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痹證六法 痹者,閉也,是阻塞不通的意思。痹證是指外邪侵襲,痹阻絡脈,而致周身肌肉關節(jié)疼痛、腫大、沉重一類的疾患。《內(nèi)徑》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又有從筋、骨、脈、肌、皮分為五痹者。這全是從邪氣的性質(zhì)或中人的部位淺深不同而定的。 (一)祛風散寒以通其絡,和絡化濕而緩疼痛 行痹的癥狀,以肢體疼痛,痛無定處,游走不定,甚則關節(jié)腫大為特點,舌多白膩滑潤,脈象浮數(shù)(或浮緊、沉緊等)。治療必須以祛風為主,并與散寒、化濕、止痛相結合,仿防風湯意。 羌獨活各4克 桂枝10克 當歸10克 防風6克 秦艽6克 葛根10克 桑枝30克 細辛3克 加減法: 若體痛較重,肢冷無汗時,加麻黃3克。 若寒邪較重,舌胖滑潤,下肢逆冷時,加附片6克(先煎)、吳萸3克、干姜6克。 若陽虛氣弱時,加黃芪20克、炙甘草3克、黨參3克。 (二)散其寒邪,化其濕郁,疏風拈痛 痛痹以關節(jié)疼痛為主,得熱則舒,遇冷則急,皮膚不紅,觸之不熱,溲清長,便溏薄,舌白滑,脈弦緊。用散寒祛濕,疏風拈痛方法。 麻黃3克 桂枝10克 川、草烏各3克 細辛3克 羌、獨活各3克 川芎10克 紅花6克 加減法: 若病人血壓較高時,慎用麻黃,可改為蘇葉6克、雞血藤10克、乳香3克合用。 若寒邪較重時,加重桂枝之量,再加肉桂子3~6克。 (三)除濕郁以緩疼痛,社風邪而活其絡 著痹是肌膚麻木不仁,腫痛沉重,痛處不移,苔白滑潤,脈象沉濡。此屬濕邪留著,用除濕緩痛、祛風活絡方法。 麻黃3克 桂枝6克 防風6克 蒼白術各12克 炒苡米30克 干姜3克 桃仁泥10克 加減法: 若濕邪留著絡脈者,必當重用疏風化濕,再加活絡通達之品。 如有積滯不化、濕阻絡脈者,當以化滯活絡方法,可加萊菔子6克、白芥子6克、焦麥芽10克、焦谷芽10克等。 (四)清邪熱兼以疏風,活血脈而定痹痛 熱痹關節(jié)紅腫且痛,捫之灼手,得冷則舒,或起紅斑結節(jié),身熱心煩,時或憎寒,甚則壯熱口干,關節(jié)紅腫灼熱日重,痛不可近,咽紅腫痛,甚則疼痛,舌質(zhì)紅,苔糙厚,尖紅起刺,脈象弦滑而數(shù)。根據(jù)熱之輕重,考慮用疏風清熱、活血通脈方法。 防風3克 蒼術3克 知母6克 桂枝木3克 荊芥6克 赤、白芍各10克 石楠藤15克 絲瓜絡10克 桑枝30克 大黃粉1克(沖) 加減法: 若是濕熱痹在氣分時,當用清熱化濕行氣方法,以使氣行濕化。熱重時用白虎加蒼術湯;濕重時用宣痹湯加蘇葉。 若熱在血分,可加茅根20克、炒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鬼箭羽10克。 若屬滯熱不清,以清化濕滯為主,方中加雞內(nèi)金、焦麥谷芽、花檳榔、六神曲等。 (五)祛瘀濁兼以化痰,活血脈以改畸形 關節(jié)腫痛日久,遇冷加重,竟致畸形。此血凝脈絡,痰濁阻澀,氣分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之故,用祛瘀化痰活絡方法。 南星6克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蘇葉、子各10克 萊菔子10克 白芥子6克 豬牙皂6克 桃仁6克 蠐螬3克 加減法: 若體弱氣虛時,可將藥量減輕,或每日半劑,或每隔1~2日服1劑。 若體質(zhì)過弱,可于上方中加當歸10克、生黃芪15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片姜黃6克。 若濕痰蘊熱尚重時,可于方中加大黃粉1~2克、雞血藤20克、郁金6克。 (六)益氣補虛以治其本,養(yǎng)血活絡而緩疼痛 久病絡脈失養(yǎng),痹證絡脈失和,正不足,氣血虛,營虛肌肉失養(yǎng),衛(wèi)虛皮膚枯澀,久則肌肉萎縮削瘦,可用養(yǎng)氣血、活絡脈方法,仿桂枝黃芪五物湯方。 桂枝6克 黃芪15克 黨參10克 獨活6克 川芎6克 當歸10克 赤芍12克 熟地12克 牛膝6克 杜仲10克 用養(yǎng)血益氣藥,首先一定要看清有無其他邪氣阻塞絡脈,如郁熱、痰濁、氣郁、食滯、瘀血等,必須先祛其有余,再調(diào)其脾胃,囑其逐漸鍛煉,令其血脈通暢,再行調(diào)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