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本質(zhì)是生活,幼兒的主要生活是活動?;顒邮怯變旱奶煨裕怯變旱纳?。如果說生命在于運動,那么,智慧就在于活動。 教育活動組織的“活動化”是要從活動角度來探討如何組織教育活動;但是“活動化”不等于“活動”,尤其是不等于“具體的活動”。 活動化的要義不在于說明活動形式是什么,而在于說明活動性本質(zhì)。活動性是活動化要達到的目標,它不僅僅表現(xiàn)為活動本身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則是引起學習者內(nèi)部心理活動——活躍的思維、想象,積極的興趣、動機,高昂的情緒,旺盛的求知欲,主動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的需要,等等。 這就是說,活動化要探討的是怎么樣使幼兒心智活動起來的道理。而幼兒心智活動起來,首先必須使其感官活動起來,把其情緒調(diào)動起來。 幼兒的思維、想象與其動作、活動緊密相聯(lián)??梢哉f,“不活動,不思維”。而對嬰兒來說,簡直就是“活動即思維,活動即想象?!睆闹橇顒雍椭橇Πl(fā)展方面來說,盧梭曾肯定每個年齡都有其自己的思維方式。皮亞杰通過大量的天空證明了盧梭的推斷,并認為幼兒的智力是實踐智力,而“實踐智力乃是活動教育所依賴的一個心理學上的主要論扭?!睂嵺`智力或感覺運動智力在嬰兒階段就已發(fā)展了,在整個幼兒期是智力開發(fā)的主要形式,并且在學齡初期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實踐智力是概念智力或以言語為基礎(chǔ)的智力的基礎(chǔ)。而“對幼兒來說,實踐智力先于反省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反省智力是有意識地去掌握實踐智力所取得的結(jié)果。”因此,啟迪幼兒的心智的最佳辦法無疑是,讓他活動?!皬淖鲋袑W”的確是幼兒學習發(fā)展的基本原則。 動作(活動)→ 表象(想象、形象思維)→ 抽象邏輯思維是幼兒從外部動作向內(nèi)部思維發(fā)展的過程。與此相應,實物 → 圖像 →語言文字是幼兒思維發(fā)展的物質(zhì)承擔者。教育活動組織活動化必須依據(jù)這種規(guī)律。這意味著,引起活動既不能超過幼兒的心理水平,也不能低于其晝水平。超越和過低,都有“強迫性”,既難于為幼兒所接受,也是不人道的。適合幼兒發(fā)展與需要,通過外物,使幼兒活動起來,就達到了活動化組織的目的。 那么,幼兒活動起來有什么標準來判斷呢?一個標準是專注。幼兒是否精神集中地反向某種目標,并且圍繞目標而行動。這又分幾種情況:指向可見目標、指向預定的不可見目標、指向非預定的不機見的目標等。當一個幼兒專心致志地在玩玩具,在操作活動材料,在種植、繪畫、做著剪貼等動作時,他的外部活動背后,是隱含著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興奮性、探密性等與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個性傾向相聯(lián)系的心理活動。 具有明顯的連貫性的外部動作的操作活動,是判斷幼兒內(nèi)在興奮性的指標,但僅此不夠。言語伴隨現(xiàn)象也是重要標志。特別是3-4歲幼兒,其外部活動很多時候會伴有言語輔助。幼兒會一邊擺弄物體,一邊口中“念念人詞”,不知所云;但有時則是明顯地受言語調(diào)節(jié)或指示,配有和外部動作相符合或大致相符的“解說詞”。 從言語角度來看活動,活動化意味著積極地利用、使用和組織語言。所謂言語活動,是真正的以言語為興奮中心的心理活動,而不是指以“語言”這種符號系統(tǒng)為目標組織的“活動”。例如,幼兒教師在組織語言課或“語言教育活動”,教師在臺上講得頭頭是道,口若懸河,乃到神采飛揚;幼兒在臺下呆若木雞,或交頭接耳,或東張西望、無所事束,時間一到,自然下課。這樣的“語言教育活動”就不具有言語活動性,這樣的組織就不算活動化組織。 言語活動性表明,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或思維是流暢的,是有邏輯性的連續(xù)動作過程,而不是名義上的。如果幼兒教師和一個幼兒的言語活動是活動化組織,那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言語經(jīng)驗,伴以熱情飽滿而親切自然的態(tài)度和表情,并能啟發(fā)幼兒,使言語活動順利地進行,且表現(xiàn)出言語的樂趣和創(chuàng)造性。下面試分析兩個語言活動事例,來說明語言活動的活動化組織。 能讓幼兒自由流暢而溢于表情充分表達,并能與人清楚地交流,就是語言教育的目標。相比之下,在例二中,教師為了讓幼兒說出“扣子”一詞,時時阻斷幼兒的思維,只追求小目標,而忽視了具有更大價值的目標。這就不具備活動性,或活動性差。 因此,如何誘導幼兒回答問題,最好以幼兒熟悉而感興趣的話題開始,避免批評性語氣、字眼,不要詰難幼兒,不要隨意打斷幼兒言語。使幼兒在談話中感到自信,自然扮演一個“權(quán)威者”角色,使幼兒愿意說、想說、可說、能說、會說。 為了使語言教育實現(xiàn)活動化組織,教師還需要做到: ⒈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言語發(fā)展的一般水平、特點和語言習得規(guī)律,心中有數(shù)地因時利導。 ⒉充分利用材料和資源,豐富幼兒的各種經(jīng)驗。 ⒊了解幼兒言語的興奮中心課題。 ⒋進行語言教育時,要情緒飽滿,積極熱情,聲音悅耳,級幼兒留下愉快的言語記憶。教育活動組織活動化本質(zhì)上是,通過調(diào)動幼兒積極進行外部活動引發(fā)內(nèi)部活動。這種內(nèi)部活動不僅僅是智力運演,也是情感調(diào)節(jié)、態(tài)度形成、知識結(jié)構(gòu)化過程。由于幼兒智力活動具有具體性、形象性、操作活動對外物的依賴性、態(tài)度體系的外控性、情緒的易感性等特征,外界情境的特征就成為教育活動組織活動化十分關(guān)鍵的方面。外界情境是否有新穎性、興趣性、挑戰(zhàn)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奮性,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活動水平,因而也影響著教育活動組織活動化的可行性。 要使活動化原則得到切實貫徹,還需要了解幼兒的活動狀態(tài)。這包括,幼兒心理覺醒水平、興趣中心、活動準備狀態(tài)、心理定勢、習慣性行為、需要狀況、動機和情緒背景等。當幼兒牌處于正常覺醒水平,所提供的刺激符合幼兒中心興趣和心理定勢,又適合兒活動準備狀態(tài)和情緒背景時,幼兒易引發(fā)積極的內(nèi)在動機,進入“活動狀態(tài)”。反之,則難使幼兒“入境”。因此,研究和了解上述方面,對于實現(xiàn)教育活動組織活動化具有實質(zhì)性價值。 讓幼兒充分發(fā)揮五官的感知功能,特別是手的操作功能,是使教育活動組織活動化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方式。著名心理學家有一句名言“人的心理是手造成的?!边@話有浣的道理,也有堅實的生理心理學基礎(chǔ)。生理心理學的天空早就表明,手的大腦定位區(qū)域最大。手的活動直接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蒙臺梭得的感定訓練、福祿倍爾的“恩物”操作,都是以手動帶動心動腦動。手的活動具有組織其它器官協(xié)同活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說,幼兒的手動具有控制腦動的價值。這一點和年長幼兒及成人不同。成人和年長幼兒多是以心動腦動使手動,手往往是表達心理的工具。幼兒則不全如此,甚至完全相反。捆綁起幼童的手腳,也就是大部分地封閉了他們的心靈。這就是陶行知先生在三十年代大聲疾呼解放“幼兒的手、眼、耳、口、鼻”的原因。 解放幼兒的手和五官,為幼兒活動起來拓通了一半道路。要使幼兒從手到腳,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全身心地活動起來,還需要“動力”。這如同一部功能完好無束縛的機器,要使之轉(zhuǎn)動起來,必須有驅(qū)動力以及維持轉(zhuǎn)動的能源。幼兒心動的力量是什么?它是興趣、滿意感等。但幼兒與機器不同的是,他除了他動以外,還能自動,能自我組織。就此而論,教育活動組織活動化就是要尋求化動促自動,他動與自動結(jié)合,最終實現(xiàn)自動的原理。用葉圣陶先生的話說即是,“教是為了不教”;用現(xiàn)在滸的術(shù)語言之則為,使幼兒“學會學習”。 根據(jù)上述可知,在幼兒園教育活動組織中,采用以說理、解釋方式為主的“直接教授式”或“注入教育模式”是不適合的。因為該模式不符合幼兒以手帶心動,心理活動外控制性的特征。但是,并不是說該模式一點價值都沒有。直接教授模式符合理性的學習,且以簡捷、大量、非時限、范圍廣等優(yōu)點而在高年級教育中久用不衰。同樣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教授模式在特殊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情境中依然可以采用。 活動化組織原則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組織的基本原則之一,這表明幼兒園教育活動不是唯活動論。即不是說,一切教育活動組織都要尋求活動形式?;顒踊且环N思想,一種組織的指導思想,它不必然要求必須有完整的活動過程。相反,活動化以充分調(diào)動幼兒主體性為最高原則,組織的靈活性是活動化的必然要求。 增加幼兒與教師、小朋友以及活動材料相互作用的機會和頻率,是教育活動組織活動化的要求。幼兒園的活動區(qū)設(shè)置是具有一一組織結(jié)構(gòu)的活動材料區(qū)。它可為幼兒根據(jù)自己興趣、需要自由選擇。小組教育有利于教師管理,也增加了幼兒人際相互作用的頻率和質(zhì)量,容易引發(fā)具有活動性的活動。 但是,活動區(qū)設(shè)置和小組活動形式只為活動化教育活動組織提供了便利條件,這不等于就產(chǎn)生了教育。如果不符合幼兒心理準備狀態(tài),不能刺激幼兒活動的興趣中心,就不能真正使幼兒活動起來。誠如此,則是一種浪費。 活動化作為教育活動組織的一般原則,它說明的是使幼兒“活動”起來的普遍性道理和目標。要更明確活動化的功能機制,需要深入到“興趣性活動”——游戲之中。 身體同樣需要相應的活動才能得到鍛煉和提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