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艾葉采收最早記載的是《名醫(yī)別錄》,載:“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見風?!碧啤缎滦薇静荨芬嘤邢嗤挠涊d?!短剖朝煴静荨份d:“春初采,為干併子?!氯?可采作煎。”可見,在唐代及唐之前艾葉的采收季節(jié)多在三月三日或之前。 宋?《本草圖經(jīng)》載:“初春布地生苗…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葉暴干,經(jīng)陳久方可用。”最早記載了艾葉的生長,并將艾葉采收期推至五月五日。 明?《本草品匯精要》載:“春生苗,三月三日、五月五日取葉,暴干作煎,勿令見風?!薄侗静菥V目》載:“二月宿根生苗成叢…七八月葉間出穗,細花結實累累盈枝……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連莖刈取,暴干收葉。”李時珍對艾葉的生長,從宿根生苗到出穗結實、最后枯死的全過程作了當時最詳細的描述,尤其是所提出的采收時間及方法更為后世所沿用,至今在李時珍故鄉(xiāng)湖北蘄州地區(qū)的艾葉采收仍是在端午節(jié)(五月五日)連莖割取,曬干后摘下葉片供藥用。李時珍的父親李聞言在其《蘄艾傳》中說艾葉:“產(chǎn)于山陽,采以端午?!崩顣r珍轉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似人形者攬而取之。” 手工分離紅艾桿與葉 ![]() 明?朝鮮許浚著《東醫(yī)寶鑒》亦載云:“端午日日未出時不語采者佳?!泵?《本草蒙筌》載:“初春地生……每端午朝,天明多采。”說明了一天中的最佳采收時間??梢娫诿鞔鸦拘纬晌逶挛迦詹砂~的習慣,這一習慣已延續(xù)至今,今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民間都有五月五日,即端午節(jié)采艾扎成束,懸于門庭,避邪防病的習慣。 現(xiàn)代文獻對艾葉采集期要求也多有記載。《中藥志》載:4-7月花未開放前,割取全株,取下葉片或直接采下葉片,曬干或陰干?!薄度珖胁菟巺R編》載:“未開花前采葉片,曬干備用?!薄吨兴幋筠o典》載:“春、夏二季,花未開,葉茂盛時采摘。”《中國藥典》亦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庇纱丝梢?艾葉的采收期以花未開而葉茂盛時采收最好。從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候來看,此時正是端午節(jié)前后。 采收紅艾中 ![]() 也有資料介紹,不同用途的艾葉其采收方法及采收時間應不同,如一般作內服應用的艾葉要求在端午節(jié)前后采,而用作制艾技的艾葉多要求是嫩艾,故提前到農歷三四月份采收。如《藥材學》載:采制:商品中有全草、艾葉、艾絨三種。通常于端午節(jié)前后割下地上部分,曬干即得全艾,應用較少;如將葉采下,曬干,或帶有少許嫩梗者稱“艾葉”;立夏前后采取嫩葉及小嫩枝,曬至半干,放石中搗杵,曬1-2天再搗之,直至成線,則稱“艾絨”。廣東等地區(qū)習慣割取地上部分,連同枝葉曬干入藥,認為藥效與艾葉相同。筆者在蘄春民間看到每年采收二次,即第一次在端午節(jié)采割后,艾又會長出二茬枝葉,雖沒有第一茬茂盛,但亦有采收價值,故在9—10月份又采收一次。這種采收二季艾葉的做法可提高艾葉的產(chǎn)量,擴大艾葉資源,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值得提倡。在臺灣艾葉的采集期又有所不同,據(jù)《常見藥草圖說》載:“(艾葉)臺灣全年可采,大陸在花開前采集。”并介紹“除藥用外,”將其嫩葉混人米漿或面粉制成餅糕之類食品,老艾葉打絨則用于艾灸或制印泥用”。 艾葉的采收期究竟是否以端午節(jié)采收最好,為了探討并驗證這一問題,筆者以艾葉的主要成分揮發(fā)油為指標,對不同時間采收的艾葉揮發(fā)油含量進行了比較研究。方法是自湖北蘄春縣張垮鎮(zhèn)及蘄州鎮(zhèn)麒麟山四處采集艾葉標本,每處每次采鮮艾葉0.5kg,采集日期為1988年4月18日、5月15日、5月30日、6月15日、6月25日、7月15日和8月15日,將四處每次所采艾葉混勻后陰干,按《中國藥典》1985年版揮發(fā)油測定法甲法進行含量測定,不同采集期的揮發(fā)油含量測定結果見表2-1。 ![]() 從測定結果看,4月至端午節(jié)(6月18日)前艾葉中揮發(fā)油含量逐漸升高,端午節(jié)前后若干天,艾葉中揮發(fā)油含量達到最高峰,其后揮發(fā)油含量逐漸下降,至開花期(8月份)含量降至最低,僅為高峰期含量的一半。因此,古代要求艾葉在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采收和現(xiàn)代要求艾葉在花未開前采收均是合理的。從該表中還可看出,艾的嫩莖也含有一定量的揮發(fā)油。我們建議在端午后20天內采收艾葉較為適宜,若作提取揮發(fā)油用,則可連同嫩莖一起采收。 有人對北京產(chǎn)艾葉的不同采收期醇浸出物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醇浸出物含量亦是以端午節(jié)(陽歷6月份)前后含量最高(見表2-2)。 古今還有艾葉在同一天中不同時間采收其質量也是不一樣的說法。傳統(tǒng)多認為以日出前采收質量較好?,F(xiàn)代對其揮發(fā)油研究證明,許多葉類和全草類生藥,日出前采收含油量最高,而蘄艾產(chǎn)地蘄春民間有正午采艾葉的習俗。為了探討同一天中不同時間采收對艾葉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梅全喜等對此進行了研究探討。于199年端午節(jié)在蘄春縣張境鎮(zhèn)同一地方分別在早晨8時、中午13時、晚上20時依次采集艾葉3次,分別作為樣品1、2、3,按《中國藥典》揮發(fā)油測定法甲法測定揮發(fā)油含量,結果如下(見表2-3)。![]() 結果表明:中午(13時)采艾葉比同一天早晨(8時)、晚上(20時)采艾葉的揮發(fā)油含量高,早晨比晚上采略高,從揮發(fā)油含量看,中午采的艾葉質優(yōu)是有一定道理的,建議把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三天的中午(12~14時)作為艾葉的最佳采集時間,對于提高艾葉的質量有一定意義。 有人對不同采收期的艾葉進行了薄層色譜試驗,將艾葉樣品2g剪碎,加乙酸乙酯30mL浸泡24小時,過濾,濾液水浴濃縮至2mL,供點樣用。薄層板用硅膠GF254,加入0.3%CMC-Na水溶液充分研勻后鋪板,用環(huán)己烷一乙酸乙酯一甲酸(6:4:0.1)展開18cm,在紫外燈(365mm)下觀察熒光,結果如圖2-8。表明不同采收期艾葉中的化學成分有一定差異。其中5、6月份的斑點最多,1、12月份斑點較少,說明5、6月份采收的艾葉化學成分最多,11、12月份化學成分最少。 楊海榮等以黃酮為指標考察了河南省洛寧縣艾葉的最佳采收期,結果表明隨著艾葉的生長,艾葉中總黃酮的提取量逐漸增加,于8月份達到最大值(經(jīng)測定為11.25%),之后開始緩慢下降,確定艾葉的最佳采收時間為每年的8月份。劉益紅等采用HPLC法測定了不同月份艾葉中綠原酸的含量,結果2~6月份漢中艾葉中綠原酸含量分別為0.873%、1.182%、0.742%、0.531%、0.121%。艾葉生長周期中綠原酸的含量呈規(guī)律性變化,3月份綠原酸含量最高,之后呈下降趨勢,6月份綠原酸含量最低。不同月份艾葉中綠原酸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為3月>2月>4月>5月>6月,艾葉中綠原酸含量變化的這種季節(jié)性規(guī)律可能是由于2-3月份艾葉處于幼苗期營養(yǎng)比較集中。說明:本文資料來源《艾葉的研究與應用》梅全喜著,黃永超老師整理分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