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熱播劇《三十而已》最近播出的劇集中,女主角顧佳為幫茶廠找到投資四處奔波,劇中顧佳因為茶廠的負責人告訴她機械化的茶園靠近城市,多少會受到污染,深山里的茶無污染但是卻又賣不出去。聽了這番話,顧佳盡管拉不到投資,也不愿讓茶廠成為批量產茶的工具,不愿讓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制茶。 機械茶與手工茶的區(qū)別 隨著人們需求量的不斷增大,手工制茶已供不應求,而機器制茶有大批量生產的優(yōu)勢,毫不夸張地說,機器制茶的產量是手工制茶的幾十甚至百倍。正因手工制茶的效率低、人工成本日益增高,其成品價格非常之昂貴。機器制茶成功擴大了茶葉生產邊界,提高生產率,降低了茶葉價格,讓名優(yōu)綠茶走向大眾成為可能。另外,與手工制茶相比,因為機器的高精準度,同一批制作的茶葉,品質也不會出現層次不齊的情況。但任何科技都存在兩面性,由于機器缺少了人的靈活,大批量生產中容易忽略很多細節(jié),相比手工制的茶葉,機器制茶在口感上會稍微遜色一些,也少了一些人文情懷。 由此可見,兩種方式各有優(yōu)劣勢,不能憑借其中某一項而斷定其好壞。 應該追求純手工制茶嗎? 事實上,如今的茶企大多采用半手工半機械或者全自動化生產線來滿足生產需求,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茶廠才會采用純手工制茶的方式。我們生活中喝到的茶也大多都是機器制作的,但也不乏一味追求手工制茶的茶友,他們聽見是手工制作就覺得自己遇到了寶藏,其實也不盡然。 從茶本身來說,決定茶好壞的因素除了制茶,還有原料的好壞,原料不受污染才是決定好茶葉的基礎。從科技角度而言,想要炒出一鍋好茶,好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以龍井茶的加工為例,滾筒式殺青機和茶葉理條機的使用可以更快更高效的完成操作,雖然它不屬于傳統(tǒng)手工工藝,但它們將手工制茶的環(huán)節(jié)機械化,確實方便了制茶,滿足了需求。 茶葉于我們而言只是一種飲品,好茶的標準也并非某一種制茶方式可以改變,正確面對新科技帶來的多樣性,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工藝完美結合才會誕生令人驚艷的茶葉。 對于一個不斷進步、發(fā)展的時代,如今的機器制茶能擴延茶葉的生產線,推動整個茶行業(yè)生產,是科技進步的證明。傳統(tǒng)的手工制茶工藝值得每個人保護和傳承,但是如果因此出現茶葉歧視鏈,那就失去了喝茶原本的意義。歸根究底,無論是手工或者機器其實都只是工具,喝茶、品茶的最終還是我們自己。 |
|
|
來自: 祥雲山人楊克昌 > 《新發(f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