開一雙明眸,都會映入閃爍在綠叢里的一道道金光。這香味兒,滿了衣袖,滿了發(fā)梢,滿了心田,于是,腳步輕了,空氣凈了,心兒醉了…… 最妙的是來一陣風,桂花樹的樹枝便沙沙作響,那些細細的、黃黃的、柔柔的小精靈迎風起舞,一朵、兩朵、三朵……百朵、千朵、萬朵……漸漸地融匯成一場聲勢浩大的廣場舞,她們的舞姿是那么的曼妙,舞態(tài)是那么的嬌媚,舞步是那樣的輕快,仿佛在告別夏的熱戀,又仿佛在耳語秋的豐收,恰似在作別枝葉的挽留,又恰似在回歸根的輪回,那種場面熱烈而不喧囂、溫馨而不傷感,真可謂“秋風問花花不語,滿城盡識仙子香”。 最美的莫過于下一場雨,秋雨陣陣,桂花幽幽。雨中的桂花,其色、其香、其味,在秋雨里會更顯純粹、更顯濃郁、更顯透徹。層層疊疊的綠葉之間,密密匝匝地夾雜著或黃或白的花朵,一綹一綹的,宛如花中玉女,羞羞答答地暗藏在滿樹的綠葉里,默默的綻放著迷人的清香。雨后的桂花,變成了晶瑩剔透的精靈,在密密的枝椏上竊竊私語,輕吟淺唱。在雨中賞桂,那淡淡的桂花香,會讓你不因雨的細碎而心躁,無論你凝望或是閉目,挪動或是駐足,都會捕捉到她離開盛世繁華的溫婉多情,都會感受到她生命綻放的高雅沉靜,那入鼻、入眼、入心、入肺的縷縷幽香,不濃烈,不張揚,淡淡地像村莊上空的縷縷炊煙,縹縹緲緲,無痕無跡,揮之不盡,無法抹去。 最神的是古代文人騷客筆下的桂花,寥寥幾句詩詞,桂花的陰柔之美和不凡品性盡露筆端。李白的《詠桂》:“世人種桃李,皆在金張門。攀折爭捷徑,及此春風暄。一朝天霜下,榮耀難久存。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樹君園?!碧依畹钠G麗媚俗與桂花的樸實無華兩相比較,詩仙那潔身自好、蔑視權(quán)貴的品性呼之欲出。宋代兩位女詞人李清照與朱淑真對桂花的描寫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李清照的《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好一個“千古第一才女”對“花中第一流”的詠嘆調(diào)?!鞍档p黃”、“情疏跡遠”的品性一覽無余。朱淑真的《木犀》:“彈壓西風擅眾芳,十分秋色為伊忙。一支淡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月待圓時花正好,花將殘后月還虧。須知天上人間物,何稟清秋在一時。”原來只是“天上人間物”,卻是“何稟清秋在一時”,超然脫俗的心志也不言自喻。最為愁苦的桂花就是蘇軾在《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中描寫的:“月缺霜濃細蕊干,此花元屬玉堂仙。鷲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寺破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擷紉幽佩,莫遣孤芳老澗邊?!睎|坡先生一改其豪放的風格,耿介脫俗、落寞孤寂之感縈繞山寺老澗……這諸多的詩人大抵采用比興的手法,以桂自喻,超凡脫俗,其實排遣的無非也都是寂寥屋檐下、郁郁不得志的感傷罷了。 在我看來,以桂花那四瓣小小的花片,那么弱小、那么細碎,朵朵鋪地惹人憐,她如何能載動這些詩人的千古哀愁?以桂花那暗藏于綠葉的卑微身軀,她又如何能寄托這些卓爾不群、才思過人的偉岸人格。這些詩人選中她的,只不過是她習于默默罷了,默默地生長,默默地開放,默默地吐香,默默地飄落,不事張揚,不事炫耀,不事做作,不事邀功……她其實最為疏遠的就是這些詩人,若要說她像誰,她其實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凡人,就像路邊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就像腳手架上的農(nóng)民工,就像田野中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就像講臺上教師,就像手術(shù)臺上的醫(yī)生,就像躲在某個旮旮旯旯的一個個平凡的勞動者……他們也許太過細小,太過卑微,太過普通,他們就如桂花,一朵細小的花朵也許其色太淺,其香太淡,其味太薄,但是千千萬萬朵齊聚而來,千千萬萬綹團結(jié)過來,千千萬萬樹開放起來,裝扮的就是整個的秋天,整季的豐收,整片的希望…… 佇立窗前,望著桂花,嗅著桂花,思緒卻隨著秋風秋雨秋桂香飄過了山的那邊…… 作 者 風 采 簡 介 義盛章,湖南江永人,文學學士。性喜文學,愛好寫作。在省市級刊物發(fā)表論文50多篇,其論文被收入《中國第二屆縣鄉(xiāng)干部論壇》和《湖湘三農(nóng)論壇》等。《人到中年,淡念如煙》《以蓮為鏡學周子》《岔山岔水岔情》等散文、詩歌散見于各類媒體。本刊特邀專欄作者。 聲明: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quán)發(fā)布,轉(zhuǎn)載請留言聯(lián)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