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四方法關(guān)照孩子的情感需要,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一、同理心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體諒孩子的情感體驗。 案例 孩子有點委屈地說:“媽媽,今天老師罵我了?!?/span> 你的回應(yīng)是: ╳媽媽:“你干了些什么,老師批評你?” ╳媽媽:“你們老師罵了你,那你肯定干了些什么?說,你干了什么?” ╳媽媽:“唉,我很難過。” √媽媽:“那你一定很難堪!” √媽媽:“你一定是氣壞了吧?!?/span> √媽媽:“那時你肯定恨老師!” √媽媽:“老師一定大大傷害了你的感情?!?/span> √媽媽:“這對你來說真是難熬的一天?!?/span> ╳媽媽:“沒有理由要那樣發(fā)脾氣?!?/span> 孩子的怒氣不會消除,因為怒氣是不能強行消除的。但當父母出于理解,對孩子的發(fā)怒不亂加指責,他的怒氣一定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減輕,火所甚至被澆滅。 二、反射情感 家長可用“反射情感”安撫孩子那受傷的心。當孩子受到委屈時,成人應(yīng)該設(shè)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當時的心情。當孩子向你表達某種感受時,你可用孩子的原話表示你對他的理解。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稱作反射情感。 小勇從幼兒園回家后,一直不高興,媽媽問他出了什么事,小勇說:“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劉娟的,可是老師硬說是我打的,真氣人!”這時,我們可以接著說:“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師硬說是你打的,是氣人!”小勇覺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邊的,氣也就慢慢地消了。 孩子告訴媽媽:“今天上課時我一直舉手,可是牛老師就是不叫我回答問題?!边@時,我們可以這樣說:“是啊,一直舉手不得回答問題,心里一定不好受!”。 這種方法也是用反射情感的方法。但與前者又略有所不同的是第一例中父母用孩子的原話把孩子的情感反射出來的;而第二例中的媽媽則是把孩子心理潛在的話說出來,使孩子抑郁的情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孩子的情緒便會趨向平靜。 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一個勁地追問:“老師對你說了什么?!干了什么?!”“你為什么不對老師說清楚?!你怎么這么蠢?!” 這種追問和責備,只會火上澆油,使孩子越加感到不滿和委屈,使孩子負性情緒的能量成倍地增長,這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傾聽 ★面對著哭喪著臉的孩子…… 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難過?可不可以告訴媽媽為什么?” ★面對打別人的孩子…… 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生氣,可不可以告訴媽媽發(fā)生了什么事?”——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感覺及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家長專注地聽其訴說后,孩子的氣就會慢慢地消了。 四、 真誠,全心全意 媽媽將孩子送到老師手上,正準備離開…… 孩子喊:“媽媽?!” 媽媽回應(yīng):“好了,好了。我們約定好的。媽媽該走了?!?/span> 孩子說:“媽媽,你還有一件事沒有做?!?/span> “什么事?” “你還沒有親我?!?/span> 媽媽走過去,快速親了一下,急速想走。 “好了吧?”媽媽有點生氣了?!昂⒆?,又怎么了?剛才不是親了嗎?!老師都看見了!” 孩子用手指指著說:“親這里!” 親完孩子,媽媽準備走了…… 孩子又說:“媽媽,你還沒有擁抱我?!?/span> “好了,好了?!眿寢尶焖俚乇Я艘幌?,準備急速地走了。 沒想到孩子又喊:“媽媽??!” 媽媽終于忍不住了,發(fā)火了:“你又怎么了??” 孩子說:“你看著我的眼睛!” 孩子說:“媽媽,我愛你!”“祝你一天都開心??!” “媽媽也愛你!也祝你開心??!”說完,給孩子一個飛吻。 孩子說:“媽媽,今天我要多交一個好朋友!” 孩子說:“媽媽,我愛你!” 媽媽回應(yīng)說:“好吧,媽媽也愛你!” 整個過程,媽媽都是在應(yīng)付,很被動,很不情愿,孩子是感受得出來的。 孩子成長真的需要有效的陪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