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對話:
太好了!父母只要有所覺察,對孩子的教育就會少走一些彎路。 但是問題來了,怎么改呢?你覺得這段對話中家長有錯嗎?如果錯了,錯在哪里呢? 我相信很多家長朋友一看這段對話,可能只是覺得很好玩兒,覺得這個三歲半的孩子就是個小人精,還知道這樣反駁媽媽,但畢竟就是個小孩子,不過是童言無忌,一笑了之。 如果這樣,你就大錯了,孩子都對你說出來了:你這樣不好。 你還不知道自己錯了,并小看Ta是個小孩子。其實,正因為Ta小,才可能對你這樣說,你才有機會聽到Ta的真實感受。如果長大到中學生,Ta才不跟你說呢,你說Ta也不聽,懶得理你。這就是和孩子無法溝通的一種原因。 孩子是我們的老師,是來教我們?nèi)绾巫龈改傅摹?/strong> 當Ta說出我們的錯誤的時候,我們應該一個激靈,意識到自己真的錯了,去反思,去改正,這才是善于學習不斷成長的父母。 那這段話到底錯在哪里呢? “寶貝,吃飯。這兩天你一邊看小度一邊看學習機,你這個習慣可不好!”這句話本身沒有錯,邏輯是清晰的,道理是正確的。但是孩子就說你不對。 “你這個說話不好,你說話不好聽?!逼鋵?,寶寶已經(jīng)明確告訴我們錯在哪里了,就是“你說話不好聽”。 不管你說話的內(nèi)容是什么,讓Ta不舒服的是你說話的態(tài)度。你的態(tài)度不好,所以Ta不愿意聽。 美國的心理學家艾帕爾說,人的感情表達由三個方面組成,55%的體態(tài),38%的語調(diào)以及7%的語氣詞。 家長教育孩子一般不是錯在所說的道理上,家長說的道理一般都是對的,而是錯在態(tài)度上。 很多中學生經(jīng)常會說:我最討厭我爸媽說話的樣子。他反對的也是家長的態(tài)度,有這種感覺的中學生和父母的溝通一定是不好的。 家長的話為什么讓孩子感覺不舒服了呢? 這句話使用了“你信息”,兩次出現(xiàn)“你”,居高臨下的一種評判,這在薩提亞溝通模式中表現(xiàn)為“指責型”。 這種不舒服一旦產(chǎn)生,你說的什么就不重要了,因為你在指責Ta,Ta被攻擊到了,所以Ta首先是反抗,反抗你的態(tài)度。 如果說以后溫柔一點說話,但只要是指責的,越溫柔越讓人不舒服,因為態(tài)度和語氣不匹配。 那怎么改變呢?改變的應該是你對孩子的態(tài)度。 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研究Ta為什么這么做,動腦筋想辦法去引導而不是教育!教育! 教育就是講道理,講道理就是居高臨下,這種溝通的基礎不是平等的關系,而是你對Ta不對,所以孩子不愿意聽。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Ta做錯了,就得說,管Ta愛不愛聽呢。 我想說的是,當你說話的態(tài)度不對的時候,你一張口孩子就在反抗,你講的道理再對也沒用了。 經(jīng)常有孩子說:我知道你說的對,但我討厭聽你說。就是這個道理。 文:李百芹責任編輯:殷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