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自尊心有多強? 5歲半的小男孩在上網(wǎng)課時,被老師說長胖了,忍不住委屈地哭了,馬上起來一邊哭一邊運動。 我們總覺得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自尊心就已經(jīng)開始萌芽。 研究表明:2歲左右的孩子,就會開始在意大人的評價,會有 策略地展示什么是可愛的,有價值的,值得稱贊的,或者相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大人的反饋和評價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塑造孩子的行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p> 自尊心會讓孩子更自愛、注重維護人格的尊嚴、在逆境中有奮發(fā)向上的意愿、自強不息。 當一個很多缺點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受到老師或家長的關注和表揚,他的自尊心就會讓他更自信,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讓自己各方面表現(xiàn)更加優(yōu)秀。 而一個孩子自尊心如果被破壞了,就容易出現(xiàn)“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消極心理,或者叛逆、故意和父母老師作對。 許多調(diào)皮搗蛋不聽話、父母老師眼里的“壞孩子”、“差生”,其實是被破壞了自尊心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嚴厲管教,而是對他們自尊心的關注和保護。 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行為,很容易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會給家庭教育和孩子自身的發(fā)展帶來不利的影響,需要引起注意。 01 不分場合的批評、說教 認識一位媽媽,一直對孩子不主動跟人打招呼感到不滿,每次有親戚朋友到家里來,孩子不出聲,她就會當著大家的面朝孩子發(fā)脾氣: “你啞巴了?不會喊人?。 ?/p> “說了多少遍了,這么大人怎么一點禮貌不懂?” (對著外人)“你看這孩子,有什么用?” 她認為,當著人多的時候批評孩子,讓他知道丟臉,孩子就會長記性。 然而結果是,孩子變得更加寡言少語,從小學上到初中了,也從不會跟人打招呼。 點擊加載圖片 我還在地鐵上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孩子一開始坐在座位上,一位老人家上來了,孩子沒注意到,沒有及時起來讓座。 這位媽媽立馬把孩子揪了起來,當著一車廂的人開始說教,教育孩子“讓座是美德”之類,好像在表現(xiàn)自己多會教育。 不分場合地對孩子說教、甚至批評指責,是很多家長都常犯的錯,這種做法對孩子改正錯誤、學習正確的道理,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損。 因為在那么多人面前被教育,孩子當下的感受只有難堪和屈辱,沒有心思聽進去那些道理,甚至產(chǎn)生反感。 如果父母經(jīng)常當眾羞辱、斥責孩子,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內(nèi)心自卑。 批評孩子,最好是在一個單獨和孩子在一起的空間,懂得給孩子留面子,維護他的自尊心,教育效果會更好。 02 當眾議論孩子的隱私,糗事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 小時候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訴父母,結果轉(zhuǎn)眼就被父母告訴了親朋好友,大家都知道了。之后不管有什么事,再也不喜歡跟父母講了。 其實很小的孩子,就有羞恥心了。 自己做過的一些糗事、心里的小秘密,不想被別人知道,比如尿床、隨便拿家里的錢被父母發(fā)現(xiàn)、喜歡班里的一個同學、干壞事被老師批評了······ 孩子愿意跟父母講,是出于信任父母,父母有責任幫孩子保守秘密,保護孩子的隱私,而不是覺得好玩有趣就到處宣揚。 當眾議論孩子的隱私,拿孩子的糗事當樂事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沒有安全感、不再信任父母,影響親子關系。 03 貶低、打壓孩子 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很多犯錯誤、惹麻煩、走彎路、不聽話的行為,常常惹得家長焦慮、生氣。 于是,家長的發(fā)泄方式就是朝孩子發(fā)脾氣,說很多氣話、狠話,不斷地貶低、打壓孩子: “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沒用的?” “笨得像豬一樣,教了幾遍了!” “你看看你,再看看別人?!?/p> “就你還想當老師?到時候把學生都教壞了?!?/p> ······ 還有的家長出于怕孩子驕傲,希望孩子更優(yōu)秀的目的,就用“打擊式教育”來激勵孩子,很容易就會破壞孩子自尊心,起反作用。 比爾.蓋茨的爸爸在《蓋茨是怎樣培養(yǎng)的》一書中寫道: “作為父母,您對孩子不管怎么做,就是不能貶低孩子?!?/p> 童話大王鄭淵潔也指出:家長絕對不能對孩子做的事就是貶低。 “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p> 如果家長總是喜歡貶損孩子、否定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低自尊、自卑,認為自己就是不行,差勁,失去了努力變好的動力。 自尊心被破壞的孩子,也容易變得“沒皮沒臉”,對父母的教育、批評麻木,以后說他什么都不會覺得羞愧,變得越來越差勁。 點擊加載圖片 被肯定、被欣賞,是每個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 這種需求能夠得到滿足的孩子,會建立起穩(wěn)定的高自尊,自愛、自信、注意維護自己名譽、積極地調(diào)整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好。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即便是要批評、堅定地執(zhí)行原則時,也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謹慎使用語言,不隨意貶低、打壓孩子。 管理好情緒,多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和期待。 在這個前提下,保持平和而堅定的態(tài)度,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維護心存感激,用更主動、配合的方式來回應父母。 04 忽視、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一種錯誤心態(tài): 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沒經(jīng)驗,他的感受、想法無足輕重,于是在教育中不自覺就會隨意對待孩子。 對孩子愛理不理,心情好的時候會好好和孩子對話,不想理孩子的時候就直接忽視; 把孩子說的話、表達的感受不當回事,不重視孩子的想法和意見; 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事情,孩子沒有一點話語權、選擇權; 包辦替代,該讓孩子獨立做的事情不給他機會做······ 這些表現(xiàn),反映出的根本問題就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不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孩子生來就有被關注、被愛的需求。如果孩子常常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就會缺少存在感、價值感,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影響性格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點擊加載圖片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 “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xiàn)在你眼前?!?/p> 孩子再小,也應該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他,尊重他。 和孩子說話時認真傾聽、積極回應,不敷衍不忽視; 說話做事考慮孩子的感受,重視他的想法,合理的予以采納,不合理的講清楚原因; 安全范圍內(nèi)、非原則問題上,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給他充分的自由成長的空間; 信任孩子,在生活中鍛煉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孩子內(nèi)心自發(fā)想要變得更好的意愿。 家長在教育中,要重視孩子自尊心的發(fā)展,避免當眾批評孩子、談論孩子隱私、出孩子丑,要給孩子留面子。 此外, 多發(fā)掘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不要總盯著孩子的缺點,鼓勵其自信,父母的欣賞和鼓勵,會讓孩子潛能得到更大的發(fā)揮。 最后,用愛和信任,引導孩子愛自己、正確看待自己,提高自我價值感,建立起恰如其分的自尊心。 關于作者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范大學名師。86級畢業(yè)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fā)展問題咨詢、特殊需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