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可是人生沒有假如 今又重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和以前讀這本書似懂非懂的感覺不同,這次又多了很深的感觸和見解。 海倫·凱勒,美國人,女,從小盲聾啞,但卻身殘志堅,奮發(fā)圖強,憑借驚人的毅力、勤奮,最終成為了一位偉大的作家。憑借著勵志的事跡讓她成為不少學(xué)生作文的常見事實論據(jù)之一。但很少有人了解她為何會盲聾啞,她的生活環(huán)境是怎樣的,是什么促使她去努力學(xué)習(xí),她又碰到了什么樣的困難,莎莉文老師又是怎樣的機緣巧合來到她的身邊,為何會愿意用終生去陪伴她,帶著這些疑問,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著這本書。 從打開書的第一刻起,我眼前呈現(xiàn)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榜樣形象,相反卻是一個鮮活、富有生命力的海倫·凱勒。她勇敢無畏,同時也謹(jǐn)慎小心;她接受朋友的人情援助,同時也為盲人謀求福利。她與我們一樣共同一日三餐,共同經(jīng)歷春夏秋冬,她的人生在一步步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變得光鮮。越是讀這本書,越能感受得到她對夢想的執(zhí)著,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她的人生充滿著我們無法感知的困難,但正是她樂觀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引導(dǎo)著她走向成功。有誰能想到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能夠游歷大江南北,用她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傳遞著愛與希望,同時她也為盲人機構(gòu)設(shè)置、福利而發(fā)聲,并最終為盲人世界帶來了福祉。而終生陪在凱勒身旁的莎莉文老師,緣由年少時深受社會的關(guān)愛而選擇將這份愛回饋社會,她選擇了最適合她卻也是及其艱辛的幫助教育殘疾人事業(yè)。是緣分將凱勒與莎莉文老師凝聚到一起,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凱勒的身上得到傳承。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可是人生沒有假如。我很喜歡海倫·凱勒的一句話,她說:“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某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該多好?。 边@句話多么的簡單。要是我們把每一天都看做最后一天,哪有那么多永遠也滿足不了的欲望,哪有那么多爭吵、誤會、猜忌,我想那一天對于每一個不同的人來說都是最幸福最充實的一天,誰也不會在這寶貴的一天留下怨恨、爭吵、不信任和不珍惜。這一天一定是最美好的一天,那我們何不就這樣過好每一天呢? 天天語文每天陪伴你 歡迎免費收聽、收看、轉(zhuǎn)發(f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