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吳說文物 悅讀讀書會特約講師,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shù)館雙料金牌講師,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會員 康熙爺還有一件青衣大棒槌?是的,它的學(xué)名叫“清康熙青花雉雞圖棒槌瓶”。 棒槌瓶因器型形似洗衣用的棒槌,故此得名。 從素胎白瓷上的一抹鈷藍色造就了“元青花”的傳奇,到清康熙年間,青花瓷已經(jīng)走過了三百年的歷程。三百年來,景德鎮(zhèn)工匠們的筆鋒勾勒出濃淡變幻的青霞,成就了康熙青花“獨步本朝,清代之冠”的后世之嘆。 康熙時代,青花多使用浙料和珠明料,色彩已從“蘇麻離青”伊斯蘭風(fēng)格的濃艷轉(zhuǎn)向“中國青”的淡雅;“青花見五色”、“青花見九色”,景德鎮(zhèn)工匠創(chuàng)立的“分水法”,把料水分成“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等顏色,如中國畫的“墨分五彩”。 這件“清康熙青花雉雞圖棒槌瓶”收藏在天津博物館。 器型規(guī)整,高48.3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12.5厘米,盤口、短頸、折肩、筒身、長腹、圈足;胎質(zhì)細膩,釉面晶瑩明亮有玻璃般光澤,稱為“緊皮亮釉”,為康熙朝很典型的器型之一。 瓶身上繪雉雞圖案,構(gòu)圖精美,紋飾秀麗。雉雞的白描,山石的皴法,花草的暈染,層次分明,色澤淡雅,筆力老到。那藍色淡雅明快,猶如翠鳥的羽毛,故有“翠毛藍”之美譽。 那只雉雞立于湖石之上,花叢之中,昂首展羽,凝望著一叢雙犄牡丹,似與之爭艷,情趣盎然,生動活潑。真是“羽毛英麗從人羨,爪距收藏不妄投。” 牡丹,富貴者也。 雞,因其諧音為“吉”,故自古以來便是好“口彩”。從漢代到清朝,雞的形象始終出現(xiàn)在瓷器上,成為藝術(shù)表達形式之一。古人把“雞”列為十二生肖之一,更認(rèn)為雞有“五德”:頭頂紅冠,文也;腳踩斗距,武也;見敵善斗,勇也;遇食能讓,仁也;按時報辰,信也。 牡丹與雉雞,富貴與吉祥;“金雞報曉”、“聞雞起舞”、“雄雞一唱天下白”,融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雞,不但是吉祥光明的象征,而且是寒門士子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和盛世太平的守衛(wèi)! 作者:樗櫟居主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