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2月下旬,趁到桂林平樂幫助易友看風水的機會,考察了距今已有1087年歷史的當?shù)乩钍祥_基祖墓——李樑墓。 李樑(公元848年10月18日~930年9月14日),系唐太宗李世民十三世裔孫,官居太尉。唐憲宗時王室至親詔派到山東青州開府(益都)任職,其曾孫李樑在公元884年平黃巢起義事,功封太尉,兵部侍郎,云南太尉,樑妻陶慈君誥封一品夫人。天佑2年即公元905年,廣西昭州(平樂)壯瑤民騷亂,朝廷派李樑帶5子及部將兵卒3萬余人,會同陶英太尉前往昭州“平亂”,數(shù)月間便安撫平定。及后治理政務有條有理,深得民心。因未獲班師回朝詔書,暫時留守昭州。公元907年3月,朝廷發(fā)生宮廷政變,朱傳忠逼哀帝李柷“禪位”,自稱為帝,改國號為梁。李、陶二將軍聞訊,不愿為梁臣,遂自卸職務兵權,為避禍,李、陶兩家及部將隱居于昭州白竹林(今屬平樂縣張家鎮(zhèn)境內),后遷往和村。 李樑是唐皇室李氏南遷廣西昭州(今平樂)張家鎮(zhèn)和村的開基始祖。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張家鎮(zhèn)和村李氏及分枝,均為李樑后裔。據載,李樑武略高超,兵不血刃而使廣西瑤苗歸服,其治下政通人和,貢獻巨大,是以唐時獲得與國祠季祀殊榮,死后被追謚“文惠”公建祠奉祀。樑生五子,五子均入朝,至宋代被追封為五將從侯王。長子致政,追封為金殿上龍虎將軍,次子致卿,追封為銀殿上定國將軍,三子致英,追封為梅殿上奉國將軍,四子致興,追封為柳殿上懷遠將軍,五子致鎮(zhèn),追封為柴殿上安遠將軍。據李必芬《重修龍?zhí)脤m碑記》(清乾隆十四年)及平樂和村李永楷《李氏族譜序》記載,長房致政守居和村,二房致卿住亞塘,三房致英遷大里,四房致興移居上河、壩井,五房致鎮(zhèn)遷徙恭城而分荔浦,再轉平樂、鐘山、富川、昭平…,李樑后人主要分布在廣西桂林和賀州市轄內,傳承至今已有五十多代,繁衍人口二十萬眾以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后唐明宗長興元年庚寅(公元930年)九月十四日,李樑公卒,享年八十二歲,同年十一月十八日葬于今平樂陽安鄉(xiāng)古端村龍汗塘屯牛角山麓獅子嶺,與夫人陶太君墓相距200米,兩墓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清明時節(jié),和村李氏及分枝在其他地方的李樑后人來拜祭者以萬人計。 這是一座造型獨特的墳冢,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全部使用石塊精細圍成,墓碑放在后面。此后應該修整加工過,墓頭加了圓形的石制帽頂,左右兩邊各有一塊述事的石碑,還有值班守護的石獅。墓前寬平的祭祀臺鋪了水泥地板。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人到墓后面獅子山挖土,2000年以后又開山炸石。今天的獅子嶺,所看到的是,古墓后面被炸石場老板平整成一片平地,灑滿了未刮干凈的碎石、砂子,成了人們停車倒車的場地。獅子嶺和獅子山,滿目瘡痍,極像一頭被剝了皮毛還割了肉的獅子。 該穴艮脈轉首,墳立寅山申向兼甲庚,實測坐寅甲中線。水勢大勢倒右出辛戌方。李氏族人呼“五馬歸槽” 形。 墓主后人丁財貴情況,隨同考察的李氏宗親也不清楚,因為分枝散葉后人數(shù)太多。在中國,李氏是大姓望族,歷來富貴雙全,人杰輩出。 由于圖片較多,李樑夫人墓風水圖片另帖發(fā)表。(百里江山 作品 聯(lián)系方式 QQ26815369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