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避暑山莊,人們自然會想到流傳甚廣的康乾七十二景:康熙四字題名“三十六景”,乾隆三字題名“三十六景”,這種說法在晚清時期就已流傳開來。不過,在避暑山莊“七十二景”吉祥寓意之外,還有更多美景??滴跗呤?、乾隆七十二景,以四個三十六景科學(xué)詮釋山莊,在一景一圖一解中,寫實性與藝術(shù)性完美結(jié)合,讓人一目了然。 避暑山莊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天下聞名。作為承德人,我們感到驕傲與自豪。 避暑山莊初名是“熱河行宮”,小名叫“離宮”,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興建,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一直都在增修擴建,歷時89年,是康熙、乾隆二帝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精心營造的宮、苑一體的皇家園林。全園占地5.64平方公里,按功能分為宮殿區(qū)和苑景區(qū)兩大部分。宮殿區(qū)有正宮、東宮、松鶴齋和萬壑松風(fēng)四組建筑,是清朝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日常起居的地方。苑景區(qū)由湖區(qū)、平原區(qū)和山區(qū)三個區(qū)域組成,是皇帝游豫宴樂的地方。園內(nèi)建有樓、堂、殿、閣、軒、齋、房、館、舫、廡、亭、榭、廊、塔、臺、橋160余處。 我們在驕傲與自豪的同時,該如何把這160余處景觀向世人展示?如何給人一個清晰的欣賞、解讀的脈絡(luò)?我們常以“七十二景”概之,這72景能夠代表整個避暑山莊嗎?筆者研究避暑山莊20多年,這是我一直未能結(jié)題的課題?,F(xiàn)在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避暑山莊康乾七十二景》將給你一個完整的答案。 《避暑山莊康乾七十二景》分為上卷、下卷和副卷,上卷為“康熙七十二景”,包括“康熙三十六景”“康熙后三十六景”。下卷為“乾隆七十二景”,包括“乾隆三十六景”“乾隆后三十六景”。副卷為承德外八廟。 “康熙三十六景”“乾隆三十六景”大家已經(jīng)熟知,何為“康熙后三十六景”“乾隆后三十六景”呢? 讓我們從避暑山莊的興建和“康熙三十六景”“乾隆三十六景”的形成說起。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熱河行宮動工興建。首先是疏通河道,修筑堤壩,將武烈河向東推移,擴大熱河行宮的面積。然后是開拓湖區(qū),形成洲島堤岸,按照古代“一池三山”之說修筑了芝徑云堤、環(huán)碧島、如意洲島、月色江聲島。隨著洲島的形成,島上的宮殿和湖畔的亭榭也相繼竣工。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苑景區(qū)內(nèi)已經(jīng)初步形成16景:澄波疊翠、芝徑云堤、長虹飲練、雙湖夾鏡、暖溜暄波、萬壑松風(fēng)、曲水荷香、西嶺晨霞、芳渚臨流、金蓮映日、錘峰落照、南山積雪、梨花伴月、石磯觀魚、鶯囀喬木、甫田叢樾;隨后,如意洲島上的延薰山館、水芳巖秀、云帆月舫、一片云等先后建成,金山島、正宮也相繼竣工。 康熙五十年(1711年)四月,康熙抱病北巡,養(yǎng)病于熱河行宮。四、五月間,他從當時已建成的上百處景點中精心挑選出36處以4字命名的景點,確定為“熱河三十六景”。他為每一景作一首詩,每首詩前寫一小序,說明景點位置、概況及妙處,合編為《熱河三十六景詩》。當時之所以稱“熱河三十六景”,是因為此時尚未命名“避暑山莊”,避暑山莊還在用“熱河行宮”之名。到六月份,康熙皇帝題寫了“避暑山莊”4個大字,制成匾掛于內(nèi)午門上,熱河行宮正式定名為“避暑山莊”。次年,一班御用文人為《熱河三十六景詩》逐景作注、繪畫,編為《御制避暑山莊詩》一書。這便是后來的“康熙三十六景”。 康熙皇帝題完三十六景后,又對避暑山莊進行了擴建,在已經(jīng)修好的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長湖、西湖、半月湖的7個湖泊的基礎(chǔ)上,又向東開辟了鏡湖、銀湖;在下湖的水閘上修建了3座重檐亭榭——水心榭;在東湖區(qū)域內(nèi)修建了清舒山館;重新修建了20華里的高大宮墻。 從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莊過程可知,康熙三十六景是康熙皇帝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9年間修建的上百處景觀中挑選出來的用4字命名的部分景點,而非全部景觀,更不囊括水心榭、清舒山館等新擴出的銀湖、鏡湖內(nèi)的景觀。后來,乾隆皇帝題乾隆三十六景時,又從康熙年間修建的景觀中選出26景列入其中,但是,仍有50余景舍在兩個三十六景之外。筆者從這50余景中篩選出36景,定名為“康熙后三十六景”。 “后三十六景”中的“后”字,是“之后”“后來”之意,并非皇帝“后人”之意。 “康熙后三十六景”是:閱射門、澹泊敬誠、樂亭、四知書屋、萬歲照房、西所、岫云門、鑒始齋、晴碧亭、卷阿勝境、清舒山館、月色江聲、靜寄山房、瑩心堂、峽琴軒、湖山罨畫、環(huán)碧、澄光室、芳園居、浮片玉、含潤亭、上帝閣、熱河泉、觀瀑亭、稼穡維艱、望源亭、矚朝霞、積霞亭、坦坦蕩蕩、靈澤龍王廟、曠觀、含粹齋、仙苑昭靈、斗姥閣、吟紅榭、霞標。 “康熙后三十六景”均為康熙年間修建。 康熙皇帝駕崩后,雍正皇帝即位。雍正皇帝主要精力在于治理朝綱,沒有到避暑山莊來,也沒有再建避暑山莊。 乾隆皇帝即位后,則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 乾隆八年(1743年),建大型御舟青雀舫;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建松鶴齋;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建永佑寺;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建東宮。這時期,還用楠木改造了澹泊敬誠殿。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仿照康熙的做法,從避暑山莊已經(jīng)建成的景觀中挑選了36處以3個字命名的景觀,也確定為三十六景。這三十六景中,有26景是康熙年間修建的,有10景為乾隆年間修建的??滴跄觊g修的26景中,有16景是康熙皇帝題名;有4景是康熙皇帝題名,乾隆皇帝重題;有6景是康熙皇帝未提名,由乾隆皇帝新題。“乾隆三十六景”誕生后,康熙所題“熱河三十六景”改稱為“康熙三十六景”。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清政府統(tǒng)一了西北,國內(nèi)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穩(wěn)步發(fā)展,全國從南到北興起了營造園林的風(fēng)氣。乾隆皇帝在北京改建和擴建了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興建了頤和園,在承德又撥銀兩再次擴建避暑山莊。 在湖區(qū),修建了4座大型園林:文園獅子林、戒得堂、煙雨樓、匯萬總春之廟。在平原區(qū),修建了文津閣、春好軒及永佑寺舍利塔。在山區(qū),新增建了20余處園林及廟、觀、庵,主要是:綠云樓、創(chuàng)得齋、食蔗居、敞晴齋、秀起堂、靜含太古山房、有真意軒、碧靜堂、含青齋、玉岑精舍、宜照齋、山近軒(以上為園林);珠源寺、旃檀林、碧峰寺、水月庵、鷲云寺(以上為佛寺),廣元宮(道觀),龍王廟(祠廟)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在松鶴齋內(nèi)修建了繼德堂,供皇十五子颙琰居住,這是避暑山莊內(nèi)最后興建的一組建筑。 從乾隆修建避暑山莊的過程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修建的30余組大型建筑都是乾隆皇帝確定“乾隆三十六景”以后的事情,諸如煙雨樓、文園獅子林、戒得堂、舍利塔以及山區(qū)20余處的園林、佛寺這些避暑山莊的精髓都未能列入三十六景之中。筆者將乾隆即位后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修建而未列乾隆三十六景的景觀歸納為“乾隆后三十六景”:暢遠樓、繼德堂、清音閣、福壽園、文園獅子林、戒得堂、匯萬總春之廟、煙雨樓、文津閣、春好軒、永佑寺、寫心精舍、同福寺、碧峰寺、有真意軒、鷲云寺、秀起堂、靜含太古山房、珠源寺、綠云樓、瀑源亭、笠云亭、食蔗居、創(chuàng)得齋、清溪遠流、山近軒、廣元宮、古俱亭、敞晴齋、水月庵、放鶴亭、旃檀林、含青齋、碧靜堂、玉岑精舍、宜照齋。 康熙前后兩個三十六景,合稱康熙七十二景;乾隆前后兩個三十六景,合稱乾隆七十二景;康乾二帝兩個七十二景,共計144景。這144景雖然還不是避暑山莊的全部景觀,但是,避暑山莊內(nèi)精華的主要的景觀都已囊括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