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故宮建成600周年,謹以此文獻給過去600年為這座皇家宮殿做出貢獻的人們! 光芒在夕陽中落下 也會在黎明時升起。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共誕生過550多位帝王,80多個封建王朝。 為他們建造的都城達上百座,都城中的宮殿建筑更是不計其數(shù)。 這些皇家宮殿伴隨著王朝興衰,散落在東亞的河谷平原上。 ▽中國歷代皇都分布圖,注:一個方塊代表建都一次| 制圖@陳志浩張靖/可視化星球 點擊加載圖片 但這些數(shù)不盡的宮殿,大多都消失在歷史的煙塵里。 唯有明清北京故宮,是至今完整保留且體量最為龐大的皇家宮殿建筑群。 ▽故宮建筑群衛(wèi)星圖| 底圖源自@Esri 點擊加載圖片 一方面,它是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皇宮,距離現(xiàn)代社會較近。 另一方面,故宮在皇家建筑藝術中達到了高峰。 其在建筑功能、結構、空間,防御性、耐久性、布局上,都是歷代宮殿建筑中的集大成者。 這使得它在近代頻繁的戰(zhàn)爭中,屢次曝光于硝煙彌漫之下,卻有幸得到保留。 ▽故宮東北角航拍| 攝影師@馬文曉 點擊加載圖片 故宮本身的命運,卻是坎坷曲折、歷經(jīng)磨難。 光這些坎坷經(jīng)歷,就足以使故宮的故事濃墨重彩。 故宮究竟是如何建成的?這一切都要從800多年前說起。 ? 毀滅與創(chuàng)造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將都城選在了金中都(今北京),并開始對新首都進行全面規(guī)劃建設。 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營建,造出了當時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元大都。 ▽元大都平面布局圖| 制圖@陳志浩張靖/可視化星球 點擊加載圖片 按照《周禮·考工記》的周王城原則 “王都平面應呈方形,邊長九里,城墻的每面各開三座城門,城內(nèi)橫豎各有九條大街,街道的寬度應為車軌的九倍” 元大都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最接近周禮之制的都城。 ▽周禮考工記中的周王城圖|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點擊加載圖片 然而僅僅過了不到一百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式微。大明王朝,成為中國新的掌門人。 明王朝最初的首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但北去的元朝殘余勢力常來侵擾新晉的明朝,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北方地區(qū),永樂皇帝決定將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 ▽明代遷都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點擊加載圖片 一場至高無上的營造,即將開始。 1368年,明王朝將元大都的宮殿拆除。 和歷史上大多數(shù)王朝一樣,這樣的舉動帶有破壞性,但為后來新宮的營建掃清了障礙。 1403年,永樂皇帝召集阮安、蔡信、蒯[kuǎi]祥、徐杲[gǎo]等多名技藝高超的建筑匠師,商議北京都城建設事宜。 決議在元大都基礎上建設一座新城池,并以南京宮殿為設計藍本,營建北京宮殿。 ▽明北京城與元大都城池對比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點擊加載圖片 1406年,永樂皇帝正式頒布遷都北京詔書,并開始為都城營建準備材料。 1417年,大規(guī)模營建北京城,同年11月份開始營建北京宮殿。 由于磚石木料已經(jīng)準備了十幾年,宮殿的建造速度非常之快,僅用了3年就將宮城建造完成。 1420年11月,明北京城的主體工程基本竣工。 永樂皇帝于第二年(1421年)正月初一,在北京的新宮殿內(nèi)接受朝賀,住進了北京的新家。 ?眾星拱月 這次營建前后用時共計14年,建成了皇城、宮城、城門、城池、鐘樓、鼓樓、天壇、地壇、山川壇、社稷壇等一系列皇家宮殿建筑群,奠定了后來北京城的格局。 ▽北京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分布圖,注:今天北京城內(nèi)明清皇家建筑多為清代重建,但基本格局和建筑形制大多遵從明代原物,請橫屏觀看|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點擊加載圖片 其中工程的重點便是宮城,又名紫禁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都城的中心位置,外有皇城、內(nèi)城、外城層層拱衛(wèi),形成眾星拱月般的格局。 ▽紫禁城在北京城位置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點擊加載圖片 紫禁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760m、南北960m,占地面積達72萬平方米,城內(nèi)分外朝和內(nèi)廷,合稱朝廷。 ▽紫禁城外朝內(nèi)廷布局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點擊加載圖片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也是體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城門,門的兩側各建有一個垂直方向的墩臺,墩臺上建有廡廊、闋[què]樓(角樓),與正門門樓合稱為“五鳳樓”。 從空中俯瞰午門的平面呈現(xiàn)“凹”字形,這樣的圍攏布局既有利于防守,又增加皇宮大門的威嚴氣勢。 ▽紫禁城午門防守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點擊加載圖片 進入午門,映入眼簾的是太和門廣場,空間瞬間變得開闊。 ▽太和門廣場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廣場上有五座漢白玉石橋,橋下的小河名叫內(nèi)金水河,河水自城西北角直線引入,然后蜿蜒向東前行到城東南角流出。經(jīng)過護城河、御河、通惠河,與京杭大運河相通。 這一設計,不但緩解了皇宮嚴整的緊張氣氛,還具備宮中防火排澇的功能。可見設計者的用心縝密。 ▽內(nèi)金水河水系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穿過內(nèi)金水河,是紫禁城內(nèi)裝飾最華麗的門,太和門(明皇極門)。 門前有一對巨大的銅獅,頗有守衛(wèi)者的姿態(tài)。 點擊加載圖片 從太和門進入,又一個寬敞的空間呈現(xiàn)在眼前。 這里是城內(nèi)最大的廣場,太和殿廣場。 廣場上沒有一草一木,格外的莊嚴肅穆。 ▽太和門和太和殿廣場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接著迎面而來的依次是,太和殿(明皇極殿)、中和殿(明中極殿)、保和殿(明建極殿),合稱三大殿。 ▽三大殿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三大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基上,石基平面呈“土”字形布局,它象征“王土居中”。 ▽三大殿石基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巨大的石基地面以上部分高8.75米,埋入地下的部分則深達7米以上,用到的材料有8種之多 ▽三大殿石基鉆探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堅實厚重的石基,形成一個巨大的高臺,將三大殿高高托出于地面,它們在這里把紫禁城建筑帶向了高潮。 ▽三大殿建筑群,請橫屏觀看|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在三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組建筑群。東為文華殿、西為武英殿,所謂“左文右武”。 ▽三大殿東西建筑群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高大的城門、空曠的廣場,高高在上的臺基與宮殿,這一切的規(guī)劃與布局都是為了把帝王的權力與威嚴 烘托得更加“至高無上”,以彰顯其治國的合法與正統(tǒng)。 ▽紫禁城外朝圖解|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再往北走就是乾清門,進入乾清門就到了后宮。 與外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里的建筑不再高大、威嚴,而更具生活煙火氣。 居于正中的是后三宮,后三宮的形制與前三殿雷同,但體量要小于前三殿。 ▽乾清門及后三宮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圍繞在后三宮的,有東六宮、西六宮、御花園。 ▽乾清門及后三宮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在東西六宮兩側還分布有,壽安宮、壽康宮、慈寧宮、養(yǎng)心殿、樂壽堂、寧壽宮、毓[yù]慶宮、奉先殿等。 它們共同構成了皇宮內(nèi)的生活區(qū),是皇上和家人居家休息的地方,被稱為內(nèi)廷。 ▽內(nèi)廷建筑布局圖解|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外朝內(nèi)廷的布局,是以《周禮》前朝后寢設計的,以區(qū)別天子與平民的身份與地位。 在外朝內(nèi)廷的外圍和空隙中,還藏有大大小小的灰色瓦頂?shù)男》孔?,它們是供宮中傭工和太監(jiān)居住以及存放生活物資的 附屬建筑。 ▽紫禁城附屬建筑|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在所有的重檐屋宇的外圍,有一道高10m底面寬8.5m的包磚城墻,用來作為皇宮的主要防御線。 城墻四面各開有一座城門,它們分別為: 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城墻的四角之上各建有一座角樓,角樓兼具防御瞭望和裝飾功能。 ▽紫禁城城墻、城門及角樓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在城墻的外圍,有一條寬52m的護城河(筒子河),像一條玉帶擁護在紫禁城的四周。 從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在城北堆成了一座50m高的山丘,就是今天的景山。 登上景山,可以一覽世界唯一的景象,一片金碧輝煌的宮殿之海。 ▽從景山俯瞰紫禁城,請橫屏觀看| 攝影師@柳葉氘 ![]() 點擊加載圖片 ![]() 點擊加載圖片 ![]() 點擊加載圖片 這場至高無上的營造,用到的人力物力已經(jīng)難以計數(shù)。 其中對木材和石頭的開采,就耗費了無法統(tǒng)計的人力。而這些材料大多來自千里之外的四川、湖廣、江浙、山東山西等地。 繁重的采木采石作業(yè)使很多人命喪深山,留下“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諺語。 ▽紫禁城建筑材料及運輸路線示意| 制圖@張靖/可視化星球 ![]() 點擊加載圖片 加上三大殿在建成后屢遭不幸,多達三次火災、五次重建,對巨木巨石的反復開采消耗,致使到了清朝巨型楠木已消耗殆盡。 乾隆時期不得不輾轉東北,改用楠木為松木。 ? 落日余暉 600年來,紫禁城歷經(jīng)滄桑、云卷云舒。這個現(xiàn)存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在1925、1947年先后被辟為故宮博物院。 ▽1925年故宮博物院掛牌,注:1925年10月紫禁城內(nèi)廷被辟為故宮博物院,1947年外朝與內(nèi)廷一并歸入故宮博物院至今,圖為1930年代拍攝的故宮北門神武門,圖中<故宮博物院>牌匾為時任故宮博物院理事長李煜瀛親筆所書,攝影師@山崎鋆一郎[日] ![]() 點擊加載圖片 如今故宮每年接待游客達1000多萬人。 它向人們展示著1800000多件藏品,從至高無上的皇家宮殿到門庭若市的博物院,它標志著在中國延續(xù)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正式退出中國歷史的舞臺。 ▽紫禁城與朝陽CBD航拍| 攝影師@盛躍 ![]() 點擊加載圖片 而故宮本身,就像一個碩大的畫卷。 鋪展在燕山腳下的沖積平原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紫禁城航拍,請橫屏觀看| 攝影師@馬文曉 ![]() 點擊加載圖片 ![]() 點擊加載圖片 ![]() 點擊加載圖片 這光芒透過歷史的高墻。墻的里邊是往日的光輝歲月,墻的外邊是一片燦爛陽光,正在徐徐升起。 ▽紫禁城與中國尊| 攝影師@劉劍偉 ![]() 點擊加載圖片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