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獨生子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惰性行為,以及不知孝敬父母的思想傾向,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面對這一困惑,一些家長在嬌慣抑或指責孩子的時候,卻很少反省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思想行為。雖然他們確實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孝敬父母的美德,更希望孩子能夠成為適應未來挑戰(zhàn)的有用人才,但是他們步入了一個家庭教育的怪圈,認為孝順父母是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的事情,現在則是家長全心全力疼愛孩子的時候;幫助家庭與社會做事是未來之舉,目前則需要對孩子悉心呵護與盡力幫助。其實,孩子猶如一張潔凈無瑕的白紙,父母在上面涂什么顏色,畫什么圖案,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與一生。如果一味溺愛,使孩子養(yǎng)成只圖享受、不會做事、不知關心和幫助他人,甚至不知關心幫助父母的心理定式與生活習性,即使長大成人,也是積重難返,難以重新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社會上這種令父母遺恨終生的事例比比皆是,然而不少人對此熟視無睹,仍然繼續(xù)進行著這種既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的“教育”。 汪洋清醒地審視了這一畸形的家庭教育現象,認真剖析了產生這一教育后果的內在原因,結合自己家庭的具體情況,對林曦從小進行了有的放矢的教育。她意識到,父母不僅要以寬廣的胸懷、無私的愛心來關心和幫助孩子,也要使孩子明顯地感受到這種關心與幫助,尤其是要使孩子能夠反過來發(fā)自內心地關心與幫助父母,從而養(yǎng)成孝敬父母、關心他人的美好品德,并以此為樂、以此為榮。 林曦有了自理能力之后,媽媽便教會林曦炒菜做飯,并讓她承擔安排全家飯食的工作。每逢周末或外婆不在家時,林曦便主動做飯。她先征求媽媽的意見,媽媽喜歡吃什么,她便做什么,而且所做的菜符合色香味俱佳的高層次要求。做完后,林曦將可口的飯菜端到媽媽面前:“媽媽請品嘗,如果不合您的胃口,我重新去做。希望媽媽多提意見!”看到媽媽滿意的笑容后,她才感到自己盡到了責任,喜滋滋地離去。平時,媽媽剛剛起床,林曦便會將熱茶泡好,輕輕端到媽媽面前,甜甜地問一聲“早安”,然后才笑著去干其他事情。有客人光臨,也是林曦將其迎到屋內,輕聲笑語中將茶泡好,輕輕地放到客人面前。林曦精通茶道,泡的茶芳香四溢,每每受到客人的嘖嘖稱贊。 媽媽的衣服需要熨燙,叫一聲林曦,便迎來一片笑語。林曦很快就將衣服熨得平平整整,使媽媽穿上精神倍增。媽媽與外婆生了病,吃什么藥,什么時候吃,她都一清二楚,并會按時遞送藥物與開水,看著大人將藥吃下方才悄然退下。至于打掃衛(wèi)生等體力活兒,林曦更是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來。她認為,孝敬之情是從心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的,能減輕大人一點勞苦便是奉獻了一份孝心,便是一種美好與幸福。 汪洋認為,培養(yǎng)女兒孝敬老人的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從家庭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以,她經常對林曦講,孝順之心體現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之中,做家務便是學習生活的一種調劑,也是人生的莫大享受。能夠勞動,愿意勞動,并為別人做事,是一種幸福與快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媽媽可謂身體力行,言行一致,她孝敬林曦的外婆,也無私地幫助素不相識的人。天長日久,耳濡目染,林曦認可了這種品行,并且逐漸滲入心靈。所以,她所有的孝敬行為,都呈水到渠成之勢,顯返璞歸真之美。 同時,媽媽還著意培養(yǎng)林曦處理家庭事務的能力。林曦才四五歲時,媽媽便讓林曦幫助處理一些事務。做某一事情,盡管家長并非束手無策,卻故意表現出憂慮焦躁的神態(tài),促發(fā)林曦情不自禁地想方設法,出謀劃策,為父母分憂解難。有時候,林曦可以連續(xù)提出三四條處理問題的意見供媽媽參考,而且有的確實言之成理,行之有效。漸漸地,林曦成了決策家庭事務的主要人物。年齡稍大后,媽媽干脆徹底放手,讓林曦總攬?zhí)幚砑彝ナ聞盏拇髾唷?/span>于是,家里該做什么事,如何去做,林曦都認為是分內之事,而且處理得當,應付自如。即便是紛亂如麻的事情,經林曦條分縷析,很快也會迎刃而解。 于是,媽媽又大膽地將財政大權交給林曦。這位家庭“財政部長”受命之初便接受了家庭“總統(tǒng)”——媽媽的12字旨意:“節(jié)儉為本,出入合理,賬目清楚。”林曦家的經濟條件盡管已達小康水平,但該花的錢花,不該花的錢分毫不動。媽媽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平時生活儉樸,在外工作從不喝一瓶礦泉水;林曦如法效仿,從不買一件昂貴的衣服穿,從不買一根冰棍吃。節(jié)余錢款,可供以后不時之需,也可幫助生活貧困的人。平時生活不求精美,粗茶淡飯而已,所以,奢侈與她們無緣,浪費也遠離她們而去。翻開林曦的賬本,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以及支出項目,都一清二楚,分毫不差。 理財如此,管物也是林曦的分內之事。家中諸樣東西放置于何處,父母未必知道詳情,林曦卻如數家珍,了若指掌。只要媽媽提出要哪樣東西,林曦便會如探囊取物一樣輕松取來,送至媽媽手上。 林曦管理家務的能力與孝敬父母的美德同時放出了光彩,從而給了媽媽一個安慰與欣喜。同時,這也給所有的家長一個有益的啟示:孝敬父母這一美德的培養(yǎng)并非難事,關鍵是要改變觀念和做法,從小開始。所謂的愛祖國、愛人民,絕不可束之高閣或流于空談,而要實實在在地從愛父母、愛家庭做起。一個連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有何資格奢談愛國的大道理呢?孝敬父母這一傳統(tǒng)美德,展示出一個人的愛心,并影響到其良好品德的形成,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社會,都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同理,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從小開始,從家庭這一社會的細胞開始。我們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也不能采取不信任的態(tài)度,更不宜包辦代替、越俎代庖。只要家長起到表率作用,信任孩子并指導得法,孩子的潛能便會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來。而且這種能力一旦形成,便會起到輻射作用,帶動其他能力的提高。以后在處理家庭以外的事情甚至較大的事情時,都可以游刃有余。這種可以使孩子終身受用的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的家長何樂而不為呢? 非常有趣的是,培養(yǎng)孝心與管理家務的能力又有著某些內在的聯(lián)系。孩子管理家務,自然可以減輕父母的身心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在盡著一份孝心。孝敬父母不是單純的口頭表述與心里的想法,而要表現在各個方面,幫助父母管些事務,也是盡著一份孝敬之心。所以,二者彼此關聯(lián),相互促進。作為家長,對于這一兩全其美的事情,是否應該在頓悟之后馬上付諸行動呢? 原載于《父母要成為子女的精神導師——五個孩子走向卓越的奧秘》,陶繼新著,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