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親自寫序言并賜名的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他先后讓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內(nèi)容包含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占卜、醫(yī)術(shù)、戲曲、釋藏道經(jīng)、工農(nóng)業(yè)等,從永樂元年一直修到永樂六年,才終于完稿并抄寫完成,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朱棣為什么要編這么一部百科全書呢?一是因為想要彰顯本朝遠超漢唐、無與倫比的文化氣魄,二是為了籠絡(luò)廣大的知識分子,為自己的皇位正統(tǒng)性洗白,三是據(jù)說朱元璋在位時,就想編一部這樣的百家書,他算是完成父皇遺愿。 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很多的文人名仕,甚至官員都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不愿意接受他的統(tǒng)治。朱棣也曾惱羞成怒,殺了很多文人名士,比如方孝孺就是因為拒絕給他寫即位詔書,被誅十族?!熬鸽y之役”后,被清算殺戮的多達上萬人,可見當時民間對他的抵觸情緒之深。 所以,朱棣一繼位就命令“大明第一才子” 解縉幫他編一部百家之書,囊括天下書籍之精華,成古今文獻之大成。解縉一年就編纂完成了,朱棣一看,覺得里面的典籍太少了,不是他心目中的百家經(jīng)典。 他趕緊任命他最信任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和解縉一起來編這部大書,并集齊超過三千人的編纂隊伍,包括官員、學者、各行精英、民間術(shù)士、僧侶等,收集典籍近8000種,有“22877卷,目錄60卷,共11095冊”,分稿本和抄本,可謂浩瀚巨作。 不過,這部彰顯“政績工程”的百科全書,隨著朱棣的去世而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最后遺失了,原稿本據(jù)說毀于正統(tǒng)14年的宮中大火,抄本一直安放在文樓,被束之高閣。嘉靖36年北京宮中失火,決定重錄副本,但他們抄完后,整本就不知下落了,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的抄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