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試說遂川客家

 阿考 2020-08-27

人類對于自身的歷史永遠充滿好奇和探究的愿望。何謂“客家”?何謂“客家人”?客家歷史文化有什么特點和魅力?這些問題為我們每一個客家兒女所關(guān)注。

客家及其精神文化魅力

何謂“客家”?2015年第三版《辭源?客家》條說:“客家是中原漢民一個分支。漢末建安至西晉永嘉間,中原戰(zhàn)亂頻繁,居民南徙,北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于粵、湘、贛、閩等省交界地區(qū),相對于本地居民,稱為客家”。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個分支,她是由南遷漢人和當?shù)禺尙幍韧林跋绕谶w入這一區(qū)域的其他各族人民融合而形成,具有區(qū)別于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方言、民居、風俗、民性等文化特性的一個漢族民系,即客家民系。是當今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何謂“客家人”?學術(shù)界有人對“客家人”作出界定:凡具有客家血統(tǒng)、客家文化素質(zhì)和客家認同意識三項要素中任何兩項的人,都是客家人?!翱图已y(tǒng)”是指祖宗是客家人;“客家文化素質(zhì)”最主要的是能操客家方言,也包括客家的生產(chǎn)生活習慣等;“客家認同意識”即承認自己是客家人。

這里還有個客家先民的概念,他包含著多種成分,既有南遷漢人,也有贛閩粵邊區(qū)的土著和先期遷入這一區(qū)域的其他各族人民。他們都是客家先民之一??图胰伺c客家先民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兩個特定概念。其區(qū)分時限應(yīng)以客家民系形成前后為界,即經(jīng)過三次大遷徙而進入贛閩粵客家大本營直至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原人和當?shù)赝林瑸榭图蚁让?;而客家民系形成后的則為客家人。

客家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乃至軒轅黃帝,但嚴格地說,客家民系的形成始于東晉時期,完成于公元10世紀的宋朝。在此之前還沒有客家民系,客家人的名稱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顧名思義,“客家人”是指外來之客,這些漢族南遷而來的先民被稱為“客家”,其得名的由來是與當時已經(jīng)居住在南方的“土著”相對而言的。東晉時曾經(jīng)出現(xiàn)“給客制”,宋朝曾經(jīng)把居住在南方的居民分為“主籍”和“客籍”,“客籍”就是指這些南遷的漢人,而“主籍”的成分就比較復雜,既包括原先居住在南方的畬族、苗族、瑤族、壯族等“土著”,也包括早于客家人南遷的其他漢族民系的先民,由于先入為主的原因,他們統(tǒng)統(tǒng)被劃為“主籍”范疇,而客家人就順理成章劃入了“客籍”范疇。客家的名稱是隨著客家民系確立而逐漸形成的。最早的稱謂應(yīng)該是“流人”,唐宋時期“客家”已經(jīng)是一個普遍的稱謂,大批遷至贛、閩、粵邊遠山區(qū)的漢人,基本稱謂已經(jīng)是“客人”“客籍”和“客家"了,而直到公元10世紀的宋朝才正式定下“客家人”的名稱。

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一書中,對客家人的特性進行了概括,即“各業(yè)兼顧與人才并蓄,婦女的能力與地位,勤勞與潔凈,好動與野心,冒險與進取,儉樸與質(zhì)直,剛愎與自用?!笨图胰说奶匦砸欢ǔ潭壬峡梢岳斫鉃榭图揖?,福建客家研究院院長林開欽在他的新著《客家通史》一書中,把客家精神概括為“開拓進取、艱苦奮斗、崇文重教、愛國愛鄉(xiāng)”。兩者對比,有殊途同歸之妙。

當代客家研究人員認為客家精神應(yīng)包括三個層次,貫穿在客家千年遷徙過程中:首先是客家刻苦耐勞、白手起家、勇于開創(chuàng)的精神。其次是客家反壓迫、反侵略、愛國愛鄉(xiāng)的革命精神。復次是客家人四海為家,以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仁德待人,廣交朋友,團結(jié)互助,自強不息,努力拼搏,每到一處都要建功立業(yè)的精神。

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簡,有長有短,可以函益意識和行為的各個方面,但最為突出,最為本質(zhì)的,我們可以把她歸納為:艱苦奮斗、刻苦勤儉、開拓進取、崇文重教、勇毅尚武、敬祖睦宗、愛國愛鄉(xiāng)。同時,客家人還有尊老愛幼、團結(jié)互助、熱情好客等優(yōu)良傳統(tǒng)。

客家精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格、良好道德、偉大氣魄的體現(xiàn),它是客家人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和發(fā)揚。它來自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沉積,來自萬里遷徙的磨練,來自偏僻山區(qū)惡劣環(huán)境的鍛冶,來自祖輩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來自客屬先賢“源于斯,高于斯”的添薪增彩。

此外,客家民系最值得稱道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客家婦女的地位不同一般。她們能躬操耕作,主持農(nóng)計,她們樸素節(jié)儉,勤勞潔凈,崇敬丈夫,熱愛兒女,任勞任怨,犧牲自我,維護家庭,她們以堅強和聰穎,在世界婦女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婦女的特性充分體現(xiàn)出客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客家先民及其后裔,人才輩出,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及促進全球共同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冊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為世界所矚目。融河洛文化和地方特色為一體的客家文化:獨具風韻的客家民俗、古樸雅致的客家民居、情意綿綿的客家山歌、客家語言、客家禮儀……表現(xiàn)出客家文化特點與客家精神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堪稱民族文化的瑰寶,世界文化的奇葩。

客家人不論從哪里遷來,都秉持中原文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每當國難當頭、江山飄搖之時,總是站立潮頭,守土有責、冒險犯難,匡扶正義、擔當大義。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中國革命進程中,贛閩粵湘邊的客家兒女緊跟共產(chǎn)黨,聽黨的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quán),參軍參戰(zhàn)、踴躍支前、站崗放哨、保障后勤,使贛南、閩西成為著名的中央蘇區(qū)核心區(qū);遂川縣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遂川縣工農(nóng)兵政府成為毛主席親手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縣級政權(quán);在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客家兒女始終勇挑重擔,沖鋒在前,英勇奮戰(zhàn),敢于犧牲。千千萬萬的熱血男兒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舍身取義,流血犧牲,一大批功勛卓著的男兒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更多的與青山常在,與綠水相伴,成為革命烈士,在共和國的歷史上豎立起一座不巧的豐碑!

遂川客家遷徙概況

遂川,古稱龍泉,地處湘贛邊區(qū),森林茂密,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是人稱“筷子落地也發(fā)芽”的好地方,是客家較為集中的移民聚落。

據(jù)專家們考證,在漢代開始的北民南遷過程中,一部分人過了長江溯贛水而上沿途落戶,有的就在平原地落戶成了當?shù)氐目兔?。宋元以前從北方來的客民,大部分?jīng)數(shù)代發(fā)展成為“本籍”居民;而有一部分人在廬陵區(qū)域住了一陣子積儲財力、或生活一兩代后,繼續(xù)往南遷移,在贛南落腳。有的又翻越閩、粵大山往嶺南、往東南沿海前進,生活在山嶺之中,逐漸發(fā)展為龐大的族群,有的又遷徙到海外,而明末清初又有大批客家人由南往北返遷入贛。

周建新等著《江西客家》載:“據(jù)耿艷鵬(參考1984年地名志資料等)調(diào)查統(tǒng)計,在贛中地區(qū),遂川縣的客家人最多,約有36.7萬人,占全縣人口的2/3;其次是萬安,約有12萬客家人,占全縣人口的40% ;井岡山又次之,客家人約有5萬人,約占全市總?cè)丝诘?0%。其余縣區(qū)也有部分客家人分布。因此,勞格文先生認為,在吉安,只有遂川、萬安和井岡山有一定的客家人口,當中,又以明末清初來者為多。他們主要是以移居的勞動人口身份,在西面的山林經(jīng)濟邊界地區(qū)為本地地主工作?!薄皽蚀_地說,(遂川所在的)贛中客家人的構(gòu)成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唐宋以來南遷的中原漢人,二是明末清初倒遷入贛的客家人”。

史料記載,隋、唐以后,每逢朝代更易和戰(zhàn)亂,都有一次較為明顯的北民南遷,使龍泉(遂川)縣內(nèi)人口大增。至宋時,客家先民已在該縣人口中占有相當比例。清同治《龍泉縣志》載:“宋淳熙十六年(1189)民戶30738戶,男丁(16歲以上)47556人。其中主戶(土著人)14582戶,男丁27117人;客戶16156戶,男丁20379人?!边@是遂川有史以來最早的官方人口統(tǒng)計。800多年前,客戶先民就已占到該縣人口總戶數(shù)的53%,丁口占到43%。

《江西客家》載:“明隆慶年間,吉安府境內(nèi)的萬洋山,各省商民曾流聚其間,以種植為業(yè)。有一部分閩粵客家人前來贛中種藍。查考地名志,明中期以后,吉安府的龍泉、泰和、永寧、永新及今井岡山都有閩粵客家落籍,或有因種藍而留居的。入清以來,大批閩粵客家人開始應(yīng)募入墾吉安府。同治《龍泉縣志》云:'泉山故多荒棘,康熙間,粵閩窮民知吾泉有山可種,漸與只身入境,求主佃山,約栽插杉苗,俟成林時得價而均之?!M南作為江西客家人遷徙的中轉(zhuǎn)站,亦有相當部分人入遷吉安府。例如安遠、信豐、上猶的客家人遷居遂川、井岡山、寧岡……?!?/span>

“而在明中期以前遷入龍泉(遂川)的客家人多在遂川平原地區(qū)落戶成為當?shù)氐目兔瘢麄冇捎谔幱趶姶蟮耐林鼑?,難于維持自己的風俗習慣,連語言也被本地贛語所同化,其客家意識自然很淡薄。而在明末清初及其以后從閩粵或湘回遷遂川的客家,他們大多是為佃山墾荒而來,故在山區(qū)林區(qū)落戶,由于地處偏僻,客家人群居勢強,遷居后自成村落,抱成封閉性集團者甚多,其語言風俗不易改變,客家意識較為強烈,客家風俗習慣得以傳習?!?/span>

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從閩粵由南往北“回遷”,是客家流寓龍泉的一次高潮。《吉安地區(qū)志》載:“明末清初,閩粵湘等省有更多的客家人為避戰(zhàn)亂和自然災(zāi)害,輾轉(zhuǎn)遷徙來吉安山區(qū),墾種謀生,搭棚而居,俗稱'棚戶’。遂川是福建、廣東客籍人遷入最多的一個縣。清順治時,遂川已有閩廣流寓之人;乾隆時,遂川出現(xiàn)'丁口半出流寓’的景象,該縣的人口有一半以上是外籍人?!贝罅克齑图壹易V印證了這一史實。如:龍泉《惇五堂劉氏宗譜》所載均為廣傳公十四房的后裔,他們都是明末清初以來從閩、粵遷入遂川的,分別居住在大汾、盆珠、下七、南江石鼓、橋頭(今雙橋)五個鄉(xiāng)鎮(zhèn)村落,其中劉日章于明末清初從廣東和平縣承墾龍泉(今遂川),卜居石鼓,是石鼓劉氏的開基祖;又如,1999年編修的《鐘氏族譜》載:“敏公知粵東有人滿為患,于是偕溫祖妣攜家眷,挈兒孫由粵遷贛,卜居龍泉(今遂川)寶洞(西溪),遂為開基之祖。由廣東長樂遷遂川迄今已三百余載,傳十三世,裔孫數(shù)千眾,分居遂川黃坑、西溪、大汾、堆前和南昌、萍鄉(xiāng)及湖南江華等地。”2008年編修的《古氏族譜》載:“吾祖兄弟三人初居廣東長樂邑,大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遷江西龍泉之鹿洞(大汾),迄今已有三百余年。”該譜還載:“與古氏遷來龍泉的先后還有張、鐘、李、彭、曹、何等大小30多個姓氏,人口逾數(shù)千,遍及該縣西部山區(qū)?!?/span>

明末清初遂川客家入遷方式主要是應(yīng)募入墾。據(jù)劉綸鑫《江西客家方言概況》載:崇禎十七年,龍泉縣“有閩廣流寓嘯聚山林,裹紅頭,自號十三營”。這些“閩廣流寓”,應(yīng)與上猶縣踞營前分為十三營的閩廣流民同類。募墾令下后,也會有留墾當?shù)氐摹6溪q的留墾流民,不僅宗支向龍泉發(fā)展,也把原籍同宗同鄉(xiāng)牽引到該地(如上猶縣客家張氏)。至康熙年間,應(yīng)墾入龍泉境的客家漸多?!窬畬侥喜浚瓕冽埲ㄋ齑ǎ┑?,明末還是原始森林。明末清初,漸有客家人募墾來山,當?shù)叵缕?、黃坳等地名的由來,都留下了一段客家的遷徙史。舉世聞名的井岡山老村,還是興寧遷來的客家藍氏在此立籍開莊命名的,初名“井江山”,后諧音變?yōu)椤熬畬健薄3跞胨齑?、井岡山等地的客家,因有荒可墾,很快置產(chǎn)定居。當時井岡山的土著人有將祖業(yè)送給客家的。更多的募墾者則需要賃山墾殖,不僅龍泉如此,其他各邑亦一樣。據(jù)當?shù)乜图易遄V上載:“祖上來此立籍,全靠租種當?shù)氐挠筒枇帧?。賃山最成功的龍泉客家,依靠辛勤節(jié)儉“日益饒”,不僅“娶妻作室”,且不少“并主之業(yè)以自成己業(yè)”。結(jié)果是“閩粵之人比戶可封,生齒日繁,而相繼流入者愈多”。龍泉清前期客家基礎(chǔ)村為一千零八村,就是因“流入者愈多”的緣故。又據(jù)史載,康熙十三年,“在龍泉墾荒”的“閩海投誠將弁陳異、柯隆、李良等”,“率閩民流寓數(shù)千人叛”,遂川有安插的閩海投誠的屯田兵也未可知。

明末清初出現(xiàn)客家從閩粵由南往北“回遷”的移民潮,專家認為,從眾多史料反映,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由于大量客家南遷,使粵、閩兩地人口迅速增長,資源無法滿足當?shù)厝丝诎l(fā)展需要;二是自明朝以來,日本武士和一些不法商人對中國東南沿海侵擾、掠奪,造成社會動蕩,昔日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連年遭到破壞;同時,朝廷強行“遷海令”,為避戰(zhàn)亂和躲避官府豪紳的“丁銀”賦稅,粵閩客家為生計所迫,只好背井離鄉(xiāng),又由南往北向人煙稀少的山區(qū)轉(zhuǎn)移,而湘贛邊區(qū)森林茂密,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加上地處偏僻,“天高皇帝遠”,官府鞭長莫及,正是這些客家人求生的好去處。起初,他們只是或父子,或兄弟,或夫妻到此開荒種地或狩獵,獲果實而歸。當他們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塊“世外桃源”可以安身立命時,翌年便攜眷舉家而來。這樣,年復一年,當?shù)乜图吮阈纬梢粋€龐大的群體,至而與當?shù)赝林恕捌椒智锷薄!洱埲h志》載:“龍泉為吉郡西南邊邑,界楚通粵,幅員廣袤,準古侯大國,而崇山密箐,棚寮雜布,號稱崖險。”“閩粵客籍人知吾邑有山可種,漸與只身入境,求主佃山……閩粵之人比戶可封,生齒益繁,而相繼流入者甚多?!庇捎谔厥獾牡乩砦恢?,龍泉成了明末清初客家移民潮的重要集聚之地,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國內(nèi)甚至國外史學者的熱心關(guān)注和研究,曹樹基的《中國移民史》載:“清乾隆后期,遂川人口可達二十八萬人,閩粵移民約占總?cè)丝诘?0%”。

萬芳珍、劉倫鑫在《江西客家入贛原由與分布》一書中,耿艷鵬的《吉安市的歷史和客家分布》一文中以自己的調(diào)查和以1987年編修的《江西省遂川縣地名志》為史料,對遂川縣閩粵“客家村”的建村數(shù)(聚落點)及人口統(tǒng)計得出:遂川客家村落有1278村,除東部縣城周圍盆珠、瑤廈、于田、珠田、枚江幾社較少或不顯,其他社場均有分布??h西南部最集中,左安211村、大汾112村、黃坑102村、藻林95村,此四社閩粵基礎(chǔ)村總數(shù)占全縣的40%強。最北部也有一集中地帶,新江59村、衙前60村、五斗江60村。另最東部碧洲36村、巾石28村,分別占當?shù)刈匀淮灞壤?/4強、1/6強。遂川縣客家人主要分布于大坑、上坑、巾石、碧洲、藻林、禾源、南江、西溪、大汾、滁州、七嶺、左安、黃坑、揚芬、湯湖、高坪、新江、衙前、五斗江、橫嶺、雙橋、堆子前、戴家埔、營盤墟等鄉(xiāng)鎮(zhèn)。全縣客家人有36.7萬,占全縣人口的69.25%。 

客家對遂川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與貢獻

客家是一個由大遷徙而誕生的民系。在歷經(jīng)艱難險阻、開拓前行的移民過程中,形成了頗具特色而有別于當?shù)赝林裣氮毺氐奈幕卣?。遂川大批客家移民紛至沓來,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中原漢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對促進當?shù)亟?jīng)濟開發(fā)和文化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歷史推動作用。

值得肯定的是,移民潮改變了龍泉的歷史狀況,促進了遂川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唐慶紅《明清以來龍泉水利與地方社會——以南澳陂和北澳陂為例》一文中指出:“遂川山區(qū)即使在明初,還屬地廣人稀的煙療之地,尚無大規(guī)模開墾的跡象,農(nóng)業(yè)尚處較低水平。明代中后期以來的地方騷亂,給龍泉人口帶來很大損失,直到明末清初,特別是清雍正、乾隆閩粵流民的高峰遷入后,在閩粵民開墾活動的推動下,遂川山區(qū)才得到大規(guī)模開發(fā)。”隨著移民大量遷入,食之者日眾,為解決人口壓力,清政府實行“官勸墾栽”政策,諭令“江西所屬山頭地角,數(shù)在二畝以下者,悉聽本地夷民耕種,免其升科(征收錢糧)?!遍}粵流民在經(jīng)過與當?shù)赝林L期的斗爭、競爭、磨合后,相互雜居、融合,和諧共處、生活得樂滋美味。遂川廣大山區(qū),在閩粵流民大量墾荒辛勤勞作下,呈現(xiàn)出《龍泉竹枝詞》所描繪的“萬點青山萬戶煙”“最喜年豐人樂業(yè)”一片欣欣向榮的美麗景象。

遂川物產(chǎn)豐饒,是國家重要的木竹生產(chǎn)基地、中國茶油之鄉(xiāng)、中國名茶之鄉(xiāng)、中國金橘之鄉(xiāng)?!督魍ㄖ靖濉份d:“遂川唐末五代已是木竹重要產(chǎn)區(qū),為朝廷提供貢木之地……遍覽西北各鄉(xiāng)森林區(qū)域,全程數(shù)百里,馳騁于深山之中,縱覽于峻嶺之上。所睹者,莫不為杉木森林,參差櫛比,蔚為壯觀,數(shù)萬株之大山隨處皆是?!倍乓圾櫟摹洱埲裰υ~》“秀洲洲前多老樹,北鄉(xiāng)寨上好杉山;絞排出水下流去,買得京灘細崽還。”“估客船通南北岸,浮橋橫亙在中間。”木竹資源的豐富、水運交通的發(fā)達、商賈往來市場一片繁榮之景象昭然于字里行間。

油茶,這一遂川特產(chǎn)也是閩粵流民辛勤勞作的碩果??图疫w徙遂川后,帶來了閩粵地區(qū)栽培油茶的技術(shù)和生產(chǎn)習慣并傳襲下來,當?shù)乇炯艘娭斋@甚豐,也紛紛效仿,客家的示范作用推動了該縣山區(qū)油茶種植的蓬勃發(fā)展。“油寮水碓杉皮篷,篷下?lián)蛬D趁翁;今年木梓賤如土,六月六日天無風。”油茶之豐、夏日作坊榨油之艱辛、茶農(nóng)“多收了三五斗”之窘態(tài)與無奈在詞作者筆下得到淋漓盡致的刻畫和表現(xiàn)?!芭椒N竹滿三年,冬筍春苗好趁錢;六尺籬笆堅如鐵,一床紙褥軟于綿?!眲t寫出了當?shù)馗呙鎸η酱渚G,竹、筍豐收的喜悅?!      ?/span>

客家佃山造林,推動“龍泉杉木”的生產(chǎn)。遂川特產(chǎn),歷史以來當首推杉木。以桿直、身長、芯紅、質(zhì)優(yōu)、量大而飲譽長江南北的“龍泉杉木”,被稱為“西木”中的珍品。南唐保大初年(943-957),該縣就設(shè)有“龍泉枋木場”為朝廷購輸造船貢木。建國后,該縣一直為江西省的重點林業(yè)縣。龍泉盛產(chǎn)杉木,固然與當?shù)厣降孛娣e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地土壤肥沃等自然條件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但大量客家入縣的佃山造林,對龍泉杉木的生產(chǎn)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图胰苏У?,生存條件異常艱苦,土地肥沃的平地概為先期而至的本籍人(客家先民、老客)所占有,后來的客家(新客)只能在邊遠山區(qū)搭棚而居,被當?shù)乇炯朔Q為“棚民”,受排擠打壓,地位低下。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毛澤東對湘贛邊界的土客籍歷史和土地問題等進行調(diào)查研究后,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寫道:“邊界各縣還有一件特別的事,就是土、客籍的界限。土籍的本地人和數(shù)百年前從北方移來的客籍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界限,歷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時發(fā)生很激烈的斗爭。這些客籍人從閩粵邊起,沿湘、贛兩省邊界直至鄂南,大概有幾百萬人。客籍人占領(lǐng)山地,為占領(lǐng)平地的土籍所壓迫,素無政治權(quán)利?!薄斑吔缤恋貭顩r:大體說來,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農(nóng)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約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笨图疫w徙遂川為生計所迫,大多只好向當?shù)厣街鳌扒蟮琛遍_荒造林。“佃山造林”也就成為遂川客家開基立籍的最主要方式。

由于客家人特有的剛毅堅強性格和開拓進取精神,通過佃山造林得到很好的回報,并在較短時期改善了生活環(huán)境。清乾隆《龍泉縣志》對“客家佃山日益豐饒,而山主出佃日益貧困”的現(xiàn)象有著較為詳盡的記載:“客有僑寄(龍)泉欣然。惟泉多山竹、箭材木之產(chǎn)。客知泉民之庶且富,而不知其凋之甚也??豌等?,詰曰有說乎?以泉山故多荒棘,康熙間,粵閩窮民知吾泉有山可種,漸與只身入境,求主佃山,約以栽插杉苗,俟成林時,得價而均之,山主寧不樂。從佃者倚山搭寮(棚),以前五年為辟荒,則自種旱稻姜豆薯芋等物,收益各半。后五年為熟土,始以杉苗插地滋長,未高長大仍可種植食物。如此,前后十年之內(nèi)專利蓄余,彼已娶妻作室,隱厚其基。逮二十年后,售木受價或百或千。山主得之于意外,嘗以耗靡竭之,佃家得之于辛勤,更以節(jié)儉饒之。于是佃家日益饒,主家日益竭?!蔽羧栈募纳降?,在客家長年累月的辛勤勞作下,成為一片片青翠的杉林??图胰送ㄟ^佃山造林不僅保障了生活,其中不少還成為小康富戶。

清乾隆時期,大汾客家富戶彭輝斗耗巨資,歷4年之久,建造客家民居“洛陽大”,占地面積達5200多平方米,擁有25個廳240間房。這是典型的江西客家民居三大類型之一的“廳屋組合式”客家民居,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宏大的建筑規(guī)模聞名于古廬陵。西溪文坳客家大戶張氏永勝“于清朝順治年間,從廣東五華遷居此地開基立家。得益以西溪文坳這方肥沃土地,盛產(chǎn)木材,經(jīng)數(shù)十年苦心經(jīng)營,積累了雄厚的家產(chǎn)。在西溪文坳發(fā)展至第三代開昌公時,把積余家產(chǎn)平分給三個兒子: 仁海,仁惠,仁宏,其三兄弟同時在文坳附近開建了三座大屋。長子仁海選址文坳馬坑虎形山,開基建設(shè)崇德堂大屋;次子仁慧選址文坳石坎,開基建設(shè)百忍堂大屋;三子仁宏選址地勢平坦開闊的象形山黃泥排,歷經(jīng)十余年建造宏遠堂大屋”聞名至今。南江鄉(xiāng)石鼓開基祖劉日章于明末清初從廣東和平承墾龍泉石鼓,其第四代孫劉名玠創(chuàng)建石鼓蠟樹坑石磡屋豐華堂大屋,無論規(guī)模與形制均聞名遠近。

清乾隆三十年(1765)龍泉邑令杜一鴻曾作《龍泉竹枝詞》贊曰:“賃土開荒客籍繁,年年棚下長兒孫,辛勤滿葉倉箱詠,閩廣湖湘共一屯?!?00多年前,這位親民的邑令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客家佃山造林而人丁興旺、豐衣足食,喜樂而又溫馨的美好畫面,為后人留下了歷久彌新寶貴的歷史資料。

客家人耕讀傳家,重視教育,促進遂川人才輩出??图蚁茸鎻闹性w徙而來,因而客家保留了較多的中原士族遺風,重視教育則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客家人以耕讀為本,“家雖貧,亦必令其子弟讀書,鮮有不識字、不知稼穡者。”遂川自宋后,教育發(fā)達,英才輩出,而歷代讀書致宦、功成名就的客家弟子不乏其人:南宋大汾寨溪的孫逢吉、孫逢年、孫逢辰兄弟三人同為進士,朝野名聲顯赫,被時人譽為“孫氏三龍”;清時西溪的周塤,科舉進士,官至汝寧知府。他不僅是乾隆年間政績卓著的廉吏,也是當時的詩文名士,清《龍泉縣志》刊錄了他大量的詩文題贈;他還擅長戲曲創(chuàng)作,有《拯西廂》、《中州愍烈記》、《廣陵勝跡傳奇》等不少頗具價值的戲曲作品存世;由他總纂的清乾隆版《龍泉縣志》,成為古代遂川體例編排科學,內(nèi)容豐富、質(zhì)量很高的一部地方志書,為遂川留下了寶貴的地方文獻資料。據(jù)《遂川縣志》記載,遂川歷史上還有許多客家人成為教育、醫(yī)學、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的著名人物,如,李崇泉(黃坳石圍人)先任廣東東昌知縣、江西余江縣長,后棄官從醫(yī),成為一代名醫(yī),著有醫(yī)學文論《閱書記隨記》二卷行世;鐘靈秀(黃坑周元人)在國民政府教育部任職19年,是當時社會教育制度、教育法規(guī)、干部培訓等方面的策劃者和參與者,學識淵博,著有《社會教育》、《論南京聾啞學校之我見》、組織和參與維修山東曲阜孔廟寫有《山東曲阜游記》等,均有較高史料和學術(shù)價值;鐘義鴻(西溪黃源人)江西省著名兒內(nèi)科專家,江西省兒童醫(yī)院內(nèi)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劉雅倫(草林大坪人),特等殘廢軍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江西分會會員,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41篇,發(fā)表長篇小說《青春的火焰》等,獲“江西保爾”稱號等等。

在遂川,舊時客家人興辦了許多書院,如新興書院(衙前)、燕山書院(堆子前)、鰲山書院(南江石鼓)、戴家埔淋洋八角樓書院、菁莪書院(大汾)、萃華書院(湯湖)、文藻書院(草林溪下)逢源書院(左安)、龍文書院(五斗江)、西溪文坳張氏宏遠堂書院、蔚起書院(縣城)等,都遠近聞名,有的還是古廬陵有名的書院。從宋以后,該縣科舉進士、舉人,約有一半是客家人。民國時期,該縣出現(xiàn)了一批國民黨軍將領(lǐng)而使客家在當?shù)馗胍粫r,他們有:北伐革命軍第六路軍司令鐘皋九、國民革命軍第8軍中將軍長張光斗(高坪)、國民革命軍第29軍中將副軍長李強(黃坑)、國民黨軍中將張愓三(湯湖)、國民黨軍少將古田才(揚芬)、國民黨蘇西師管區(qū)少將司令張良莘(高坪)、國民黨軍少將黃光(草林)等,他們都是少時受過良好教育的客家弟子,其中不乏愛國有為之士。《中國共產(chǎn)黨遂川歷史》載:“1926年9月23日,又有北伐革命軍第六路軍鐘皋九部由上猶經(jīng)草林進駐遂川縣城,縣公署知事葛祺連夜逃跑,北洋軍閥在遂川的反動統(tǒng)治宣告結(jié)束。”1941年南陽白河戰(zhàn)役,李強率部全殲日軍三十九師團一聯(lián)隊,蔣介石大喜,親自頒發(fā)國防部軍功勛章一枚。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毛澤東等創(chuàng)建革命搖籃——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被譽為“井岡之子、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的陳正人,及王佐等遂川客家人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遂川籍客家革命烈士就有一千余人,遂川客家人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犧牲……

解放初,遂川本地客家人陳正人(盆珠人)成為第一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此后,一大批遂川客家人成長為縣級及以上地方或部門黨政領(lǐng)導干部,如,張砥哉(黃坑人)縣長、溫榮生(珠田良洲人)縣委副書記,還成為中國農(nóng)業(yè)專家組成員派往非洲,而被譽為國際主義戰(zhàn)士;還有葉爵均(湯湖人)、吳煥如(上坑人)、黃昕(草林楠木人)、黃佐群(堆前人)、溫新華(珠田良洲人)等;新編《遂川縣志》首志主編曾瓊英(堆前人)和續(xù)志主編古文才(大汾人)均為客家后裔……。這些,都成為遂川客家的驕傲,激勵著客家后人奮發(fā)努力,建功立業(yè)。

客家孕育文化,輝映遂川發(fā)展歷史??图野褍?yōu)秀的中原文化藝術(shù)理念、人情風俗帶至遂川,與當?shù)赝林L情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了一支由中原文化為基礎(chǔ),變化發(fā)展而來獨具鮮明個性的遂川客家文化??图引垷?/span>“五龍下?!?、斗牛獅,民間舞蹈旱船舞,民間音樂“點綱”、“十番”,傳統(tǒng)手工技藝“狗牯腦”綠茶制作,測量學“龍泉碼”、黃坑油紙傘、大汾折扇,以及客家風情禮俗、客家民歌山歌等等,都集中體現(xiàn)了客家人敢于斗爭、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和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文明的聰明才智,折射出遂川歷史發(fā)展的光芒;以當?shù)乜图胰藶橹饕萋毴藛T,以表現(xiàn)客家文化為主的大汾農(nóng)民劇團,多次獲得國家、省、市(地)表彰;客家龍燈等許多文化藝術(shù)形式被上級有關(guān)部門錄制專題片,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而走出縣門,走向世界?! ?/span>

客家對遂川的社會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有著積極進步和歷史深遠的意義。認識客家發(fā)展歷史,發(fā)掘客家思想精髓,光大客家文化是歷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遂川人尤其是遂川客家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劉考祥 /2020年8月27日于知竹齋

參考文獻:

《辭源》第三版/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8月版

羅香林著《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版  

《我是客家人》客家文化通俗讀物/溫會禮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客家簡明讀本》林開欽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版

《論漢族客家民系》林開欽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版

《江西客家》周建新等著,廣西師范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中國客家地方社會研究(三)江西客家與非客的社會》[法]勞格文、譚偉倫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版

《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劉綸鑫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客家社會歷史研究》許懷林著,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江西客家音樂文化》黃玉英、袁大位著,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年6月版

《江西省遂川縣地名志》(1987年編修)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