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南過皮氏縣西。 皮氏縣,王莽之延平也。故城在龍門東南,不得延逕皮氏,方屆龍門也。 皮氏縣故城,縣址在今山西河津市陽村鄉(xiāng)太陽村東南,太陽村原村口牌坊上書“古皮氏城”四個大字。 注文“(皮氏)故城在龍門東南,不得延逕皮氏,方屆龍門也”是酈道元對經文出現(xiàn)錯誤的??保赋觯ㄆな希┕食窃邶堥T的下游,不可能先經皮氏故城再過龍門;也間接反襯了酈氏的嚴謹。 △ 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 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龍門矣?!段和恋赜洝吩唬毫荷奖庇旋堥T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遺功尚存。岸上并有廟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復識,一碑是太和中立?!吨駮o年》:晉昭公元年,河赤于龍門三里。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京房《易妖占》曰:河水赤,下民恨。 龍門,即今禹門口?!队碡暋酚小皩Ш臃e石,至于龍門”的記載。相傳這里是大禹治水時開鑿,故稱禹門,又稱龍門。這里民間傳說“鯉魚跳龍門”之處?!度赜洝分杏写篝~集龍門下數(shù)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下者為魚的神話記載。傳說:“每歲季春有黃鯉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之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尾,乃代為龍。”今韓城孔廟中有鯉魚登龍門的浮雕,即這一故事的藝術概括。 梁山,今稱呂梁山,又稱為龍門山;為呂梁山最南端[1]。而按注文“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考量則梁山為橫亙黃河貫穿秦晉的呂梁山西南余脈;而按下文“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所述則注文中的梁山還當涵指陜西境內的黃龍山。 河水又南右合暢谷水。水自溪東南流,逕夏陽縣西北,東南注于河。 暢谷水,疑即今鑿開河。 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原自山東南出至河,晉之望也。 在馮翊夏陽縣之西,臨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晉侯以問伯宗,即是處也?!洞呵锕攘簜鳌吩唬撼晒迥?,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召伯尊。遇輦者,不避,使車右鞭之。輦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遠矣。伯尊因問之。輦者曰:君親素縞,率群臣哭之,斯流矣。如其言而河流。 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水出縣西北梁山,東南流,橫溪水注之。水出三累山,其山層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按《爾雅》,山三成為昆侖邱,斯山豈亦昆侖邱乎?山下水際有二石室,蓋隱者之故居矣。細水東流,注于崌谷。側溪山南有石室,西面有兩石室,北面有二石室,皆因阿結牖,連扃接闥,所謂石室相距也。東廂石上,猶傳杵臼之跡。庭中亦有舊宇處,尚仿佛前基。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豐周瓢飲,似是棲游隱學之所。昔子夏教授西河,疑即此也,而無以辨之。 崌谷水,按注文所述次序與今涺水相當。 子夏,原名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被尊稱為“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人,一說衛(wèi)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提出過“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勞。后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组T弟子中,子夏不像顏回、曾參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而頗具異端傾向的思想家。 三累山,按注文所述方位,當在今涺水河流域韓城市西北。(另按《清一統(tǒng)志》引《陜西通志》:“今有三峽山,在韓城縣西北四十里,疑即三累山也”) 溪水又東南,逕夏陽縣故城北,故少梁也,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從今名矣。王莽之冀亭也。其水東南流注于河。昔韓信之襲魏王豹也,以木罌自此渡。 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陽太守殷濟精廬南。俗謂之子夏廟。陶水又南逕高門南,蓋層阜墮缺,故流高門之稱矣。又東南逕華池南,池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陽城西北四里許。故《司馬遷碑》文云:高門華池,在茲夏陽。今高門東去華池三里。溪水又東南逕夏陽縣故城南。服虔曰:夏陽,虢邑也,在大陽東三十里。又歷高陽宮北。 夏陽縣故城,秦漢時故城遺址在今韓城市城區(qū)南10公里,芝川鎮(zhèn)瓦頭村以西,呂莊村之北,堡安村以東地帶。夏陽縣故城城址規(guī)模非常龐大,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7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夯層厚7-9厘米;城內還發(fā)現(xiàn)陶窯、冶鐵遺址及墓葬區(qū)。(《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6期) 陶水即陶渠水,亦即今之芝水。 又東南逕司馬子長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短饭詳ⅰ吩唬哼w生于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溪水東南流入河。昔魏武侯與吳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 司馬遷,字子長,韓城高門原人。逝世后,葬于現(xiàn)韓城市芝川鎮(zhèn)東南高崗上。西晉永嘉四年(310),漢陽太守殷濟將其墓冢建為石冢,立碑樹垣。后經宋、元、明、清諸代擴建修葺,始成規(guī)模。1957年,司馬遷被尊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世界歷史之父。司馬遷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民政府屢次撥款修葺,祠廟煥然一新,中外游人絡繹不絕。司馬遷墓祠在澽水河口。司馬遷祠原有的建筑物,主要有寢殿、獻殿、祠門、山門和四座牌坊,除第三座牌坊已不存在外,余皆完好[2]。 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武帝登仙宮東。東南流絕疆梁原,逕劉仲城北。是漢祖兄劉仲之封邑也,故徐廣《史記音義》曰:郃陽,國名也。高祖八年,侯劉仲是也。其水東南逕子夏陵北,東入河。 河水又南,逕子夏石室東。南北有二石室,臨側河崖,即子夏廟室也。 徐水,應即今徐水河。 劉仲城,據(jù)《合陽新志資料》:劉仲城在坊鎮(zhèn)東北五里和陽村。 子夏墓,在合陽縣東北徐水溝南大原頭村。相傳子夏設教西河, 合陽縣東老崖下黃河岸邊曾有“子夏石室”[3]。 [1]謝鴻喜:《<水經注>山西資料輯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8頁。 [2]韓城市志編纂委員會:《韓城市志.文物志》,三秦出版社,1991年01月 [3]《合陽縣文物大全》,三秦游網,2012-7-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