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俗之爭是一條貫穿于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政治紅線。層層分封的封建關系造成了世俗政權的嚴重分裂和閉塞狀態(tài),然而以羅馬教廷為中樞的天主教會卻始終想要建立一統(tǒng)天下的基督王國。教權與王權沖突的實質(zhì)就在于君主權力的合法性根據(jù),由此產(chǎn)生了中世紀不可顛覆的"君權神授"理論。 從加洛林王朝創(chuàng)建之初,羽翼未豐的羅馬教會就在與世俗王權的相互借重中積蓄實力,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激烈博弈,到13世紀下半葉,羅馬教會已經(jīng)無可置疑地確立起對西歐封建王權的優(yōu)勢地位,形成了一統(tǒng)天下的專制格局。直到14世紀末期法王腓力四世將羅馬教廷遷到法國阿維農(nóng),教權至上才得以被打破。 羅馬教廷所在地——梵蒂岡圣彼得廣場 西歐中世紀教俗關系的發(fā)展中世紀西歐歷史充滿了神秘色彩,政教關系相當復雜。至中世紀中期,政教關系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即5一9世紀教權依附俗權的階段,9一11世紀教權超越俗權的階段,11世紀末到13世紀是天主教勢力逐漸強大的時期,13世紀達到極盛,羅馬教皇成為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人物。對于西歐的中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說道:
中世紀教堂 5一9世紀教俗關系公元5世紀,"蠻族'日耳曼人的入侵,打破了舊日羅馬帝國的秩序,分割了西歐,歷史出現(xiàn)倒退。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西歐出現(xiàn)了一個斷層時期,殘存的古典文化,多隱藏在修道院里?;浇淘谶@個雜亂無章的世界中成為一片文明的綠洲,它理所當然地擔當起尋覓出一條恢復秩序及文明教化的艱辛道路的責任。 日耳曼蠻族因處于日耳曼歷史上所謂的"英雄時代",無力獨擔此任,必須在教會文明的指導下建立國家。因而教會在幫助蠻族建國、治國及擴張過程中與世俗政權結成一種密切的二元關系。教會權力系統(tǒng)與世俗權力系統(tǒng)并存的權力二元化社會結構,是西歐封建社會一大特征。教會攝取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司法、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權。 西羅馬帝國崩潰以后,從公元496 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羅馬天主教會到格利高里七世登上教皇寶座即公元1073年的這一段時間,是羅馬教會在對蠻族進行文明教化的同時悄悄地積蓄力量的時期。此時墨洛溫王朝時期的教會還在法蘭克王國的庇佑下小心翼翼地發(fā)展,教會的權限和財產(chǎn)均處于世俗政權的控制之下,而當丕平(741—768 年在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以后,教會也逐漸變得羽毛豐滿了。 矮子丕平畫像 公元751年,篡奪了墨洛溫大家族統(tǒng)治權的丕平在蘇瓦松登基時,邀請本尼狄克派修會的卜尼法斯主教為他舉行了敷圣油禮,第一次把世俗權力的更替與神圣的宗教儀式聯(lián)系起來。不久以后,教皇斯蒂芬二世又親自為丕平加冕,以上帝的名義確認了丕平統(tǒng)治的合法性,從而用上帝"揀選"國王的新形式取代了以往由各部落首領推舉國王的舊傳統(tǒng)。 為了答謝教皇對自己篡位行為的支持,丕平幫助教皇從倫巴第人手中奪回了拉文納總督區(qū),并贈獻的名義將該地區(qū)交給羅馬教皇。從此以后,"丕平贈土"就成為"教皇國"(即教皇的世俗權力)的奠基石。 丕平獻土后的教皇為丕平加冕油畫) 這是中世紀世俗王權與羅馬教會之間的第一筆政治交易,它為教俗權力以后的相互勾結和明爭暗斗開了先河。知名教會史家沃爾克在《基督教會史》中評價道:
丕平死后,其子查理(768—800年為法蘭克國王,800—814 年為羅馬帝國皇帝)繼承王位,此時的法蘭克王國已控制了意大利、高盧和日耳曼等地區(qū),其疆域與前西羅馬帝國比起來也不遑相讓了。與此相應,隨著"黑暗時代"的結束,羅馬天主教會也已經(jīng)在西歐大陸和不列顛確立了穩(wěn)固的精神統(tǒng)治地位。為了現(xiàn)實統(tǒng)治的需要,查理一直與羅馬教皇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系,在796年寫給羅馬教皇利奧三世的一封信中,他明確地劃分了雙方應承擔的職責,在《基督教史綱》中有明確記載:
三年以后,當一批羅馬貴族陰謀迫害利奧教皇時,查理親率部屬進入羅馬為教皇解除厄難,將那些謀反者繩之以法。為了表示對這位雄才大略的虔誠國王的感謝,公元800年圣誕節(jié)那天,《查理大帝傳》中寫道:
從此以后,由羅馬教皇給世俗統(tǒng)治者行加冕禮,就成為皇帝和國王們權力合法性的神圣根據(jù),開創(chuàng)了西方中世紀"君權神授"的傳統(tǒng)。 查理大帝畫像 但是在當時,被利奧三世授予皇帝稱號的查理仍然高踞于教皇和羅馬教會之上。他既然已經(jīng)是羅馬人的皇帝了,那么理所當然地就應該像當年的君士坦丁大帝一樣,具有召集和主持宗教會議、任命主教和制定宗教法規(guī)的權力。 在中世紀的教俗沖突中,羅馬教皇更希望面對一些比較軟弱的對手,而一旦遇到像查理大帝這樣的強權人物,教皇就只能委曲求全了。因此,在查理帝國時期,羅馬教廷仍然需要仰承帝國的鼻息,教會的存在也必須以效忠皇帝為前提。查理死后,他的繼承者軟弱無能,法蘭克帝國陷入分裂。 查理曼帝國的分裂 9一11世紀教俗關系公元843年,查理的三個孫子通過《凡爾登條約》將查理帝國一分為三,于是羅馬教會就試圖趁機擺脫對世俗權力的依附關系和從屬地位。公元858—867年間出任教皇的尼古拉一世以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的理想為依據(jù),認為教會權力高于一切世俗權力。他提出羅馬教廷是彼得首創(chuàng)的教會,因此具有高于其他一切教會的權威性,只有羅馬教廷的首腦即教皇才有權力召開宗教會議,而其他任何人——包括皇帝和地方主教都不擁有這種權力。 他還利用不久前被偽造出來的《艾西多爾文獻》大做文章,試圖說明教皇具有對西羅馬帝國的世俗統(tǒng)治權即教會史上知名的"君士坦丁贈禮",它從理論上確認了宗教事務的獨立性以及羅馬主教(教皇)對于原羅馬帝國西半部的世俗統(tǒng)治權。 由于該文獻盜用了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的名義,所以尼古拉一世以及后來的教皇們在運用該文獻與世俗王權作斗爭時,就顯得非常理直氣壯。"君士坦丁贈禮"在以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成為羅馬教會對付世俗王權的一只殺手锏,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被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洛倫佐·瓦拉揭穿為一場騙局。 公元962年,德意志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936—962年為東法蘭克國王,962—973年為羅馬皇帝)用武力統(tǒng)一了從查理帝國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德意志)和中法蘭克王國的大部(意大利北部),在羅馬被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皇帝,從而創(chuàng)立了神圣羅馬帝國。在帝國最初的幾位強勢皇帝當政期間(從奧托一世到亨利三世),羅馬天主教會就如同在查理大帝時代一樣,不得不看皇帝的臉色行事。 奧托一世雕像 11世紀末一13世紀的教俗關系但是到了11世紀中葉以后,雙方的力量對比就開始發(fā)生逆轉(zhuǎn)——神圣羅馬帝國由于內(nèi)部的封建分裂狀態(tài)越來越不像一個帝國了,而羅馬教會卻涌現(xiàn)出一批要求革除教會腐敗和加強教會權力的鐵腕人物,如格利高里七世等人。這位被他的同伴們稱為"圣潔的撒旦"的鐵腕教皇極力提高教權對于王權的優(yōu)勢地位,他把教皇說成是由上帝封立的普世最高統(tǒng)治者,是教皇和神圣教會把世俗權力交給了國王,因此國王必須服從教皇。 他在公元1075 年發(fā)布的《教皇敕令》中極力鼓吹"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一切君主應親吻教皇的腳"、"教皇有權廢黜皇帝"、"教皇永不受審判"等觀點。所以教皇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和不容褻瀆的。 當格里高利七世為爭奪帝國境內(nèi)的主教冊封權而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發(fā)生沖突時,他以革除教籍和廢黜皇位對后者相威脅,并以種種陰謀手段離間德意志的貴族和主教們,迫使亨利四世不得不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負荊悔罪,即歷史上知名的卡諾莎受辱,亨利四世承認了羅馬教會的至高無上地位。雖然不久以后亨利四世又卷土重來,趕走了格利高里七世并另立新教皇,但是羅馬教會的實力已經(jīng)是今非昔比,足以與神圣羅馬帝國一較高下了。 比利時根特教堂 在隨后的幾十年間,教俗之爭幾經(jīng)起伏,雙方互有勝負。公元1122年,羅馬教皇與帝國皇帝簽訂了《沃爾姆斯宗教協(xié)定》。按照該協(xié)定,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放棄了帝國境內(nèi)的主教冊封權,交出了象征宗教權力的權戒和牧杖,而教皇卡利克斯特斯二世則承認皇帝擁有世俗冊封權,并承諾德意志境內(nèi)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的選舉仍須受皇帝的蒞臨監(jiān)督。《沃爾姆斯宗教協(xié)定》是教俗雙方妥協(xié)的結果,它表明教會已經(jīng)擁有了與世俗王權分庭抗禮的實力,教會即使沒有凌駕于國家之上,至少也同世俗權力處于平起平坐的地位了。 12世紀以后,隨著教會勢力的日益增長,教俗之爭越來越觸及到背后的實質(zhì)問題,那就是世俗君主的權力到底是來自于上帝,還是來于羅馬教會和教皇?在中世紀的西歐,由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因此沒有人敢否認君主的權力是來源于上帝。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權力到底是上帝直接賦予君主的,還是上帝通過教會而授予君主的? 羅馬天主教會 羅馬天主教會認為皇帝是從教皇手中而不是從上帝手中得到帝國的,因此他應該是教會的奴仆,而不是它的兄弟。但是,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堅持說自己的權力來自于上帝本身,教會只是受上帝之托而代行加冕之事,因此君主與教會之間并不存在什么恩惠關系。 自從格利高里七世以來,羅馬教會一直獨占和壟斷著"神圣",而把國王和諸侯的權力歸于"世俗"一邊,從而造成了神圣對世俗的優(yōu)越性。 到了13世紀,羅馬教會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而神圣羅馬帝國卻在意大利諸城的獨立勢力、法蘭西的民族主義和羅馬教會的神圣霸權的多重打擊之下日益衰弱。野心勃勃的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大力鼓吹王權來自于教權、教皇永不受審判等觀點。 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畫像 他利用神圣羅馬帝國分裂的政治局面,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把皇帝的廢立玩弄于股掌之間。在法蘭西和英格蘭,這位手段高明的教皇也取得了空前的控制權,從而使羅馬教會的世俗權力達到了頂峰。英諾森三世死后,他的繼承者們繼續(xù)卓有成效地與控制神圣羅馬帝國皇位的霍亨斯陶芬王朝進行較量。 公元1268年,受到教皇克萊門特四世絕罰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末代統(tǒng)治者康拉丁被支持教會的安茹查理擊敗并斬首,霍亨斯陶芬家族對神圣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也隨之告終。從此,德意志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分裂混亂狀態(tài),帝國皇帝成為德意志七大諸侯擺弄的傀儡,再也無力與羅馬教皇相抗衡了。 在1300年舉行的大赦儀式上,卜尼法斯八世高坐在君士坦丁皇帝的寶座上接受群眾的朝拜,他頭戴皇冠,胸掛十字架,手中的牧杖與腰間的寶劍同時熠熠生輝,并高聲叫喊道:"我是愷撒!我是皇帝!"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結語從十四世紀初開始,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率先向教皇的權威挑戰(zhàn),使羅馬教會在一百多年時間里先后蒙受了"阿維農(nóng)之囚"和"教廷大分裂"的奇恥大辱,孤懸海外的英國也越來越明顯地表現(xiàn)出離心離德的趨勢。 再往后,馬丁·路德、慈溫利、加爾文等人又在德國、瑞士等地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波瀾,客觀上推動了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崛起,致使羅馬教會的勢力一落千丈。隨著西方近代民主潮流的興起,羅馬教會主宰王權的"君權神授"理論也日益被社會契約論的"君權民授"和"主權在民"思想所更替,人民取代了上帝和羅馬教皇成為世俗權力的合法性根據(jù)。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2. 《基督教會史》 3. 《基督教史綱》 4. 《查理大帝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