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有太多的怨言牢騷和不滿,可要真正回到過去的時代,人們又不忍,物質(zhì)極大豐富了,不再是過去那個缺吃少穿忍饑挨餓的時代,只是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同時,錯誤的觀念,讓人們普遍的變得堅硬,心不再柔軟,如凍僵的蟄蟲。
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壓力,功利和算計,讓人變成金錢的奴隸,人心如銅板般冰冷堅硬,人們渴望回歸如孩子般的天真和柔軟。
牙齒和舌頭的對比,水和石頭的對比,繩子和木頭的對比,小孩跌跤和大人跌跤的對比,最終都是柔軟的戰(zhàn)勝了堅硬的,而小孩子,也正是因為能以柔軟處變,一再的跌倒,一再的爬起,而最終學(xué)會了走路,而大人,身強骨硬剛強炫人,一跌成傷,卻是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柔軟和堅硬的比較讓人驚悚。
從《詩經(jīng)》、《離騷》、陶淵明、司馬遷、李白、杜甫、蘇東坡一路走下來,最美的,最打動人心的,也都在于最柔軟處。
強秦是短壽的,一代天驕的漢武大帝讓人噤若寒蟬,李逵和魯智深都是文學(xué)形象,但暴力總讓他們顯得粗魯和淺薄,那也只能是病態(tài)社會的張牙舞爪,正如“文革”的血腥一樣,歷史總會給強權(quán)以公正的審判。
溫柔是女人最強大的力量,柔軟也應(yīng)該是男人最成熟的美,社會在發(fā)展,人類在進步,再用拳頭顯示男人的強大,再用強權(quán)顯示政治的強大,那只能是粗暴的野蠻,也只能是可憐的自大。
艱難地行走,付出沉重的代價,慢慢地,我們醒悟過來,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還是這個社會,都應(yīng)該學(xué)會變得柔軟,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社會的文明,更應(yīng)該成為我們的共識。
我們從女人身上感受到了溫柔的力量,我們也從男人的身上發(fā)現(xiàn)了柔軟的美,而我們當下的社會,最突出的問題,是觀念錯誤,是以強對強,是以惡抗惡,是柔軟不足,是文明不足。
我們渴望柔軟,我們應(yīng)該明白,柔軟只是形式,而最根本的,則是溫柔地呵護心靈。
知道柔軟的力量,我們則可以理解別人,寬容別人,尊重別人,而所有的一切,我們只需把一切的行動,根植在善良的根須之上即可。
歷史的真實是有溫度的,歷史的進步付出過慘重的代價,“焚書坑儒”,“投筆從戎”,“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確實是無力的,是柔軟的,但看看歷史便可明白,屠戮書生的時代,侮辱書生的時代,瞧不起書生的時代,肯定是冷酷殘忍的時代,也絕對是強權(quán)霸道橫行的時代。
有則故事說得好,一只小猴子被關(guān)在籠子里,籠子里放了兩個“媽媽”,一個是有奶的“鐵皮媽媽”,一個是無奶的“絨布媽媽”,一個堅硬,一個柔軟,有意思的是,這只小猴子吃奶的時候就去找“鐵皮媽媽”,而更多的時候則是幸福的呆在“絨布媽媽”的懷里,故事簡單,寓意倒是十分明了,看來動物和人在情理上也有相通的地方。
知道柔軟的力量,渴望柔軟的力量,愿我們都能柔軟待己,柔軟待人,能柔軟地生活在這個無比柔軟的時代里。
渴望柔軟,相信柔軟,如水,如風(fēng),入心,暖心,溫馨如斯便好,因為這是祖祖輩輩我們還有我們的子孫永遠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