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青銅器中有很大一部分跟古人的飲食文化有關(guān),如鼎是烹煮食物的,觚是用來喝酒的,盤是用于吃飯前洗手的等。與現(xiàn)在我們用的食器“鍋、碗、瓢、勺”不同,在古代,人們對食器有著細(xì)致的分類和命名,在博物館里,有很多與“食”有關(guān)的青銅器,異彩紛呈、數(shù)不勝數(shù)。 后母戊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禾人面紋方鼎(湖南省博物館藏) 鼎(di?ng) 烹煮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也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大體分圓鼎(兩耳三足)和方鼎(兩耳四足)兩種。 山奢虎簠(上海博物館藏) 簠(fu?) 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器具,大多是長方形,特點(diǎn)是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分開來就是兩個器皿。 饕餮紋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婦好”三聯(lián)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甗(ya?n) 用于烹飪、加熱,也是禮器,由盛放食物的“甑”和用以煮水的“鬲”共同構(gòu)成。 利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叔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簋(gui?) 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也是禮器,造型多樣,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 青銅敦(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敦(dui?) 古代食器與禮器,大多數(shù)蓋形同體。整體是個卵圓形,也有俗稱“西瓜鼎”。 伯吳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盨(xu?) 古代盛黍稷的禮器或食具,器蓋上有四個方足,取下后翻置起來又是另一器皿。 獸面紋鬲(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鬲(li?) 古代煮飯用的炊食器。特點(diǎn)是有三個中空足,便于炊煮加熱。 |
|
|
來自: 遇事明言 > 《藝術(shù)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