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ading TIME 【讀書時間】 欄目 第七期 心電圖導聯(lián)根據(jù)探查的心臟解剖范圍和冠脈供血分布劃分為高側壁、下壁、前間壁、前壁、前側壁、后壁、右室這七個導聯(lián)組。 采用導聯(lián)組的方法來判斷病理性ST段抬高或壓低導聯(lián),可大致了解受累的心肌解剖范圍和相應冠脈供血。 《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義》認為≥2個相鄰導聯(lián)的ST段抬高或壓低超出正常標準,即為ST段偏移異常,但要結合受檢者的臨床背景和心電圖QRS-ST-T的形態(tài)進行綜合評估。 ST段抬高的形態(tài)學 ST段偏移包括ST段抬高和ST段壓低,同一份心電圖上,不同導聯(lián)可以出現(xiàn)2種及2種以上ST段偏移形態(tài)。 紅色圓圈處為J 點,草黃色圓圈處為T 波頂峰,連接兩點,觀察抬高的ST 段和連線的關系,把ST段抬高分為三種類型:
強調:不能單純依靠ST段抬高形態(tài)判別病因。 常見ST段抬高的原因
ST段壓低的形態(tài)學 心肌缺血時,ST段呈下斜形壓低和水平形壓低的診斷價值最高,上斜形壓低多為生理性ST段壓低。(值得注意的是:急性局部心內膜下心肌缺血時,T段呈上斜形壓低,如de Winter T波) 紅色圓圈處為J 點,草黃色圓圈處為J??,連接兩點觀察J點和J??的斜率走向: A.J 點和J??位于同一水平面時,ST段呈水平形壓低; B.J??低于J 點時,ST段呈下斜形壓低; C.J??高于J 點時,ST段呈上斜形壓低。 同一患者可有≥ 2 種ST段壓低改變。 ![]() 左心室肥厚伴ST-T改變 心室肥厚常伴ST段壓低和T波負正雙相、倒置。左心室肥厚的ST段下斜形融入T波前支,ST段初始部或中部略凸和T波不對稱倒置,多見于V4-V6導聯(lián),臨床易誤診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當V1-V3導聯(lián)ST段呈凹面向下形抬高,臨床易誤診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診胸悶、胸痛和呼吸困難患者中,左心室肥厚和早期復極是最容易誤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兩類心電圖改變。
上圖. 左心室肥厚的典型ST-T 改變:① ST 段微凸;② ST 段整體呈下斜形壓低并融入T 波前支;③ T 波呈不對稱倒置。
心電圖診斷:①竇性心律;②左心房異常;③左心室肥厚;④ ST-T 改變,請結合臨床。
非特異性、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ST-T改變
非特異性ST-T改變 ![]() 非特異性ST-T改變指心電圖ST段下移<0.5m,T波倒置深度1mm。所謂非特異性是指這種ST-T改變不能作為特定的診斷依據(jù),但可以是排查疾病引起心肌損害的線索。多見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焦慮、更年期的女性,也見于過度呼吸、高碳水化合物進食等生理情況。為正常變異或一些疾病的最早期臨床表現(xiàn)。
![]() 上斜型ST型壓低 平板運動試驗常見非特異性ST段壓低,即上斜形或U形壓低,壓低的PR段、J點和ST段近乎個光滑的“U”形曲線
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ST-T改變 ![]() 當QRS波間期正常,表明心室除極經由正常傳導系統(tǒng)完成,除極迅速,產生窄QRS波(間期<120ms)。窄QRS波的T波方向和QRS主波方向一致,一旦出現(xiàn)ST-T改變,說明心室復極異常,屬于原發(fā)性ST-T改變。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都能引起原發(fā)性ST-T改變。 當心室除極順序改變,例如束支阻滯、心室預激、室性節(jié)律、心室起搏節(jié)律等情況時,心室除極大部分或完全通過心肌-心肌傳導完成,除極緩慢,產生寬QRS波,心室復極順序跟隨變化,T波方向與QRS主波方向相反,這種并發(fā)于除極異常的復極異常,稱為繼發(fā)性ST-T改變。 ![]() 繼發(fā)性ST-T改變的T波方向與QRS波最后一個組分的方向相反: 當為R或R'波時,T波完全倒置,伴ST段下斜形壓低; 當為S或S'波時,則T波直立,伴ST段相應壓低或抬高。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 《心電圖高手速成手冊》一書|心電學院醫(yī)學圖片庫 |
||||||||||||||||||||||||||||
|
|