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點(diǎn)讀書簽約作者 有位哲人說過這么一句話: “人這輩子,少管、少說、少想,就是福。” 深以為然。 人生一世,白云蒼狗,多管則多仇,多嘴則多災(zāi),多思則多煩擾。 而命里有福的人,身上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征。 少管 《醒世恒言》里講:“話不投機(jī)莫多言,事不關(guān)己休多管?!?/p> 管閑事,落不是。少管,才能給對方留白、給自己添彩。 一個人最難得的修養(yǎng),是少管閑事。 前段時間,鄰居張姐突然發(fā)了一條朋友圈: “好心沒好報(bào),費(fèi)力不討好。以后,再也不多管別人家的閑事了!” 我問她怎么了。 她告訴我說,覺得自己很委屈,明明是一片好心,到頭來卻兩頭不討好。 聽到這話,我瞬間有點(diǎn)明白了。 張姐是小區(qū)里有名的“熱心腸”和“閑不住”,前些年退休之后,總愛管些分外事—— 看到兩夫妻吵架,她總會上前去勸上一勸;聽說別人家中獎,她也要上門去打聽打聽。 喜歡摻和,愛管閑事,就是小區(qū)眾人對她的評價(jià)。 只是不知道,這次,她又管了什么閑事? “前段時間我二哥嫁女兒,準(zhǔn)備給我侄女陪嫁一套婚房。我想著侄子還沒結(jié)婚,就跟我二哥建議把房子留給他,畢竟,女孩子嫁了人,就成了外人……結(jié)果這話惹得我二哥大怒?!?/p> “后來我才知道,用這套房子陪嫁,是我侄子的主意,他自小就很疼愛他妹妹……” “現(xiàn)在,侄女怨我重男輕女,侄子嫌我多管閑事,兩頭不討好、里外不是人啊……” 最后她苦笑著對我說:“人這輩子,不是自己的事兒,少管!” 有人說:
是啊,黃牛角,水牛角,各管各的角;黑狗毛,白狗毛,各理各的毛。 正如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在其著作《偷影子的人》中寫的那樣:“你不能干涉別人的人生,就算是為了對方好?!?/p> 和不干涉別人生活的人在一起,是一種幸福。 而學(xué)會做一個少管他人事的人,是一個人一生的必修課。 網(wǎng)上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 一個小男孩正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吃巧克力。一名男子坐在他正對面。 當(dāng)男子看著小男孩一口氣吃完6塊巧克力后,他對小男孩說:“巧克力吃多了對身體不好?!?/p> 小男孩回答道:“我爺爺活了105歲?!?/p> “他也吃很多巧克力嗎?”男子問。 “不,”小男孩說,“他從不多管閑事?!?/p> 有福的人,從來不多管閑事。 世事變幻,人生如夢,與其好心辦壞事、吃力不討好,不如“高高掛起”、少管閑事。 少說 林語堂先生說:“要說得巧,要說得少;言多必失,語多必?cái)?。?/p> 深以為然。 人這輩子,兩年學(xué)說話,一生學(xué)閉嘴。 管好自己的嘴,是一輩子的修行。 前段時間,演員張萌又道歉了。原來她“又說錯話了”—— 也許是因?yàn)樽穭√项^,她在微博上吐槽《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但因言語不當(dāng),傷及了林有有的扮演者張?jiān)隆?/p> 于是,就有了她今年以來的第6次道歉。 曾有網(wǎng)友這樣總結(jié)張萌的一天——“說話、說話、說話、道歉”。 我欣賞這種說錯就道歉的態(tài)度,但是我真的很懷疑,是否所有因說錯話而造成的傷害都可以用一句道歉抹平? 畢竟,“言語傷人,勝于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愈”。 就像那根造就疤痕的釘子,即使被拔除,也已經(jīng)在別人的心上留下了疤痕。 所以,與其在說錯話之后道歉,不如一開始就少說話。 就像張萌告誡自己的那樣:“要謹(jǐn)言慎行”。 和張萌一樣因話多而被罵的,還有伊能靜。 在綜藝節(jié)目《婆婆和媽媽》中,秦昊媽媽就曾這樣評價(jià)伊能靜“其實(shí)你這個人呢,善良,還要強(qiáng)。但你有一個最致命的弱點(diǎn),那就是話太多?!?/p> 一語中的。 《道德經(jīng)》有言:“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p> 誠然如此。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千萬別讓你的嘴,擋了你的福氣。 猶太人的智慧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牧師吩咐他的仆人:“去把市場上最貴的東西買回來?!?/p> 牧師以為仆人會買些雞鴨魚肉之類的食物,可是最后仆人買回來的卻是舌頭。 過了兩天,牧師又吩咐這個仆人:“去把市場上最廉價(jià)的東西買回來。” 牧師以為仆人會買些粗食之類的,可是這個仆人買回來的還是舌頭。 牧師不解,問:“前兩天我叫你去買最貴的東西,結(jié)果你把舌頭買回來。今日我要你去買最廉價(jià)的東西,你又把舌頭買回來。這是什么道理呢?” 仆人答道:“舌頭這種東西,好則高貴無比,壞則低賤至極?!?/p> 小時候看《紅樓夢》,覺得薛寶釵“事不關(guān)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性格可真是虛偽啊??僧?dāng)我步入社會,一路磕磕絆絆,走過千山萬水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分明是大智慧! 正如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的書信中寫的那樣:“戒多言”。 是啊,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與其多嘴招災(zāi),不如少說聚福。 少說,才是福氣的根源。 少想 民間有這樣一句諺語:
前段時間,好友跑來和我傾訴:“最近諸事不順,好煩啊……” 我問她怎么了。 她告訴我說:“我覺得我男朋友不愛我了,他現(xiàn)在周末都不陪我……” 但據(jù)我所知,她男朋友為了攢錢買房,最近跳槽到了一家會計(jì)師事務(wù)所,整天忙得見不到人影。 看著她愁容滿面的模樣,我半開玩笑半認(rèn)真地對她說:
是啊,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曾有人給楊絳先生寫信,困惑自己為什么無心上進(jìn)。 楊絳先生在回信里說道: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有人說: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少想,是一種頂級的生活態(tài)度。 而多想,只會束縛住自己的幸福。 荷蘭著名作家敦·德勒根的代表作《刺猬的愿望》一書中,有一只喜歡胡思亂想的刺猬。 這只刺猬因?yàn)樯砩系拇?,一直沒有好朋友。 一天,它突發(fā)奇想:“不如邀請動物們來我家做客”。于是它馬上提筆寫信,但信寫完之后,它卻開始不安起來: 如果大象來了,會踩壞桌子; 如果獾來了,會找不到話題; 如果鯨魚來了,噴出的水花會把森林淹沒了; 刺猬想啊想,想啊想,不一會兒,三十多種動物來訪時令人驚恐的畫面,在它的腦海中輪番上演。 這時,松鼠敲響了刺猬家的門——然后,他們一起度過了一個美好的下午。 馬德說: “好多人把強(qiáng)大的想象力,都用在了自戕上。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稍加勾連,就能安排在自己身上。那邊還沒風(fēng)聲鶴唳呢,這邊早已四面楚歌了?!?/p> 的確,想太多,就是折磨自己。 畢竟,“好多時候,是自己把自己折騰累了,自己把自己糾纏煩了,然后,這個自己掙脫不開另一個自己?!?/strong> 所以啊,少想,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 幸福人生有三寶:少管,少說,少想。 人生一世,白云蒼狗,轉(zhuǎn)眼,便是一生。 與其執(zhí)拗于多多益善的富余生活,不如去過少一點(diǎn)的幸福人生。 人生下半場,少管、少說、少想。 如此就好。 -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